硅谷第一季

欧美剧美国2014

主演:托马斯·米德蒂奇,T·J·米勒,乔什·布雷纳,马丁·斯塔尔,库梅尔·南贾尼,克里斯托弗·埃文·韦尔奇,阿曼达·克鲁,扎克·伍兹,马特·罗斯,欧阳万成,本·费德曼,罗格里奥·T·拉莫斯,安德鲁·达利

导演:迈克·乔吉,亚力克·博格,玛姬·凯瑞,翠西亚·布洛克

 剧照

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1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2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3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4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5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6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13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14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15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16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17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18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19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6:22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高科技产业云集的美国硅谷,在这里,最有资质成功的人往往却是最没有办法处理其“功成名就”的人,本剧主人公理查德(托马斯·米德勒蒂奇 Thomas Middleditch 饰)正是这样的人。   故事围绕着包括理查德在内的四个不善社交但绝顶聪明的计算机程序员,以及早期依靠互联网站发家的百万富翁埃利希(托德·约瑟夫·米勒 T.J. Miller 饰)。理查德他们免费住在埃利希那个号称“孵化器”的别墅里,自行研究开发有潜力的科技项目。他们原以为理查德开发的“魔笛手”注定是个失败的产品,岂料其运用的新型压缩算法具有无穷的商业潜力,当即引起大公司“互利”的注意,要高价收购。正当理查德要同意时,另一家投资公司加入争夺,“魔笛手”一时间水涨船高,一场价值千万的争夺战开始了。

 长篇影评

 1 ) 好戏为啥没火?

我很喜欢这个戏,以为搞互联网和创业的哥们都会喜欢,但是当我向他们极力推荐的时候,他们看了一集就放下了。 他们和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一样,觉得这个剧不专业,现实神奇多了,这不就是个肥皂剧,也太肥皂了。 是的,我的朋友都是高智商,一个参与过互联网投资,一个是高能程序员,一个是ios工程师。 他们看了一集就弃了,共同的感觉是,没啥意思,没意外,这个公司肯定要成功,一旦固定就无趣了。而且里面的压缩算法,他们可能早就脑子里想过n多次。反而回归现实如何实现。

他们会在观看中从娱乐的状态转换为思考状态。开始思考这么快的下载,那文件肯定也会越来越大,文件大小的增速肯定会比网速更快。以前网速低网络只有图片,现在网速快了,几十g的蓝光,你还是觉得慢,他们看到的是问题,我们看到的是简单的快感和yy。试想迅雷10元会员咔嚓能一秒下100g的片,腾讯2元会员可以和100个人视频蹦迪不卡断?想起来很有趣就继续想看,而他们,早就自己给自己剧透了。 这个现象给我的启发很新鲜,以前还没思考过。照例来讲,一个喜剧片,够搞笑,演员刻画的出彩,剧情单集有包袱,整体有发展,最后有高潮,制作班底参与过周六夜现场、六人行等,是一个妥妥的好片啊。事实证明,豆瓣和imdb都是8分。 但有一个问题不能忽略,这是个貌似很极客的片,真正极客的人不买帐,观众或许也会跟风不买。这种圈内题材,很容易落在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大众用户看不懂或者觉得闷,真正圈内人觉得不行,不是这个味道。真正喜欢的,反而是一群口味奇怪的小众。 所以其实这个貌似快要神剧的片,国内没火起来,没引进,盗版网站也没推的很厉害。朋友圈和sina微博也很少见到话题。但能看到的口碑是一致的好。其实想想也很简单,他主打用户应该是一些喜欢美剧搞笑风格,对互联网一知半解的但很有热情的我们吧。 但是我还是脑残的觉得好,因为互联网确实密布我们的生活,互联网的故事不能只有一种解读的形式,好像乔布斯只能仰望?好像商业故事只能励志?其实这些发生在当下的故事,拿来恶搞拿来拆解,也很有趣,看的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切身反应。 比如普通屌丝拿1000万,马上走,还是拿100等2年赚1亿?在公司快要完蛋时候跳槽还是先跳一步?在大公司享受资源还是在外面苦战?代码再牛逼也要学会营销牛逼?不都是在发生或者即将在我国发生的互联网故事?想想这些,这剧也是难得。这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关于青春关于选择的古老命题而已。 话说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职场剧,专业剧都能牢牢锁定目标用户。用户是来娱乐的,你扯的东西如果太让他们出戏去思考上班时候的那些事情,比如如何融资,如何做算法,他们会累,也会觉得你说的并不到位,如果你试图很到位,也错了。因为大众会觉得闷。 律政剧和医疗题材一直长青,就是因为除了专业的事情,大量还是人文故事,每个案例都有着不可预期性。专业的医生和律师也会喜欢看,因为具体的case他们可能也没经手过。普通观众的生活和这些职业太息息相关了,看的时候思考自身的利益相关,很容易进入剧情。 类型剧的成功,对目标用户的思考,还是要再深一步,先叨叨到这里。 我专门聊片的微信订阅号:liaoliaopian 欢迎订阅

