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第四季

综艺大陆2019

主演:梁文道

导演:谢徽

 剧照

一千零一夜第四季 剧照 NO.1一千零一夜第四季 剧照 NO.2
更新时间:2024-04-11 16:16

详细剧情

  我们所承续的人类文明传统,其实是一代又一代人变革的成果。从600年前的文艺复兴,到 100 年前的“五四”运动,总有那么一批人, 在大胆地想象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所以,回顾经典,就是回顾往日的先锋。

 长篇影评

 1 ) 《一千零一夜》——上帝说,要有光。

很早的时候就看过梁文道的书,我记得应该是叫《我执》吧,那时候年纪小,可能未必看得明白,但印象中,梁文道是个非常高雅的人,带着中国文人的那种雅致,是如今的知识分子再也没有的那种。听说他是很出名的香港凤凰台的主持人,专门讲开卷有益。如今,开卷有益也有了大陆版,它叫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多好的节目呀。夜行读书,做满一千零一夜,讲述这些书的故事。如今的人都不大看书了,可他不信,他坚信还有很多人会看书,只是他们需要导师。而他,愿意来做我们的导师。 梁文道的开卷有益,美国梦的开篇选得秒。我完全不知道《了不起的盖茨比》竟然有着这样的社会和时代意义,果然读书要读的不仅仅是书,还有作者,还有历史。 同样都是开卷有益,梁文道真正让我们看到了深刻和高级,而罗辑思维彻底沦为庸俗和功利。哲学家来讲文学,果然是降维打击呀。( ૢ⁼̴̤̆ ꇴ ⁼̴̤̆ ૢ)~ෆ 一周刷完了142集,几乎从第一集开始就热泪盈眶,从头哭到尾,很久很久没有这样的触动了。朝闻道,夕死可矣。 以美国梦文化充斥着当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到中国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论语》结篇,妙。 第二季呢,似乎跳出了单纯的讲书。这一季感觉更多的是想帮助我们打破常规。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不停地被周遭环境framing,然后慢慢去到别的地方,不停地遇见新的事物,逐步塑造成一套自我的framing,读书的重要性不必再言,道长厉害的地方就在于通过这样一档看似快消品的节目帮助我们不停刷新和跳出已经成型的framing。 人永远不应当失去思考的能力,每个人也必然不是一座孤岛。 最后关于媚俗的阐释真是犀利,好像一切高雅都要回归平淡,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很能认同道长的想法,或许是因为我们一样受了西方的文化洗礼,以及哲学观的影响吧。很喜欢他总是用哲学辩证的思维去看去想。也正因为他同时受到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培养,所以才会有一种凌驾的人文主义以及大气的包罗万象吧。 第三季是出走季,道长带我们去了北京,敦煌,京都和大同。然后在这些地方他讲了和这些地方有关的书。开篇吃卤煮好接地气呀,用这种生活气浓郁的方式打开本季,真是很特别,搞得我也想吃卤煮了。 关于北京的几本书我都看过,但都不喜欢,即便史铁生是喜欢的,喜欢的也是《病隙碎笔》,而不是中学大纲里的《我与地坛》。 虽然这几部近代中国文学作品都是中学大纲范围里的,但如今才觉得我们之所以不爱近代中国文学都怪中学老师讲解不好,若是有道长这样的老师,那语文课该多么诗意。 摄影非常棒,好想念秋天的北京,一树一树的黄色银杏,太美了。 北京,敦煌,京都和大同,道长你的审美怎么可以这么好!北京的部分耳熟能详,敦煌是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而京都是一如不变的极致和静谧,大同也是让人耳目一新。 人生呀,最幸福的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可以去体验别人的人生,看别处的风景,真的是诗,和远方。 第四季,非常整齐。分三个部分。 近现代中国启蒙革命文学。 近现代欧美意识流和现代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经典: 神曲,十日谈,君主论。 一向不喜欢第一个类目;第二部分太抽象了,我基本上就是开了个眼;而第三部分,即便几百年过去,那闪耀着的人性之光,仍旧闪闪发光。 道长,等你讲完一千零一夜。 2020-10-20 20:18

