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二季

欧美剧英国2013

主演:海莉·阿特维尔,多姆纳尔·格里森,克洛伊·皮里

导演:欧文·哈里斯

 剧照

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20:11

详细剧情

和上一季相同,本季的《黑镜》也由3个故事组成,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未来世界。   《马上回来》:一次车祸夺走了玛莎(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饰)的男友艾什(多姆纳尔·格利森 Domhnall Gleeson 饰)的生命。在朋友的推荐下,玛莎利用艾什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假艾什。刚开始玛莎只能通过手机听到合成的艾什的声音,不久之后,那个声音告诉玛莎,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艾什“真正”的回到她的身边。   《白熊》:托尼(勒诺拉·克里奇洛 Lenora Crichlow 饰)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里并且失去了记忆。在她昏迷的这段时间中,世界显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上充斥着无情的看客,而她竟然成为了杀人狂追杀的猎物。   《沃尔多一刻》:沃尔多是一只虚拟的蓝熊,出现在深夜的喜剧节目中,而站在它背后的...

 长篇影评

 1 ) 不存在的男朋友

《黑镜》S2E1乍看真是妹子们的福音啊,人造男友百依百顺,不但省去吵架的精力,还可以让他想干嘛就干嘛,打扫房间做饭干重活修灯泡,还可以对他身上不满意的part进行修改(“乖,变一张马特·达蒙的脸”),甚至还可以让他的penis随勃随起!!!更可贵的是这货还储存了所有A片里的各色姿势,然后像小马达一样随叫随停!!!

妹子们再也想象不到有个汉子出现到世界上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你”,难道这样不就会省去麻烦皆大欢喜世界更加美好了吗!!!科技不仅让汉子们拥有声音甜美爆乳娘的充气娃娃,还让姑娘们拥有技术娴熟温柔体贴不抱怨的人造男友!!!

片子开头sara对痛失男友的martha说:no one is real。我们的确曾浑浑噩噩地苟且在这世上,若不是死亡的冲击,我们也不知道汩汩如流水的生活什么时候会干涸。活着的人的感觉有千百种,无论是仰面大笑,还是撕心裂肺,所有的情绪都是真实的,只是被无意忽略掉了。死亡像是人们跳到深井底下的一滩井水,之前我们向下麻木地坠落,坠落,渐渐埋怨深渊的了无尽头和无尽难测,但是当我们的身体突然碰到冰凉的井水时还是会无可救药地大声尖叫。死亡惊醒了martha,也成为她的尺度,当她发现生活又呈现诡谲的一面时,便在悬崖边勒令人造男友跳崖自杀。她又怀念起生活枯燥的另一面了。

那么科技究竟在“真与假”的感官斗争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VD中人成为吸血鬼之后所有情绪会被放大,快乐会变成狂喜,当然伤心也会变成绝望。我在想我们适应科技的过程就像吸血鬼transition的过程一样,刚开始我们被突如其来的新奇和冒险刺激得浑身发热,像吸血一样在社交网络上窥私探秘八卦,然后开始搬弄是非嘲笑同伴传播谣言,最后发现这个已经被我们吸得千疮百孔的小世界也不过如此,朋友们的隐私也没想象中那么惊天动地,明星们的生活也没那么完美,但我们却要支付“永远也回不去了”的代价。我们饥渴地天天刷新社交网络,在无数无聊的状态分享中黯然神伤,曾经偶尔的沮丧被技术放大成巨大的失落感和没有存在感。

人们已经为杂乱无度追逐新奇而付出代价,无论是支离破碎的注意力,还是耸人听闻的纯真,人们发现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已经很难再有“感觉”了。我们与科技煅造的机器最重要的不同就是我们的感觉,更可贵的是,感觉在变化。我在社交网络上发状态称我讨厌凤凰传奇,并不意味着在我生命中的某一刻我不可以和我爱的汉子在车里纵情地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即便我在网上贴出小时候的照片并跟朋友们分享打趣那时候的糗事,并不意味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会抱着相框哭。哪怕汉子状态不佳早泄我会觉得沮丧,但起码我不必每天都跟porn里面的荡妇一样浪叫。