 2 ) 硅谷之星

A very skillful caricature of life in Bay area where self-important startups believe they could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Not all people act that way maybe, but Richard does. Ironically, others are shouting the slogan out loud but Richard is mumbling it.

Really enjoy watching people with high IQ doing stupid things. Being stuck in drudgery and reverse, these coding kids have to endure pompous fucking billionaires. Villains triumph, even in this hi-tech battlefield. Highly exaggerated though, there are tons of shameful facts.

Looking forward to S2.

 3 ) 看了六遍,还不够

不少人说此剧专为程序员打造,非程序员看不懂,不敢苟同。作为文科生,不仅看没觉得太难理解,而且看了六遍,目前忍不住还想继续看。另外,《硅谷》第一集可能有些平淡,但是从第三集第四集就开始发力,一些情节设计得非常巧妙,看到最后几集会有进入佳境之感。

很多人拿这部剧和生活大爆炸、IT狂人作比较,但其实《硅谷》和他们有很大差别。

首先,《硅谷》是连续剧,有非常清晰的故事主线,去掉喜剧元素是个热血的创业故事,从一个小网站成长成一个大公司,从宅男变身CEO,这个剧情本身就不会枯燥。不知道编剧是否写好了后面的剧情,如果是的话,这剧会很有潜力,至少要比单纯情景喜剧更有后期发展空间和张力。

其次,它的笑点和互联网文化关联紧密,主要是通过情节和人物性格来设置,还有就是对程序员、投资者、创业公司的善意嘲讽。比如,程序员队伍的性别比例、无人驾驶汽车、抄袭剽窃行径等等。尤其着力讥讽的是言必称改变世界,“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在这剧里出现了不下六七次,颇有“宇宙牌香烟”的调侃风味。后面还有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的排列组合,更是挖苦了互联网公司的盲从跟风。

在罪案剧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这部剧选了科技宅男当主角,本身就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宅男不是 IT 狂人里那种混日子的废柴,而是胸怀理想的创业青年,虽然偶有重口笑话出没,并不妨碍整个剧集透出来的积极向上。此外,硅谷在配乐和片头制作上也有很创意,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精致、富有个性。

另外,第一季基本没有感情线,这点在美剧里也比较少见。

总之,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别有风味的良心剧,非常值得一看。

 4 ) 严谨的编剧啊

在S1E04中 LaFlamme(就是那个灌肠的lawyer)让Richie把公司注册地放在特拉华州,这使得 Richard还不解多嘴问了一句。虽然那个表面上不靠谱的律师给了个 “I‘m lawyer, I got you”的答案,但为第二季和互利的诉讼官司埋下了伏笔。其实,很多500强公司都将注册地选在特拉华,原因有三:1、公司所得税率在全美不算太高2、非美国籍股东若无美国商业活动,可不必申报税收,合理避税3、商事仲裁全美效率最高。这其中第三点就是使得PP能在S2E09中能够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arbitration的前提,当然也间接促使了那个表面上更不靠谱的(tampon占酒精,天哪,这律师都跟菊花过不去啊)、不能practice law的lawyer,在pp请不起律师团的情况下为pp进行defend。

 5 ) PE/VC律师眼中的Pied Piper

在六季Silicon Valley中,Pied Piper小分队们忙着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忙着用IT黑话调侃Google、Apple和Twitter,也忙着凭借自己的实力踩遍了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坑。

在六季Silicon Valley中,Pied Piper小分队们忙着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忙着用IT黑话调侃Google、Apple和Twitter,也忙着凭借自己的实力踩遍了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坑。