 2 ) 一档不仅有深度而且有温度的读书节目

尤记得《一千零一夜》的第一夜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节目的开头,道长和我们聊了聊梦想。

如今,四年过去,虽然小众,但很庆幸,《一千零一夜》这个长长的读书梦还在继续。

第一夜,《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十夜,《人间词话》;
第七十九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九十七夜,《乡土中国》;
第一百零七夜,《老人与海》;
第一百一十七夜,《源氏物语》;
第一百三十夜,《活着》;
第一百四十七夜,《天龙八部》;
第一百九十六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第二百二十一夜,《玩偶之家》;
……

“只有晚上,只在街头,只读经典。”

过去四年间,道长带我们走过了许多个城市的街头,度过了211个夜晚,分享了102本经典好书。

夏天的道长

冬天的道长

01 “道长”其人

文化节目,谁做很重要。(此处@《舌尖上的中国》。)

所以,说《一千零一夜》,就不能不说它的“灵魂人物”——“道长”梁文道。

生于香港,长在台湾,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虽然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但从少年时代起,道长就酷爱读书。

有多爱呢?——连“约架”都要约在书店里。

那时候约架的地方是个书店,书店是一个很好的集合点,比如说我在看书,外面喊梁文道赶紧过来,然后就赶快出去,棍子一抄就去干架了。

道长走进公众视野,应该还要从他1999年加入凤凰卫视,成为知识分子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的常任嘉宾开始。

那时候,他和窦文涛、许子东一起,被称作凤凰卫视的“言论铁三角”,而《锵锵三人行》也是一档提起来就让无数人怀念不已的文化节目。

豆瓣评分9.6的《锵锵三人行》

后来,早年写书评书介的道长开始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做各类读书节目,其中最为观众称道的当属《开卷8分钟》。

“每天1本书,只要8分钟”,从2007年1月1日开播到2014年12月31日停播,整整8年,1922集,每集介绍1本书。

《开卷8分钟》是当时(现在可能仍然是)世界上坚持期数最多的电视读书节目。

节目之外,作为一个阅书无数的“职业读书人”,对于读书,道长也有着超乎常人的自律和自己独到的感悟。

在这个人人想读书却“没有时间”读书的时代,他一直保持着每天阅读五六个小时的习惯。

他说,读书就像是学唱戏或者练功夫,若有一天不练,这种能力就会退化。

他觉得,“有用”或“没用”也不应该成为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和准则。

读书到底有用没用我没办法帮别人回答。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一些起初看来很没用的书,有时却会变得很有用,这个有用是超出你原先想象设定范围的。

因为大量读书、荐书,“梁文道”三个字也一度成了不少编辑眼中的“带货法宝”,他因此常常知情不知情地被“请上”图书腰封,坊间有“腰封小王子”之称。

一句话,道长本人就是《一千零一夜》品质的保证。

02 只读经典

既然是读书节目,核心当然还得是“读书”。

怎么读呢?

选择一本经典,从背景、到内容再到深意,细细读来。

比如第3集,道长讲的就是挪威国宝级戏剧家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之家》

就算没有看过这部戏剧,你也十有八九读过或听说过鲁迅先生那篇著名的文章《娜拉走后怎样》。

而最早把易卜生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是鲁迅先生。

1923年5月5号,这部剧被当时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今北师大前身之一)的女同学们第一次正式搬上中国舞台。

虽然不是专业出演,但据说演得相当之好,不仅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堪称中国后来几十年“女性解放”运动的先声。

《玩偶之家》首演之地新民大戏院旧址

《玩偶之家》讲的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它讲的是一个名叫“娜拉”的女孩子觉醒的故事。