科技世界未曾料到的灾难之一是,人人成了感情残疾。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几乎永远都不会离开一台机器,它保证会让我们浑浑然又色迷迷地逃离现实。当我们的眼睛盯着“黑镜子”时,我们无法去体验那些被镜子排除在外的感情。前几天看到的一本书中说“科学对我们有意义,不仅因为它帮助我们控制了这个世界的某些部分,而且还因为它展现了我们永不可能掌握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如此怀念一个脸上有痣、吵架时天崩地裂、窝在沙发里懒懒散散、ml有时无法erection的真真切切的男朋友。

 2 ) 黑镜S02E01细节补充,及个人猜测

首先是关于@skylocker 写的这篇《黑镜 Be Right Back:一些有趣的地方》的个人看法:
(原文链接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75864/

4, “不知道是假笑才更糟糕”:
  一,A的妈妈唯独留了一张假笑的照片,只在意表面的笑容,却连亲生儿子真实的情绪都分不清;
  二,暗示分不清真假、分不清虚拟与现实才更糟糕,对应后面M纠结于直面惨淡的现实还是沉溺于虚拟。
  
5, 丢到阁楼上而不是直接扔掉,既舍不得放不下又不够勇敢面对,眼不见为净。

7, 如果真是这个那么应该是暗示神的意愿是让自然延续,而不是人为地改变自然轨迹,这种复制人的技术就是像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神医那样违背神意--自然规律的。个人不欣赏这种行为所以支持该技术支持公司被法办。

9, M不是抓飞蛾,更像是在把飞蛾赶向窗户接口处的缝隙让它离开。对于任何飞虫(甚至可以说是任何生物)来说,玻璃都是一种奇葩并且恐怖的产物,飞蛾无法分辨玻璃的隔离作用,只能无数次往上面撞(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们永远出不去,就像首尾相连求食至死的毛毛虫实验),相比较来说人类的智商更高,懂得吸取错误经验改进行动。也是因为人类智商更高,所以发明了玻璃,这种实质上隔离了自然的产物。
  A的身高记录:A、M的女儿都有身高记录,我想这应该是象征生命成长的印迹,与之对应的是复制人数十年不曾改变的外貌(胡渣都不长的)。人可以成长和衰老是基于生命本身的规律,复制人只是一个印象的综合体,并不具备生命力。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人,死了就是死了。 但是我们只是不敢面对。
  另,M重整房屋的时候只有A的身高记录,说明A妈妈在另一个孩子死掉之后也做过同样的事情,抹掉他存在过的痕迹之类的。
  
  

    所以,我想这一集BM的主题应该是“逃避”。

  逃避痛苦是一种自然属性,现实本就惨淡苦痛,逃避现实即是一种天性,而网络以及智能技术扮演的角色就是虎作伥助纣为虐。
  
--------------------------------------------------正文始----------------------------------------------------
  
1, 开场加油站M淋雨买咖啡,A只是坐在车里玩手机,貌似是在刷社交网络之类的东西,以至于没听到M说话,象征人类痴迷网络虚拟社会从而对现实生活各种“无视”。
例:A一个男人不开车不买水不整理东西各种吃白饭行为,虽然西方世界确实男女平等比较严重,情侣都要AA制之类的,但是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是流传在骨髓里的,所以这个甚至有可能是在暗示如果人们埋头网络世界只会造成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包揽一切事务的M就没那么迷恋智能终端)。
例:回家后A坐在沙发上继续埋头手机中,M开玩笑说让他用鞋子喝汤他也只是随便应了一声,非要M扔个东西过来才能把他拉回现实世界。

2, 要M强制要求手机放入杂货箱A才能专心陪开车的M聊天以免出车祸之类的。

3, 开车严重依赖导航仪,人类生活严重依赖技术。说不定就是导航仪害死的A,也许是google地图造成的车祸,也许是Doctor Who里异化为坏(外星)人所用的车载智能技术。

4, be right back(难道这是这一集的名字?)两个猜测:
  一,就像电视台插播广告那句“不要走开马上回来”,对于M的一生来说,从A死亡到被注册加入参与此项技术活动的这个时间长度,确实只能算是电视剧里插播的广告(或者广告里插播的电视剧?);
  二,如果right理解成“刚刚好”之类的意思,A的虚拟邮件、虚拟语音、复制人都是让M“刚刚好”回到了A死前的世界,精神上。