1. Runaway Valuation(失控估值) 与 Down Round(折价融资)

在S2E1里,Pied Piper小分队凭借在TechCrunch大会上的出色表现,各大VC争相抛出橄榄枝,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从2500万美元一路飞奔到1亿美元。在Pied Piper公司的真实商业价值还远远够不上估值时,其实已经形成了Runaway Valuation (失控估值),Pied Piper成了在风口上飞翔的猪。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估值真的是越高越好吗?看上去高估值,能带来更多的现金、更大的发展机会、创始人们更高的身价,但其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创始人们也需要付出潜在的代价:

(1) 更高的估值,意味着更高的业绩指标

PE/VC们付出更高的估值,当然也希望更高的回报。因此,更高的估值往往意味着对公司未来的利润、业绩等有着更高的指标。PE/VC们往往会设置对赌条款,如果公司没有实现既定的业绩指标,创始人们就需要赔钱、赔股。Richard的朋友Javeed创业失败也是吃了这个亏,只能在酒吧里枉自嗟叹:“如果我没有融那么多的钱,我可以达到更现实的指标,甚至可以达到现金流平衡……”

(2) 更高的估值,意味着下一轮潜在的Down Round(折价融资)

正如Monica给Richard的建议,如果创业企业某一轮次融资估值失控,造成估值虚高,那么创业企业很有可能面临下一轮折价融资的情况,即下一轮融资价格低于上一轮融资价格。从外部投资者来看,折价融资往往意味着公司发展不如预期或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是个危险信号,甚至会令投资者们信心滑坡。现实中,Down Round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例如Airbnb的最新估值从前轮310亿美元下滑到260亿美元,Wework的估值更是腰斩。

Down Round对于创始团队而言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PE/VC投资时往往会设置Anti-dilution(反稀释)条款,轻则加权平均,重则完全棘轮。一旦发生Down Round,就会触发反稀释条款。一旦投资人行使反稀释权,创始人就必须补钱或补股,以保证投资人的每股价格不受到Down Round影响。

另外,剧中曾提到Javeed因为Down Round而导致Reverse Vest(反向兑现),最终被逐出公司、倾家荡产。Reverse Vest是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中的概念,即创始人们所获得的股权激励无需等待即可兑现,但仍然受限于一些限制性条款(如创始人不得离开公司)。一旦触发限制性条款,创始人所拥有的股权就会被回购。当然Javeed的条款过于严苛了,正常情况下只有创始人主动离开公司才会触发,但Javeed被投资人们解雇之后,也触发了回购,相当于Javeed完完全全丧失主动权,完全任凭投资人摆布。

这一条款在目前中国大陆的PE/VC市场不常见,但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PE/VC们突发奇想就引入了。

2. 你的董事会谁做主?

Pied Piper小分队,作为极不成熟的创业者们代表,在初期融资时在董事会席位分配上犯了致命的错误:由于Russ Hanneman在Pied Piper走投无路的时候,作为白衣骑士向Pied Piper提供融资,因此Richard签署了“不平等”条约,答应了许多苛刻的投资条款,其中之一就是给予Russ两个董事会席位。

在这一情况下,董事会构成就非常微妙了:Russ有两个董事会席位,Monica代表A轮投资者Raviga有一个董事会席位,Richard和Erlich各有一个董事会席位。抛开Erlich半个小分队半个投资人的身份,实质上Richard作为创始人只有一个董事会席位,完全无法控制董事会,这就酿成了之后许多的悲剧。

一开始,Richard、Erlich和Monica说好形成统一战线,同进同退,但Erlich由于私人利益开始投反对票,导致Russ的提议反而多数通过,白白浪费钱去设置广告牌,让本不富裕的Pied Piper雪上加霜。更严重的是,当Russ的股权转让给Laurie之后,Raviga相当于占了三名董事会席位,完全控制了董事会,最终造成了S3E1中Richard作为Pied Piper的创始人却被免职出局的惨剧。

所以,创业公司董事会席位分配是一门学问,谁控制了董事会,谁就控制了公司。创始人一旦失去董事会席位多数,就失去了对公司的潜在控制,可能面临任人宰割的命运。

一般而言,每一轮投资人都会要求董事会席位,中国PE/VC市场上的惯例是早期融资超过10%才给董事会席位。为了维持创始人的董事会席位占多数,每增加一名投资人董事会席位,创始人董事会席位也会相应增加一名。但是,过大的董事会规模很有可能造成决策缓慢或者派系斗争。特别是在中国法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规模上限不能超过13人,因此在后期融资过程中经常出现需要之前投资者放弃董事会席位,或者几名投资者共享一个董事会席位的情况。