娜拉是一个漂亮可爱、有点稚气未脱的年轻主妇,她的丈夫名叫托瓦尔·海尔默。

这个托瓦尔·海尔默,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个典型的“大直男”,认为妻子就应该对丈夫千依百顺。

他说娜拉是他的“双重财产”——既是妻子也是小孩,他觉得女人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需要教育和引导的,从心智到生活永远不能完全自立。

尽管如此,他们的生活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娜拉表现出丈夫喜欢的一面,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的。

直到一件事的发生。

什么事呢?几年前,为了给丈夫托瓦尔治病,娜拉背着他跟银行借过一笔贷款。

那个时候,除非有男性联署,女人是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跟银行借钱的,所以娜拉伪造自己父亲的签名借到了钱,然后跟托瓦尔说钱是父亲留下的遗产。

托瓦尔的病被顺利地治好了,借钱一事也随之瞒了下来。

现在事情被托瓦尔知道了,作为那个时代典型的中产阶级小市民,他觉得这是对他声誉的极大败坏,是奇耻大辱。

于是,一直以来看似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丈夫托瓦尔暴露出了他“真实的一面”

他对娜拉说,你败坏了我的名誉,你败坏了我们整个家庭;从今以后,我们住在这个房子里头,但就是演给外人看。

为了避免娜拉把“撒谎的恶毒脾性传染给小孩”,家里三个孩子他也不准娜拉带。

娜拉心寒至极,然后就有了戏剧史上那个著名的结尾:觉醒后的娜拉选择离家出走,门砰的一声被关上。

所谓“玩偶”,就是你听话一切都好,你不听话就可以被随意对待、任意惩罚。

除了书本身的内容,道长还会在节目中讲解书里书外的各种故事和内涵。

比如,《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和托尔瓦两个名字各有深意。

又比如鲁迅先生对这部戏剧的评论,就是那篇著名的文章《娜拉走后怎样》。

而即使到了男女地位已经相当平等的今天,这部戏剧也没有过时,也依旧有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方。

所以,不论你读没读过这本书,都能从节目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收获。

03 有深度,更有温度

能始终口碑优秀,不仅仅因为《一千零一夜》是个有深度的读书节目,更在于它是个有“温度”的读书节目。

看过节目的人都会对它的背景音乐印象深刻,而它的制作者就是著名音乐制作人、歌手张亚东。

最近推出的音乐节目《乐队的夏天》中的张亚东

《一千零一夜》制作之用心不仅体现在它的背景音乐上,还有“走在街头”这种形式。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归家的人们步履匆匆,路边的小摊贩升起烟火,镜头闪过,是这千姿百态的广阔人间。

读书从不应该仅仅是象牙塔中的活动,它从生活中来也要回到生活中去,阅读书本就是关照我们的生活本身,真正热爱阅读的人也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

书中的经典段落,道长会用他那独具特色的“港普”读给我们听。

节目末尾还附有延伸阅读书目。

过去几季中,道长还会解答观众的问题,很坦诚地分享他对读书和很多事情的见解和感悟。

观众问:读书读到一半读不下去了怎么办? 道长答:那就不要读嘛。我们读书追求快乐,是很重要的。
观众问:读书读了就忘怎么办? 道长答:一些真正重要的书虽然读完后觉得忘了,但说不定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改变了我们看事情的态度和感受事物的方式。
观众问:职业生涯中遇到了瓶颈怎么办? 道长答:一个人不能真正代入另一个人的生活和感受,所以不能替你回答。但现在这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可能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关于“人生意义”问题的思考和探寻太少了。

真心把这个节目推荐给所有想读书、爱读书的人。

也希望《一千零一夜》不止做到第1001夜。

(*首发于“豆瓣读书”公众号)

 3 )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中国做读书节目的综艺真的不多,梁道长却是那种能让人如沐春风的人。每集几十分钟在街头,娓娓道来看过的书和他的看法。涵盖民族主义/无zf主义/民主/教育/君主制/共和制/女权,从五四运动讲到各种思想,文艺复兴讲到各种文化和社会颠覆,讲到一战时期的文学著作,受益良多也吃下一部分安利。