5, A一个人开车就翘辫子了,两个猜测:
  一,暗示现代人寂寞到没有“人”陪伴就不能存活。开头M开车回家那一段A的存在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作用,充其量算是坐在旁边帮忙排解无聊,以免M困驾。
  二,暗示沉溺网络必死无疑?A一个人开车没有人强迫他手机扔杂货箱,有可能因为分散精力到智能终端上不小心车祸了,或者过度依赖导航仪。
  
6, M跟姐姐打电话时,后者在家带孩子,而她老公只是坐在沙发上麻木地看电视,收到老婆的求救信号后也只是把孩子报上沙发一起看电视。
  妈妈带着男孩玩玩具,而女孩早就已经加入爸爸看电视的行列,按照女孩成熟较早或者这里本来就是姐姐弟弟的设定,现代社会中人越成长越远离自然,现代科技捆绑了人类并极大程度上稀释了天性。现在的家长都喜欢让各种pad成为保姆,除了对孩子视力的伤害,更大程度上是在剥夺他们的童年,他们在自然属性中或者人类社会前期的自然行为被篡改;而这又仅仅只是为了家长的方便,源于人类的本质属性--惰性--还是逃避。

7, M让警察吃闭门羹,这显然就是拒绝面对现实。
  Revenge里某段独白貌似是说面对失去有五个步骤,一开始我们否认逃避拒绝面对,然后我们愤怒,balabala,最终我们接受。
  A的死、虚拟邮件、云端对话、复制人,M对待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从拒绝到接受,但是整体上看来,M选择了复制人而不是直面现实,这本身就相当于回归到了第一步骤,还是逃避。

8, S推荐M加入虚拟技术的时候用的是过去式,两个猜测:
  一,她说谎,她不光是当时得到了治愈,更是从此之后就沉溺于虚拟世界。
  二,她比较坚强挺过去了走出来了,虚拟技术只是一个过渡期。
  个人倾向于前者,首先我不相信人的自制力,其次人如果真正进入到纯粹臆想的世界,根本走不出来,这个世界要有变化才有发展,就像物种要有变异才有进化,如果沉溺于过去式,那就只能成为过去式,走不出来的。

9, 关于S的推荐和后续发展:一,S像是在传销,是不是这种东西上下线有提成神马的,纯猜测;二,虚拟A像是病毒营销。后者随着网络虚拟社交的发展一方面让宣传回归到口耳相传的原始阶段,另一方面更是对这种病毒营销效果效率的近无限放大。

10,垃圾邮件的读书推荐两个猜测:
  一,讽刺亚马逊的智能猜测(类似于豆瓣的猜你喜欢之类的?)以及谷歌的智能搜索。一切信息都会被记录然后根据数据推测,但是也只是数据处理的结果,一方面让人觉得毫无秘密可言一方面也不一定能够真正模拟复杂的人脑。
  二,讽刺人们心口不一。M删除该垃圾邮件,以及后面抱怨复制人不该那么听话,我只想说女人真是复杂的生物...
  
11,M打给姐姐的未接来电。一,男孩当时在玩类似于平板的游戏终端,同6;二,男孩女孩没做事也没提醒妈妈有电话,同1。

12,M从“只说一件事”到买下一个昂贵的复制人,好比现实生活中很多女人血拼的战果可能是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一样,营销手段只是手段,最终是人的贪婪成就了销售业绩。

13,用影像数据模拟电话以及生成复制人,除了说明仿真以及智能技术之牛叉,反过来看也是人类对技术的依赖,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数据可以用来生成拟态。

14,M说“不是法国人”...这应该是个笑话吧?调戏法国佬貌似是英国人的看家本领啊,就连BBC“建国大业”的《亨利五世》里面的法国公主都是公认的丑得坑爹,摆明了不放过任何黑法国的机会...