3. 股权收购中的“连环杀招”

如之前所述,Russ与Richard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给予了Russ过多的投资人权利。这些权利在没有经验的投资人Russ手中,顶多就为Pied Piper小分队制造些麻烦。但当Russ将其股权附带股东权利一并转让给Laurie时,Laurie作为富有经验的VC投资人,频出“杀招”,将Pied Piper的命运牢牢掌控在手中。

(1) ROFR 及 ROFO

虽然在S3E8中没有过多描写,但是从Laurie的只言片语中,也能看出在Erlich套现交易中,Laurie行使了优先股买权Right of First Refusal (“ROFR”)。

优先购买权在PE/VC投资交易中非常常见:在公司股东希望向第三方出售股权时,公司其他股东有权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拟出售的股权。广义的优先购买权又可以分为Right of First Refusal (“ROFR”) 及 Right of First Offer (“ROFO”)。两者的区别在于:ROFR情形下,卖方需要先获得第三方买家的报价,然后再寻求现有股东的意见,是否需要行使ROFR,相当于“last look”;而ROFO则需要先寻求公司现有股东的报价,相当于“first look”。考虑到第三方买家报价前通常需要进行尽调、谈判等,这些成本必然会拉低报价,因此ROFO更利于卖方,而ROFR更利于原有其他股东。

如果按照ROFR的常规条款,Laurie顶多就能以430万美元同样的价格购买Erlich的股权,又怎么会让Erlich身无分文的离场呢?原因是Laurie的股东权利中大概率还有Veto(一票否决权),即Laurie有权否决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她不同意的买方。

所以,这两项股东权利联合使用就造成了:Laurie可以否决一切转让交易,只同意Erlich出售给她自己,在只有她一个买家的情况下,当然交易价格就由Laurie随意决定了,Erlich只能身无分文、黯然离场。

(2) Drag-along(拖售)及Liquidation Preference(优先清算权)

在S3E10,Laurie行使了拖售权,要求将Pied Piper的所有股权出售给报价最高者,最后Erlich的Bachmanity以1美元的优势险胜Hooli,收购了Pied Piper的股权。但是由于Laurie还拥有Liquidation Preference(优先清算权),即出售所有股权获得的利益将优先用于支付Raviga的优先收益。因此,虽然Bachmanity以100万美元的价格买了Pied Piper,但所有价款都被Laurie拿走了,Pied Piper小分队仍旧身无分文。

因此,对创始人而言,“拖售权+优先清算权”是致命的杀器,会使投资人有权利将创始人的股权一并出售,同时还会优先获得收益分配,PE/VC机构很有可能凭借其逐利的本性将公司整体打包出售给竞争方,而不顾创始人的想法。当年俏江南的张兰黯然出局也是因为CVC行使了拖售权。

4. 职业经理人的困境及Fiduciary Duty

在公司治理理论中,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导致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不一致,造成委托代理利益冲突:公司股东希望投资收益最大化,考虑的是公司可持续的长期发展,但职业经理人往往希望实现其个人的收益最大化,即自己任期内的管理绩效最大化。因此,职业经理人往往会投身于短期内可以看到成果,而放弃长期项目,哪怕长期项目的收益更高。这就是为什么在S3E4中,Jack明知道平台是长期更好的选择,但仍然希望生产盒子,因为盒子所带来的利润是他任期内短期可见的业绩。

同时,美国公司法下,董事对公司负有Fiduciary Duty(受信义务),即董事应当综合考虑所有实质性可用信息,以谨慎勤勉的方式作出对公司最有利的决策。因此,虽然Laurie知道生产盒子是非常短视的行为,但是由于生产盒子已经基本达成合同,其获利已经可以量化,而平台可以获得的利润却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基于Fiduciary Duty,Laurie只能选择生产盒子。

Pied Piper小分队同样也是利用了董事的fiduciary duty解决了这一困境:由于Pied Piper的竞争者Endframe被Hooli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相当于也为Pied Piper的平台提供了一个估值基础,因此Pied Piper的平台价值远远高于Jack的盒子,这也是最终Laurie同意建设平台并开除Jack的理由。