第一夜 《民主与教育》约翰杜威

刷新了我对教育的认知。向来以为教育必定是有其特定目的的。而此书提到,教育没有目的,教育就是生活,是一个让人不断学习新经验融贯进旧经验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本身。

关于学校,以前更多以为教育是指集中教育的代表,而杜威却认为,正是因为当今社会,没有人没有一个临近的族群能够完整系统地像古代部落的长老那样把所有的东西交给小孩,所以才会有学校机构的出现。

基于此点我们可以了解,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本身,生活就是教育,所以学校的教育如果脱离生活本身,脱离人这个本体,那么学校将会成为人的枷锁而非教育的媒介。

第二夜 《飞鸟集》《新月集》泰戈尔

算是我对泰戈尔的一个认知刷新吧。

泰戈尔是个诗人,擅长直接把哲理当成诗句而非那么隐喻含蓄,所以为诗歌界所不太好评价。但是另一面他的思想却很先进,在五四运动一片拥抱西方思潮时,他敏锐地感受到了西方民族主义存在的隐患,却也因此不受五四青年们的待见。

民族主义对于汇聚人心是好的,但是民族主义却很容易撩起原本和谐群体的矛盾。如果这种宗教信仰复杂的国家比如印度走上民族主义这条独立的路,会伴随着很多文化上的撕裂。民族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本身的精神性所矛盾。算是预见到了印巴冲突(很大原因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现在来看,泰戈尔在这一点上确实是先知。

第三夜 《玩偶之家》易卜生

改变了传统话剧的结构,结局不再圆满是女性的屈从,而是女性的觉醒。娜拉是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是丈夫的玩偶,事事顺从,做一个丈夫所希望的好妻子,在丧失了独立性的边缘突然觉醒,决定离开家。

但是在那个时代,就算女性觉醒,也是没有用的,如果一个社会在女性觉醒后,没有让她可以自己支撑自己,自己维持自己生活的渠道,觉醒的女性终究会沉默下去。就像鲁迅所说,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的改变,而非一个人的觉醒。(大致意思)

第四夜 《互助论》克鲁泡特金

无zf主义专作。强调现代社会zf及公共机构的存在,其实压制了人们的互助性,在群体中对于群体责任的自然而然的承担。好比以前部落里公共事务大家都认为自己有责任照顾,现在却推给公共机构。所以无zf主义强调的是从下而上的觉醒,人们天生的互助性而非单一个人主义对社会进行构建。五四时期很多人喜欢这种观点,最后很多却走向了马克思主义。包括我们的毛爷爷。

马克思主义和无zf主义由很多的共同点,建立公共组织,反对资本主义等,但是无zf主义更像是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因为无zf强调自发,然而连管理权都拿不到,何来的构建。相比此主义,马克思主义却是一条比较科学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五夜《尤利西斯》 詹姆斯乔伊斯

据说是一本文学史上最难读且深奥的小说,十八个小时,构建一座城市的面貌,作者每一章换一种文学手法进行表现。别说道长,就连博尔赫斯也没读完。

第六夜 《荒原》艾略特

此书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比起二战鲜明的立场,一战却更多的莫名其妙,比起二战,不知道是怎么开始和结束的。而一战的原因,其实艾略特认为,可能是因为一战前,人们走上了精神文明的荒原。正好与书名对应。

第七夜《城堡》卡夫卡

城堡大概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k这个主角一直在寻找给他安排工作的人,却陷于各种混乱繁琐的事物里,终其一生没能找到所追求的东西。有一种很荒诞的感觉。

第八夜《惶然录》佩索阿

佩索阿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竟然能够作为75个作家而活,可以一个人写出一本包含评论,杂文各种文体还思想迥异的文学杂志。甚至怀疑他有人格分裂。每个他虚构出来的作家的写作风格什么的都完全不同。而梁道长说,《惶然录》可能是最接近佩索阿自己人格的一种人格了。这本书没有固定的页码,作者很惶恐,觉得写作是他的欲望,但是完美主义使他中断写作。而这本书写成功了,就是代表了他没有完美主义,代表了他的怯弱。这是多么自卑的一种性格啊。从他身上也看出,一个作家可以活成70多个作家,同样,我们作为一个人,是不是也可以活出不同的人生呢?