15,手机摔坏M急哭了,A安慰说他在云里,两种理解:
  一,在云端,数据云存储,免丢失神马的奇葩高端技术。说白了就是把所有数据都集中到某一方或者少数方手中节约仓库租金,个人认为这是极为危险的,安全和隐私都超难保障。
  二,在天上,提醒M他已经死了。一切看似听似真实的虚拟都只是数据的智能排列组合。
  个人倾向于前者,因为A马上就提出了销售新产品的要求,提醒A就相当于一个销售告诉顾客“我即将卖给你的这个东西不能给你的人生或者生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也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纯精神满足”,尼玛又不是贩·毒。
  
16,复制人回答M的问题现场搜索答案,之前在草坪上对话那个应该也可以算在内,那就两次。人们果然已经依赖搜索引擎到脑子不想动的地步了么...

17,复制人说无毒就可以吃,讽刺转基因食物?

18,复制人说人们总是留着好看的照片,恭维自己,所以复制人保持的是最好的状态,但是这个还是逃避现实,因为现实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好,现实因为变化莫测所以美好。

19,复制人行动范围受限,大抵象征科技再如何发达也是有限的,智能技术再发达也只是一堆0和1的排列组合,永远不可能超越人脑。相较之下,人的行动范围则是无限的,但是也可以说正因为这种看上去的无限让人类的欲望成为黑洞。
  复制人须得管理员陪同才能离开离开原点,象征科技再发达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像人类永远无法超远神明(或曰自然),科技也永远无法超越人类,就像盖上了“所有权”的邮戳一样?
  
20,最终,M也没能彻底脱离复制人和有A的过去,没能走出阴影发展一段新的人生。她保留着复制人(藏在阁楼远离外人和自己、只在周末让女儿与之交流这些就不说了),时光荏苒,她会变老女儿会长大,但是复制人永远保持那个样子,这说明复制人只是一种技术,只是一堆数据,甚至比克隆人还要低级。
  虽然按照多利羊的例子推断,初期克隆人的生命应该也比较短暂,但是那好歹是人得意忘形到妄图cosplay造物主所培育出来的生命,那是从受精卵借由实体子宫生长出来的生命,也会成长也会衰老也会死亡,但是数据只能排列组合,复制人只能停留在有记录的那个世界里。
  当然,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只有遗传没有变异,所以人在怎么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胆大包天,到底不是神。
  这里的神不是指的宗教神。
  但是现在的所谓的科学,尤指教科书营造和灌输出来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离经叛道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个人认为,这也是人类对面对这种“能力有限”的事实的一种逃避。
  
  欢迎捉虫和补充。

 3 ) 死了也要发微博——大数据如何将你变为僵尸

BLACK MIRROR的S02E01又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科技的可能性——当一个人死后,TA的社交帐号时间线可以不会是戛然而止,永远停留在TA离开世界的那一刻之前的,死者的亲属可以选择提供账户授权给某个互联网公司,由它们负责将死者的“网络人生”继续下去,模仿死者生前的网络言行,与TA的网路好友们继续对话。

实现这种“模仿”的技术根源,就将是所谓的“大数据”,网络服务器通过在互联海洋中遍历一个人的发言残留,购物清单甚至访问记录,猜测、判断死者是一个怎样的人,TA有着怎样的喜好,对社会事务可能抱以怎样的观点,如何以语言组织与他人的交流——进而,在服务器的硬盘上,就为死者生成了一个数字替身,模拟死者与TA们处于悲痛中的亲友继续交流。

这似乎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英国的一家公司本月将发布一款名为“LivesOn”的APP,“可以在Twitter帐号所有者去世之后,继续模仿帐号所有者的风格发布Twitter消息”,即使是在不能直接使用TWITTER的中国,网民也为此兴奋不已——“BLACKMIRROR真是一部神奇的影片,预言这么快就得到了实现”。只等着哪一个互联网公司跟风山寨Liveson,中国人很快也能实现死后有机器人替自己更新微博的“梦想”。

让电脑程式成为你死后的替身,真的是一件那么梦幻的事情吗?BLACKMIRROR的这一集,传达的更多是这种“梦幻”的局限性。无论一个人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多少言行记录,计算机都不可能通过读取这些数据来真实“还原”一个人,人的“言说”是可以被模仿的,但是“思想”总在不断悄然改变、进化,“观点”、“观念”也由变动中的思考而生,机器可以记录,甚至可以学习,但终究无法替代“人性发展的可能性”,即便超级电脑深蓝记录、分析了尼采的全部著作,你也不能指望尼采借由技术因此而再生。