Pied Piper小分队们披荆斩棘,六年来踩遍了创业企业融资的坑。无数的创业企业沉沉浮浮,都逃不过C轮死的命运,正如Pied Piper的融资也在B轮戛然而止。在拯救世界的十年之后,当Pied Piper回到孵化器小屋,新一代的创业者们已然开始他们全新的事业,却完全没听过Pied Piper的名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6 ) 《硅谷》S01E02:如何优雅地把创业伙伴赶出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amp;mid=2247484660&amp;idx=1&amp;sn=8123de83bbc46e4c5fc8035c1deba58d&amp;chksm=ebefe2b4dc986ba2a45a21fb59e422c7a870974b06c670ecb33b6472a0ee9f671cc0eb84cafa#rd">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amp;mid=2247484660&amp;idx=1&amp;sn=8123de83bbc46e4c5fc8035c1deba58d&amp;chksm=ebefe2b4dc986ba2a45a21fb59e422c7a870974b06c670ecb33b6472a0ee9f671cc0eb84cafa#rd</a>


废话不多扯,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硅谷》S01E02演了点啥。

接受了Peter Gregory 的投资,Pied Piper创业团队正在开开业派对。大反派Gavin身边的得力干将Jared上门来祝贺,说着说着竟然要求请求加入创业团队。

Erlich直接对他恶言相向,把他赶出门去。

连一份商业计划书也没准备的Richard两手空空的来到Peter Gregory 的办公室,准备拿钱。结果分分钟被Peter Gregory教做人,要求他48小时之内拿来一份无懈可击的商业计划书、一个清晰的市场战略和三年的损益报表,否则一分钱也没有。

Richard无奈,只得求助于Jared。然后,本集的高潮就来了。

在与创业组员的一对一交流以确定股权分配的过程中,Jared发现大头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明显违背了Peter Gregory 要削减成本的要求。大伙的矛头纷纷指向了大头。

不幸的是,这一切全被大头听见了。

伤心挫败之下,大头准备离开硅谷。

回Hooli收拾东西的时候,竟然天上掉馅饼,既升职又加薪。

另一边,内心正天人交战经历种种煎熬的Richard最终下定决心,要把大头留下来,让一切反对者滚蛋。

但讽刺的是,Richard为了大头和所有的人都翻了脸,这一切却比不过Gavin给的年薪60万刀的升职机会,大头谢绝了Richard的好意,高高兴兴准备上任去。

本集中,刚刚开始创业的Richard犯了创业者很容易犯的一个错:感情用事。做生意不是交朋友,不能随便就把股权分配出去。剧中有句话说的很好,没有人会给最好的朋友开工资。

所以,把个人感情和事业分开,是硅谷创业的第一步,就像Erlich对Richard说得那样,一旦开始创业,你必须变成一个彻头彻底的混蛋才行。

事实上,光把个人感情和事业分开还不够。必要的时候,把一起创业的伙伴踢走的也不在少数,比如:

Facebook的小扎,踢走了他的小伙伴爱德华多·萨维林

怂恿扎克伯格退学的肖恩·帕克,三次创业成功、三次被踢出局

还有被特斯拉之父马斯克弄走的特斯拉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

今天,我们就来扒两个悲催的故事,看看这些牛逼闪闪的硅谷狂人是怎么赶走自己的创业伙伴的。

第一个故事跟Facebook有关,关键人物有三个,扎克伯格、爱德华多·萨维林和肖恩·帕克。

这三个人是神马关系呢?看过电影《社交网络》的大概能知道他们的爱恨情仇,在这里小8就简单理理。

扎克伯格、爱德华多·萨维林是都是哈佛的学生,萨维林比小扎高一届。他和小扎以及小扎的舍友莫斯科维茨一起创办了Facebook。跟后两个只会写代码的程序猿不同,在哈佛读经济的萨维林是靠着自己的经商头脑被小扎拉入创业团队的。据说,小扎当时在给朋友的短信中就把萨维林夸的像朵花,觉得这位师兄是“投资学会的主力”。2004年4月,几人在佛罗里达州成立公司时,萨维林担任CFO。所以,他们曾是亲密的创业伙伴。

那肖恩·帕克又是谁?