第九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布克哈

没想到文艺复兴时代竟然社会是那样黑暗的,充满了阴谋暗算和暗杀,并不是一个想象中的和平安定的时代。

天主教逐渐走向腐败,教会逐渐崩溃,所以信仰被打破。大家没办法用固有的传统方式来生活,因为没有办法利用这种方式存活下去获得当下的满足,所以逃脱传统,要当下的满足和存活,去古罗马希腊中寻求答案,城邦开始通过财富和文化进行竞争,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是文化繁荣的一个基础。出现很多追求俗世成功的文人,但也有很多伟大的文人,充满强烈的好奇和探索之人,是文艺复兴的瑰宝。

第十夜《神曲》但丁

写了从地狱到炼狱到天堂的朝圣之旅。

第十一夜《十日谈》薄伽丘

现实主义文学。背景是十个人避难黑死病,逃离去在一个别墅里讲了一百个故事。和一般的故事集不同,故事之间有时候是有联系的。在这本书里就已经出现女性视角看世界的故事,并且把社会不平等的种种都通过女性的视角通过故事说了出来。可以说是中世纪的女权主义的一部作品。当时的社会背景,黑死病爆发,社会秩序崩坏,可能也是诱发这本书写作的因素吧。

后面梁道长说的一番话很有意思“所谓的文化艺术的创作,很多时候就是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去想象颠覆以及实验我们所熟悉的一切秩序。”其实反思自己,有时候还是会以一种道德的观念去看文学作品,这样其实不太好。

第十二夜《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讲了靠着运气和力量得来的君主国的治理。推翻了很多君主应该守信仁德的传统观念。“一个君主如果做的事是道德上该做而不是现实要做的事,就是在自取灭亡。”声张一个君主又要像狐狸一样圆滑,也要像狮子一样展现威严,在呼吁不择手段。

一个国家不应该想的是,完全解决各种族群中的矛盾,而是承认并看到这些矛盾,并通过不同的渠道弱化矛盾使得在可控范围内。

马基雅维利心底更欣赏共和国体制,却为了谋求官职写了《君主论》,无论是认同哪一种体制,他最大的特点一直没变,就是统治要讲究现实主义,不要讲那些虚的。

 4 ) 一千零一夜,我希望永不结束

我只想说,伴随这个节目,我自己坚定的三观逐步得到了某种印证,并且慢慢丰满。逐步完成了很多对世界对国家以及对社会对个人的深度思考,这个收益真的不是“受益匪浅”可以浅显概论的。

只要这个节目还在,四季以来持续都是逼进满分。我就觉得,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们,是具备欣赏真善美的能力的。我就感觉特别特别欣慰,我自己长期以来也是坚信除了网路上的键盘侠之外,“沉默的大多数”是存在的。

不是说从节目学到多少知识,而是透过节目,你会明白,你的所知是那么那么少,有种开天眼的感觉。正所谓“大多数人的问题,都是书读的不多而想的太多”

近年来,持续关注“看理想”的各种文化综艺节目,粗略总结了下自己欣赏的知识分子形象:基本都是拥有多种文化身份多种文化视角,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从小不是在内地接受教育。比如梁文道马家辉等等。他们都有一张从小没受过欺负的脸(和灵魂😄)

如果没有“看理想”,我们能看什么?国内那些无脑以秀下限为光荣的下三滥综艺吗?感谢。幸运。

道长,这个永远服装得体&儒雅的中年男子,就连他偶尔的错别字都念的特别好听哈哈哈。

天地虽大,也不过方寸之间。

 5 ) 所谓“自由而无用”