数据科技所记录的始终只能是人类最肤浅的表象,哪怕它甚至能够还原出一个与死者一模一样的肉体,操持一模一样的声音,但它绝难复制死者真正的“想法”。或许在有些人的眼中,这样的“表象”比死者本体更加完美——千依百顺、拒绝争辩、记录着无数种性爱姿势,可以任意控制性交的激烈程度,真是一个完美的自慰器。而当失去亲人伴侣的悲痛与“穿越阴阳的交流”的新鲜感都过去之后,“自慰”也就不再那么必要,这个“数据替身”也就成了一个VERY CREEPY的僵尸纪念品,惮于展示,更惮于应用,然而你又不忍心去将其就此从这个世界上如同死者一般“DELETE”掉,因此,他就只能终身生活在阁楼上,让孩子偶尔能得到一个僵尸玩伴。

在海外,为死者去世后打理社交帐号等数字遗产的网络服务商已然有着不少,译言曾有报道,如Entrustet(嘱托)、Legacy Locker(遗产抽屉)、Future.tk(计划未来)等。这都是一些收费服务,让死者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提前为自己交代好后事。而那些可能“免费”的此类服务,如“LIVESON”,将如何运营呢?

互联网发展至今,并没有诞生出更高明的盈利手段,除了直接收费,“免费”的应用大多基于广告服务的投放而牟利。当你将死者的帐号交给了这些“免费代维”的互联网公司后,法律协议里必然赋予了它们全权的内容自决权。“大数据”不仅会通过计算让死者的社交帐号继续与你保持联络,还将算计着死者的喜好与你的喜好来为你提供精准的网络广告推送服务。

试想,在未来的某一个早晨,你打开新浪微博,发现了三条私信通知:

你死去的母亲的帐号:HI,我亲爱的孩子,我的孙女近来过得还好吗?会叫妈妈了吗?当当网40万种图书5折封顶,3.15万种童书半价抢了,不去为孩子挑几本书吗?

你死去的丈夫的帐号:HI,甜心,我们的孩子最近吃得好吗,最近的奶粉似乎不是太安全,快上红孩子网给孩子购买安全放心的海外品牌奶粉吧!

你死去的同事的帐号:HI,早上好,后天就是我的忌日了,不去我的网络墓地为我送上一束电子鲜花吗?地址是:XXXXXXXXXX

..........................................................

你感受一下。

科技让人类活得更先进,听起来很美,你是否希望你的亲人好友的社交帐号在其死后成为电子商务僵尸呢?