还记得第二季中的搅局者Russ么?这货就是肖恩·帕克的原型。

肖恩·帕克是个连环创业者,在遇到扎克伯格之前,他曾两次成功创业:19岁时和小伙伴创办了最早的盗版音乐网站Napster,颠覆了整个唱片业,把CD送进了坟墓。21岁时,他抓住了数码传播的潜力,创办的通讯录服务公司Plaxo。

但是呢,这两次成功的创业都以他被赶走告终。让我们来重温下这两个欢脱的故事。

第一创办的盗版音乐网站Napster主要干的是把CD音乐转成MP3格式,供用户在线免费听、随意下载。好家伙一下子拉来了8000万注册用户。这下唱片公司可受不了了,一纸诉状把Napster告上法院。然后Napster被告倒了,被Best Buy收购,肖恩·帕克卷铺盖滚蛋。

肖恩·帕克第二次创业的项目是个在线地址簿服务软件,叫Plaxo,这货能提供非常方便的地址簿导入和联系人之间相互通知功能。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它使用了病毒式的营销技巧,用户在下载Plaxo之后,程序会分析用户的通讯录,并向所有联系人都发送一条信息,鼓励他们使用Plaxo。这一做法被后来的社交网站普遍借鉴。

很快,Plaxo很快就有了几百万用户。但是,肖恩·帕克随意翘班迟到的不靠谱行为和多变易怒的性情激怒了投资方,就在公司逐步上轨道的时候,红杉等投资人联手把帕克赶出了公司。

拥有了两次投资经验,在遇见扎克伯格的时候,肖恩·帕克虽然只有24岁,却是创业方面的老司机了。他对Facebook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跟扎克伯格和萨维林在一家餐馆见面后,他就决定加入Facebook的创业团队,还住进了另一个联合创业者莫斯科维茨的房间。然后,他当上了Facebook的第一任CEO。

接下来,他帮助几位创始人在硅谷周边建立人脉关系、设立路由器,还确立了公司架构,扎克伯格由此可以完全控制公司,不用担心会被踢出局。

有了肖恩·帕克这个创业路上的导师,萨维林那点商业头脑就完全不够用了,而且他好像也没太把这个创业项目放在心上。就在扎克伯格、莫斯科维茨和肖恩·帕克在找投资、测试产品的时候,去了纽约在雷曼兄弟实习的萨维林不但没有完成扎克伯格托付给他的3项任务(分别是筹建公司、获得融资、创立商业模式),还绕过其他小伙伴在Facebook上给自己的另一个创业项目打广告,而扎克伯格认为萨维林的这个求职网站创业项目未来也是Facebook的业务之一,这尼玛不是公然挖墙脚么?

小扎怒了,发了封邮件怒斥萨维林的行为,这是两人关系恶化的开始。

Facebook发展的比扎克伯格想象地还要好,包括Mark Pincus、Reid Hoffman 和 Peter Thiel 在内的硅谷风投大佬们都排着队想给Facebook投钱。忙着自己事情的萨维林显然也没能找到什么像样的投资。这时的萨维林对小扎来说已经可有可无了,他完全可以自己拿投资、控制公司,干嘛要把一个没怎么为公司尽过力的人算在核心成员里?

扎克伯克随后拟定了计划:在东海岸特拉华州重组一个新公司,收购前Facebook公司(2004年4月成立的佛罗里达有限公司),重新分配公司股份,借机稀释萨维林的股份。

这样的安排,萨维林绝对不干。但是扎克伯格此时要踢他出局的决心已定,小扎给莫斯科维茨发的消息是这样说的:

“Saverin显然拒绝合作,我们只想他签完字然后我们开始运营这个新公司。我只想他出局,然后跟他清算。这样他会得到一些东西的,但他在拖延,我可受不了拖延。”

小扎有他的杀手锏——就是他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也就是说,不管萨维林同不同意,扎克伯格的计划都会实施。随后,扎克伯格3次稀释萨维林的股权:

2004年7月29号,TheFacebook.com在特拉华州重组,收购了前佛罗里达成立的有限公司。公司股权分配也随之发生变化:之前:扎克伯格 65%,萨维林占30%,莫斯科维茨占 5%;重组后:扎克伯格占40%,萨维林占24% ,莫斯科维茨占16% ,投资人Thiel 占9% ,剩下的20% 给将来的雇员

2004年10月31日,萨维林签署了股东协议,他被派得300万股普通股,把所有的知识产权转交给扎克伯格,自此扎克伯克成了Facebook惟一的领导。

2005年1月7号,扎克伯克发行900万股普通股,他自己占有330万股,莫斯科维茨200万股,萨维林在公司股票占有率从24%稀释到10%。

至此,扎克伯格的计划成功了,这一切离不开肖恩·帕克给他设计的公司架构。难怪总有人说,萨维林是被扎克伯格和肖恩·帕克合谋赶出公司的。

而肖恩·帕克自己也没能在Facebook的CEO位置上坐多久。2005年8月,北卡罗来纳警方在以他名义租赁的海滨别墅中发现了可卡因。这幢丑闻使Facebook创始人与投资者之间出现了分裂,帕克决定辞职并马上搬到了纽约,他说这是对公司最有利的选择。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钢铁侠马斯克的。