形式很单一,但却很日常、亲切,充满了烟火味,这更符合深夜食堂的味道。只是这份宵夜,不是食物,而是精神食粮。但跟一般的书评不同,梁文道聊书、聊阅读,他不喜欢拆解书里面的内容,也不会一股脑地把自己读后的见解灌输给观众。

他从读这本书需要了解的时代背景、社会情况说起,从写这本书的作者的出身和经历聊起,引发观众去读这本书的兴趣。并且,会朗读书中经典的语录和片段,来谈自己为什么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

真真切切地把一本书放到你的面前,让你自己研读思考,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

《一千零一夜》的节目形式,在如今这样一个快消费的时代里其实很不讨喜,大家都希望看完节目能相当于看完这本书。

我们都在追求听完一节付费课程就必定会在职场有所获得,看完一个教程就一定能学会一个新的技能,不希望把时间花费在“无用”的事情上。

我记得,梁文道在《常识》一书的开头说过:“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那些现在在很多年轻人眼中无趣,高深,玄虚的知识,曾几何时,只是一种常识。

 6 ) 一千零一夜:成长与陪伴(完结)

第二百一十夜:改革国家必须从教育开始:民主与教育

(2019年为“五四运动”100周年)

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约翰杜威 John Dewey 认为

1. 沟通即是教育,所以教育即是生活,是延续集体生活的手段

2. 教育激发人类潜能,让人们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3. 教育教会人们重组旧经验、吸收新经验,更好的适应时代

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教育是使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的过程,因此个体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

随着知识的复杂化、世界的一体化,远古社会小团体之间口耳相传式的教育模式已然不再实用,人们需要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循序渐进、系统得、灵活得学习与时代相应的知识,如通过游戏促进学生的想象力,了解世界。教育的改革实则反应出社会的改变:学校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因此在“五四”时期,约翰杜威【教育改造】的主张在中国格外受欢迎 -- 新文化运动的推行者们极度鄙夷八股文的教育和其背后腐朽的价值观。


第二百一十一夜: 泰戈尔:国际版汪国真?

作为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大文豪泰戈尔Tagore虽名噪一时,但经过郑振铎、冰心等翻译出的【金句格言式、伪文艺腔范儿】的【鸡汤短诗】却在今日使得他的作品在国内严肃文化圈内所不屑。

泰戈尔被称为“印度诗哲”,因为他的作品包含了【泛神论的特殊宗教观念】(如《吉檀迦利》)、反对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但同时也不赞成风起云涌的、具有强烈排他性和分裂性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其代表的【惟物主物世界观】,他主张【主观唯心论】、乃至于遁世主义。

因此,当泰戈尔在五四时期受【讲学社】邀到中国,被寻求革新、力求西化、主张科学、试图打破宗教和阶级的新青年们所批评。

虽然泰戈尔的诗集声誉迅速落败,但他对于民族主义的思考和现代文明的批判却在越来越受到主流的认可。印度高昂的民族主义最终导致古印度付出了暴力和流血的代价,文明古国被【种族仇杀】分裂为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然而,泰戈尔先知性的眼光在当时的中国,却因逆耳而倍受打压……


第二百一十二夜: 《娜拉》:女人还能是男人的玩偶嘛?