 4 ) 黑镜S02E03: 品牌即是权利

      黑镜第二季第三集沃多的故事讲述了网络媒体时代权利的变迁,在传统媒体中,信息受众都从媒体得到信息,并且由媒体或者政府来判定什么应该作为信息发布给民众,民众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会收到媒体的引导。而在以网络为媒介的媒体中,民众的喜好和自发传播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流通,而且起到了一定的信息过滤功能。于是在新媒体时代,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些传媒的神话:犀利哥、芙蓉姐姐、凤姐。每个神话从诞生到淡出大众的视线周期是如此之短,短到如果你不是一个狂热的网络爱好者,有很多“明星”从出生到消亡,我们都来不及不了解。沃多的故事即是这一过程的深入解读。
      沃多本是一个脱口秀节目中的卡通人物,由不得志的喜剧演员詹姆斯配音,以言语犀利著称,不时出现一些黄段子和过激言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誓死搏出位的典型。在新一届的区议员竞选中大胆讽刺候选人门罗,博得了民众的疯狂支持。为了保持高关注度,节目组不惜秀出损招,用车载着沃多跟随门罗竞选,不断的激怒对方,来博得民众关注,甚至在最后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参加竞选。正像剧集中多次提到的,沃多的言论其实没有实质的内容,基本以谩骂和讽刺为主,尽情的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但却没有任何的立场,换句话说没有任何的理性的解决方案。但观众就是喜欢这样的形象:风趣、直接、辛辣、愤怒。沃多的支持率一路走高,并在最终的选举中惜败于门罗。
      在网络媒体的时代,民众的喜好直接决定了事件的曝光率和传播范围,而民众对于信息的选择标准更多是感性而非理性,所以那些言论大胆、行为出格,并且能在媒体中针砭时弊,敢于挑战惨淡现实的人物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因为他们能说出民众想说而不能说的话,能够放下民众想放而放不下的尊严,而不会有人考虑在发泄之后应该如何解决现实的问题。在新晋政客格温多林眼中,沃多——更多的是他的扮演者詹姆斯,成为了这场竞选的搅局者,他毫无立场,没有任何的见地,只是用出格愤怒的言论博得民众的支持,最终分流了自己的选票,而让门罗赢的更加没有悬念。詹姆斯在辩论赛上攻击格温多林的理由,仅仅是对这个和自己有过一夜情的女人冷淡态度的报复,却直接影响了整个选区的民众的生活决策。
      剧中对于民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网络民众的喜好最经典的概括便是: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永远是条狗用屁声模仿《欢乐时光》主题曲的视频。
      最终詹姆斯也无法忍受自己扮演的沃多,而选择退出。但此时的沃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卡通人物,而成为了一种社会符号,成为了一个鲜明的品牌,其后的团队能够继续支撑这个符号博得更多的关注,从而走向国际社会。伴随着品牌知名度而来的还有极大的权利,在人人有iphone和电脑,能够通过网络直接发表建议和做出选择的时代,关注度成为了一种无形的权利,可以决定一个地区的选举结果,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政策,可以轻而易举的聚集大量的财富,甚至干掉强大的官员和商人。这种品牌权利像一个巨大的黑洞,通过网络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打破了传统品牌的局限性,将每个民众手中的权利收集起来,形成强大的权利中心,然后就可以利用这个恐怖的权利为所欲为。
      詹姆斯没办法接受利用民众的狂热来吸收权利的行为,在剧集的结尾不得不流落街头。当他打开电视的时候,发现自己创造的沃多这个网络品牌,已经无孔不入,出没在各种媒体中间,成为了一个网络媒体的权利怪物。值得欣慰的是,沃多这个品牌利用自己的权利也做了很多好事,比如为贫困儿童谋求福利。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个怪物,在难以约束的情况下,能对以网络为载体的社会和生活,造成多么巨大的破坏?毕竟,没有约束的权利是破坏性的权利,又有几人能够坚守不作恶的信条。