这位一直以特斯拉之父自居的硅谷狂人,极力想让公众忘记一个事实——他不是特斯拉的创始人和真正革新者。那个真正立下了锂电电动汽车里程碑的创始人早早地被他赶出公司,逐渐被人们淡忘。

这个人的名字叫马丁·艾伯哈德,他才是特斯拉真正的创始人。

在创立特斯拉之前,艾伯哈德是个电气工程师,在大公司里待过,后来和好朋友一起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他注意到了当时制约移动设备发展的最大瓶颈——锂电池技术。他认定了移动设备代表未来,锂电池的技术必须突破。

虽然从小就喜欢汽车,但是马丁·艾伯哈德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做电动汽车。直到1990年,加州颁布可《车辆零排放法令》,规定到2003年,加州零排放车辆的销量要达到汽车总销量的10%。这让通用、丰田等大型车企加紧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1996年,通用EV1以科幻的造型和设计登场亮相。

EV1不仅拥有美国车界少有的流线型设计,还支持无线充电。

EV1的第一代采用铅酸电池,单次续航100公里,二代升级为镍氢电池,续航里程达到200公里。这样的续航没法投放在私家车市场,通用就把EV1作为租赁车辆投放市场。

看起来前途挺美妙的,是不是?

别忘了美国有股庞大的势力,叫石油大亨。你们推广清洁能源,那我在海外的大片油田咋办类?

后来,EV1不了了之了。然而,EV1的工程师却不肯放弃,他们重新组建了公司,研发了一款拥有跑车性能的电动车。而艾伯哈德知道了这个情况,非常感动,频繁地到这个公司和工程师们唠嗑。

艾伯哈德得知,虽然新研制出的电动汽车性能酷炫,但续航里程依然少得可怜。凭借在设计电子产品的经验,他大胆设想:用锂电池组做电动车的能源,改善续航能力。接下来投了15万刀,建议新款电动车改用锂电池供电。

这个提议,给电动车发展带来了里程碑式的飞跃。改进后的电动车续航里程达到480公里。

已经坚定信念要搞电动车,2003年,艾伯哈德在被IT产业占领的硅谷成立了特斯拉,定位研发高性能运动型跑车。看看今天还在烧钱的特斯拉就知道,艾伯哈德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钱。刚好,到处找投资的艾伯哈德碰到了马斯克,后者那时刚刚卖掉paypal,手里握着巨款正不知道怎么花。一听说要研究电动汽车,马斯克两眼放光:这尼玛不就是最好的清洁能源应用么?二话不说,给特斯拉投了750万美元。

靠着这笔投资,马斯克当上了特斯拉董事长并拥有公司所有事务的最终决定权,而艾伯哈德作为特斯拉之父出任公司CEO。


有钱好办事。2006年,艾伯哈德选择了莲花汽车的Elise为基础开发一款高端电动汽车Roadster,并宣称于2008年2月,交付第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

发布会上,艾伯哈德侃侃而谈,风光无限。特斯拉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各家媒体全都对特斯拉Roadster给予极高的评价。一时间,Roadster成了媒体的宠儿,艾伯哈德频繁露面。2007年,艾伯哈德还成为《财富》杂志年度创新人物的第24位。

俗话说得好,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扒到这里,小8已经汗涔涔,艾兄,你是真不了解你这位合作伙伴老马啊。像马斯克这样的控制狂,怎么能忍受作为董事长的自己不是特斯拉的真正领导者?
  
所以,一场夺权的战争开始了。马斯克以董事长开始在各个方面施压艾伯哈德,其中包括车辆设计超过预算、设计拖延等等。想想也知道,艾伯哈德这样一个一路走的比较顺利,把汽车和爱情当做自己人生两大梦想的人,是很难斗得过马斯克这样一个从小从南非移居到加拿大、又一路拼搏挤入美国甚至硅谷的牛B贩子。很快,2008年1月,就在第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正式交付之前,董事会决定解雇艾伯哈德,原因当时并未公布。
  
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由德罗里担任公司CEO。随后马斯克接手了特斯拉。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9年6月,马丁·艾伯哈德控告马斯克,在一份诉状中详述了当年马斯克将他逐出公司的经历。艾伯哈德指控马斯克诽谤并违约,还拆穿了马斯克的谎言,大意是:不要脸!特斯拉是哥一手创立的,那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呢,整天吹嘘你对公司创立有多么多么大的作用,呸!