 5 ) 好看还是深刻?《黑镜子》的选择

        最近《黑镜子》第二季在更新,由于第一季的良好口碑和剧情的话题性,广大网友对这部英剧自然趋之如骛,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许多观众在看完黑镜子每集不同的小故事后都极其热衷提出自己对于剧情的解读、对编剧的意旨分析揣摩,就像考完试的同学在一起对试题答案一样,愈深刻似乎就越接近了那个标准答案。大家互相询问你看懂了吗的时候,潜台词不过是想探知对方是否理解得比自己更深刻,在这种比较中,大家却似乎忘记了问,《黑镜子》真的“好看”吗?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小说,好看的小说和不好看的小说。此说虽然不近人情,但却也抓住了部分真理。作为一个毫不专业的影视观众,关于是否好看,我觉得我会很看重影像呈现的故事抑或剧中人物,加上重现或者超越现实的气氛。这个电影或者剧集是不是说出了什么深刻的道理或者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社会意义想来并不是首位的。在观看第二季的时候,我想观众不难从第一集“be right back”中看出现代科技丝毫不能填补人类情感,反而使之愈加空洞的绝望;在第二集“white bear”中,我们也会为现代伦理不过是弱肉强食、大多数人内心罪恶的保护伞的事实而感到揪心甚至自省。《黑镜子》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很深刻,对于现代社会文化中的荒诞有着敏感于众人的捕捉,说出大家内心的不安。然而反过来说,这部剧集是一部主题先行的剧集,是有一个统一的观念为纲领的。然而较之第一季,第二季愈加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先行的抽象理念正在束缚剧中人物,也在制约故事的展开。这个观念正在逐渐变成人们的单一行动逻辑,故事的进行似乎也只是为了说明这个理念而已。
        以“be right back”为例,当有了用社交网络数据重建死去男友的理念之后,故事就非常线性地展开,诚然女主角很让人有代入感,然而剧情的发展似乎太单薄而欠变化了,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定是个悲剧(想要个充气娃娃女友的爷们自然不包括在内),也知道症结所在,也知道看到结尾自己必然感到很虐,甚至看《黑镜子》带上某种被虐的期待了;再说“white bear”,这可能是目前两季中取喻较大,也是比较失败的一集。人们通过惩罚,围观杀童罪犯获得“正义”的快乐,同时仍然受到社会伦理的包庇,法律和良心都成为人们的消费和玩乐对象。这一集对于“正义”,“罪犯制裁”以及“消费道德”有着诸多的涉及,然而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理念完完全全控制了这个故事,故事为了一丝不落地表达这些理念,成为了这个抽象理念的附庸,显得生硬和“隔”,诚如一位师姐所说,文本不好,潜文本再好也没用。同时剧中人物血肉剥离,只不过成为单一行动逻辑的符号而已。这一集中没有一个人有性格的第二面,没有人有反思能力,虽然编剧提及有表现“行尸走肉”的想法,但僵尸片也总还有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吧,《1984》中也有反抗者啊。编剧试图营造的人间地狱中只有僵死的逻辑,是没有未来的死水,是一个十分标准的答案。
        实际上,第一季的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与“white bear”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在情境的设定上更加丰富新鲜,象征也非常巧妙,对选秀节目的讽刺一针见血。更关键的是,主角是一个反抗和反思者,是死局中的可能性,给我们带来希望,也给我们带来其反面,即便是泥牛入海,也曾是有血有肉的英雄,是活生生的人。“white bear”相较之,就枯槁得多,只不过给人带来深深的绝望。
        加缪说,“生存的荒诞是一种清醒的智者见地,但意识到生存的荒诞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相反却是生命的开始”。重要的是西西弗斯依然决定要去推石头,而并非石头依然会落下来这个事实。我们并非为了虐而虐,并非为了绝望而绝望。看完《黑镜子》,如果我们真需要领会什么的话,我以为我们应该知道的不仅是什么东西是不可信和虚无的,也许更应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珍贵的,值得追求和相信的。
        《黑镜子》的编剧曾参与BBC的一个电视片《看电视毁一生》,想来与《黑镜子》归旨相同。讽刺的是,《黑镜子》在英国channel4这几周的上映,让观众欲罢不能。看《黑镜子》毁不毁一生呢?我不知道,观众看完《黑镜子》所感受的荒诞、震撼、绝望会不会和“white bear”里的人们的狂热围观同出一辙呢?无关痛痒的义愤填膺是否依然是一种自我催眠呢?

 6 ) 非常现实地揭露人性的黑暗。

接着说第二季,用黑暗的色调揭露着社会现实,第二季相比第一季的话,更加揭露的是人性的黑暗这点。

第二季依然有个特别亮眼的故事,白熊,这个故事我记得太清楚了,看的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看完觉得谁都不可信,每个人都是黑暗的。女主角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并且失去了记忆,然后她跑到街道上求救,发现每个人都拿着手机拍自己,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求救,并且,成为了一个面具人的追杀对象,不得已,她只能跑,路上遇到了“好人”,带着她逃亡,渐渐地发现了“好人”也想杀自己,也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好人,女主角快崩溃了,这到底怎么了?!最后,当她被绑着坐在舞台中央的时候,一切终于明朗了,自己杀了人正在被审判,而拿着手机的人们是游客,这是游客们的一个旅游项目,审判自己!游客们可以通过给钱达成此次审判。当夜幕降临,游客们结束了自己的旅程,女主却并不能结束,审判会一直一直下去,因为晚上,主办方将会把女主继续放在同一个位置,并用电击让她失忆,永远重复着逃亡审判,这是对她的惩罚。

这故事看的真的有点沉重,杀人犯法应该由法庭审判,那些说着审判罪犯的人正做着和女主一样的犯罪事实,罪人是不可以审判罪人的!然而,并没有人觉得不妥,主办方游客们都觉得理所当然,他们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一方,这就很可悲了,沉重的不是做了错事不能改,而是永远也没有机会改。

 短评

社交网络反噬社交主体,信息不等于存在;道德审判反致道德沦丧,娱乐之罪不轻于犯罪;政治娱乐趣味根深,民主不一定得到明智。

6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其实相比第一季的耸动我偏爱第二季呢,并未完全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玩概念,实则温柔地杀死你。现代性有时候残酷到让人怎么也抓不住生活的实感,过度依赖社交网络的自己其实也是live in the cloud吧,恍惚中我觉得自己说的话所花费的时间就是在复制粘贴,多可悲。(201看到哭啊我真是弱爆了

7分钟前
  • Nolita
  • 力荐

(第二集:《白熊》)何止未来,现今大众早已把恐怖事件当早餐吃,罪犯在这个能够得到大量关注甚至欣赏的社会里,乐此不疲,于是到头来,最终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从旁观者到受害者的蜕变——谁说世界在发展进化?我们一直都在弱肉强食,唯一区别不过是以前用石器现在用枪支。

10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去年被第一季第一集深深的震撼了,今年的第二季相比去年变得温和了许多,每一集的创意虽然依旧很正点,单独展开都能拍一部不错的小电影,但都没有往更加极点的方向发展,祈祷明年的第三季可以超越首播集那座高山吧。★★★★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第一集回味长,第二集极扭曲,但第三集才是整季里感觉最英国的。

17分钟前
  • 煎饼菓子兔
  • 推荐

继续犀利,然而突破性比上一季有所降低。最喜欢第二集,挑战人的道德观逻辑和底线。

1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其实没有上一季那么惊艳了,不过东西嘛都是第一口最好吃所以还是公正的给满分

19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第三个故事不是在王尼玛的身上发生了吗

23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第二季第二集实在太折磨我了 这是谁想出来的阴暗故事

28分钟前
  • 杉源给
  • 推荐

第一集模拟电话刚打通的时候我就哭了

33分钟前
  • RITA
  • 力荐

去世的人的“东西”都放在阁楼上……不知道呆在阁楼上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寂寞(☍﹏⁰)

37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1、鉴于现代人在社交网络所表现出的虚伪性,我认为这种假设至少在50年内不成立,也就是说,科技仍然无法改变人外在的假模假式。2、冲锋枪狂扫微博众傻逼,假正义、伪公知、麻木不仁的看客、处心积虑的阴谋家,送你们一句话就是“都你妈别装了“。3、网络红人什么的真可怕

3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需要一个替代品,需要一个惩戒园,需要一屏遮羞布

43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麻烦把第一集里所有电子产品都打包:那个超薄手机、超薄笔记本、触屏式电子绘画工作台…另外,再给我来一栋那样的英国乡村老砖房,和一个留胡子版的阿德里安.布劳迪。谢谢,一共多少钱?

4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我喜欢第二季第一集。我想让失去的人回来。

48分钟前
  • 推荐

今晚连着看完三集之后,忽然瞥到IPHONE黑色的屏幕,瞬间觉得脊背一阵发凉。可怕的并不是科技改变了什么,而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到底是什么。

52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人类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生存还是毁灭,进化抑或消亡。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似乎愈发明朗。科技让人类逐渐失去生命的华彩,人性在冰冷的机械时代里早已黯淡无光。所谓的现代文明不过是燃烧未来的虚空假象,我们始终在作茧自缚的道路上奔走匆忙。

54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我有几十个G的视频资料,能做一个苍老师么?什么?中文服务还要另加钱?不是有谷歌么!

57分钟前
  • 离开了的猪
  • 力荐

第一个故事:女主角无法和模拟自己男朋友的人工智能好好过日子,很大一部分是程序没编好导致的吧,宅男程序员们实在是太不懂得感情了。第二个故事:把惩罚虐童罪犯当成每日娱乐活动,人内心的攻击性总是要找一个渠道发泄,与其以道德的名义惩罚别人,不如多来点足球这种无害而有趣的活动。

1小时前
  • 丹AI🌵
  • 力荐

额 我需要一个志玲版的。。。

1小时前
  • Eroic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