而一向火爆的马斯克则这回比较温和,只写了一篇博客回应,里面罗列了艾伯哈德的缺点,并对艾伯哈德声称自己不是特斯拉的创始人深表不满。

本以为两人会接着再撕。然而不久后,两人达成和解,约定不再诋毁对方。

时至今日,两人仍在私下互相蔑视,艾伯哈德持有的特斯拉股票现在已经非常值钱。但他仍开着那辆Roadster,而他老婆据说开着一辆Model S。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商场就是这样残酷,撕逼就是这样难堪。面对曾经一起创业的伙伴,同甘共苦之后,就只能是同床异梦和同室操戈了么?

也许这也是一种宿命。

 短评

呆萌基友组超口耐,编剧黑得漂亮!

7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八集全看完,值得期待的新喜剧,各位主角个性分明,硅谷世界大开眼界,最目眩神迷的是提出的那些科技想法,看到那么多天才人士提出那么多天才创意,想要”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非常激动呢。只是感觉这剧还在摸索形式,和pied piper一样,尽管潜力无穷,还没有走上正轨,希望下一季会更好

11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千万不要被这美剧骗了,硅谷男人才不是那样呢!走在硅谷马路上的男人啊,你随便撞一个,不是千万富翁,就是有人鱼线的~ (人鱼线+还相信爱情, seriously, what more do you want? )

16分钟前
  • Ying
  • 力荐

这个剧传达出最重要的信息就是IT男统统都是基佬,code gay哈哈哈哈哈哈哈

17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火候真到位 一口气看完 很多动人的地方 在『改变世界』的泡沫里遨游 装逼装到火星上 哪里有那么多高尚美好 才不是小清新媒体写的那样 代码要一行行写 用户要一个个拉 面对机遇和诱惑踌躇不安 但这些对长者来说都是轻如鸿毛 学着解决各种不靠谱 学着靠谱 抑或永远不靠谱下去

21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一个印度人,没有华人,一点都不硅谷。

26分钟前
  • kel
  • 还行

Amazingly refreshing! 看了第一集 太对胃口了。

28分钟前
  • Lance
  • 力荐

简直拍案!

31分钟前
  • 湖水枕头
  • 力荐

汉堡王期货、无人驾驶汽车和最后两集过于高能√

34分钟前
  • Kreuzberg
  • 推荐

Jared太可爱了啊啊啊啊啊打滚( ´•̥̥̥Д•̥̥̥` )

37分钟前
  • 面白饭Θ☉Θ
  • 力荐

二到深处自然萌

39分钟前
  • 尹口羊
  • 推荐

一部美帝肥皂喜剧居然拍出了豪无尿点的英式幽默范!这群人才是真正的geek和nerd好嘛,把失真做作的谢耳朵不知道甩出几条街!每个人都太有趣了!

41分钟前
  • Smilececi
  • 力荐

新季度最心水之作。黑程序猿已成风尚!吐槽精准,剧情高能,人物呆萌傻五毒俱全。季终的逆转其实“格调”颇低,but who cares,多煽情呐!

45分钟前
  • mOco
  • 推荐

so lo mo、mo so lo、lo so mo

48分钟前
  • 木曜日一只
  • 力荐

又一个技术宅的经典喜剧诞生,最后一集的JJ撸射理论到发散思维直接将这部新剧推向神坛!唯一的不爽是这里是HBO,意思是每一季只有几集,根本就过不了瘾。★★★★★

5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最后一集太牛逼了!哈哈哈哈哈哈

57分钟前
  • 熊仔面
  • 力荐

太喜欢了,不过HBO老拍那么出色又那么短的剧实在是折磨人啊!最后两集连看两遍,整个人笑抽到不行。Jared是年度最萌小天使。

6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那种awkwardness简直了,有英剧气质的美剧

1小时前
  • 软糖莫爷
  • 力荐

HBO历史最强喜剧无疑,对Geek的描写把《大乱交理论》爆出了十万八千多吨翔;而且,在毫无下限的笑点设置之外还居然是满满的正能量,简直不可思议。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高级黑,终于有接班的sitcom啦,希望下季能长一点。

1小时前
  • 苏比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