在舞台剧《玩偶之家》中,娜拉被丈夫以【太太】和【小孩】的双重身份对待 -- 丈夫认为所有女人都是幼稚、不独立、需要依赖和教育的。而为了让丈夫去意大利一年疗养治病,娜拉以其父亲的名义,伪造文件向银行借钱并对丈夫谎称是父亲的遗产(女性无法向银行借款)。娜拉因为造假而被银行贷款员抓住把柄,被威胁不能让丈夫开除这个臭名昭著的贷款员。夫妻间的矛盾由此展开……事情揭露后,丈夫因为妻子借钱给自己治病有辱自尊,对娜拉横眉冷对。觉醒了的娜拉决定不再忍受被当作男人的玩偶,愤然离家出走。

剧本前半段采用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佳构剧(well-made play),以写实方法演戏剧,并刻意制造冲突增加故事观赏性。但是故事的结尾却一反大团圆结局。

挪威作家易卜生Ibsen因为此剧在欧洲一举成名。他是第一个用欧洲口语写剧本的人。此外,他运用大量舞台说明让观众通过阅读剧本进行情景再现。最后,他大胆选用现实题材,直击社会问题,宣扬【民主自由价值观】,批判【男权社会将女人当做玩偶和附属品】。彼时英国正处于“礼教吃人”的维多利亚时期,被剧评家批判违反人文道德--女主角被认为是一个不负责任不成熟的女孩,并将剧本结局改的面目全非。

剧本传入新中国时期,适逢【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认为传统中国中国复权社会剥夺女性权利,因此剧本广受追捧。然而当鲁迅先生准备续写娜拉出走后的情节时,却发现在男权社会的大环境下,娜拉无法自力更生。此外,北洋政府以道德败坏为由禁止男女同台演出,只能依靠反串,也给剧本的推广带来了困难。

易普生被认为是近代剧作家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宣扬的男女平权主义在现在看起来似乎已经过时,然而,近期掀起的女德班似乎还在提醒着我们,女性平权还有漫漫长路……


第二百一十三夜:《互助论》:被遗忘的另一条路 在共产主义理论学说跟组织机构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跟传播开来的时候,无政府主义是当时新文化运动里面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激进思潮。右翼无政府主义者推崇纯市场/资本主义。但追求自由解放的主流左翼无政府主义者认为被政府或者企业、老板主宰无异,主张【自发互助精神】能够完成政府使命。

互助出于人类族群共有、基于【生物基础】的【休戚与共】:多数动物采用集体生活状态,种群内互相照顾以维系生存(如蚂蚁蜜蜂)。引申到早期人类,通常以血清为基础构成【氏族】进行集体劳动(如打猎、采集食物)。然而近代历史则由大人物主宰和构成,强调【英雄偶像人物和个人主义】,主张冲破传统的束缚、挣脱共同体内生活的压力,由此忽略了直到【现代工业化、国家成立、资本主义诞生】后仍然存在的【底层百姓的合作精神】。基于达尔文演化论所主张的人类【自私自利、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似乎也很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学】的说法。然而此类想法其实是在现代国家诞生之后才得到大力推广的。而近代【国家诞生】建立过程中,个人保卫家族、邻里互助福利需要被市场和政府取代,社区和互助状态不断被摧毁,个人主义抬头。

无政府主义在如今社会似乎已经过时乃至不被当成【严肃政治学说】被【边缘化】。但在五四时期,强调【个人自由解放】、主张【平等、挣脱束缚】的无政府主义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新青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铺路。以【革命政治】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以【社会文化革命】为主、无法掌握政治政府的无政府主义只能是【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中央组织架构】。

无政府主义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后似乎就随着今天被遗忘的五四的种种的仪式,逐渐走向幕后……


第二百一十四夜: 《尤利西斯》:有史以来最难懂的小说?

史上最难懂?最伟大小说?历史巅峰? 淫荡至极?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实的《尤利西斯》? 在爱尔兰,每年的6月16号被定为布卢姆日,是爱尔兰除了圣诞节跟国庆之外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是书中男主角布卢姆在都柏林1904年的6月16号18个小时,而作者把整个时代的一整座都柏林浓缩在这一天里面。

尤利西斯是希腊史诗文学《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里面主角的名字。荷马史诗这个世界,是欧洲人【想象中完整的世界】; 史诗囊括了彼时希腊人全部所想所见。所以作者要用这个史诗般的结构来写他所身处的这个当代世界的爱尔兰的都柏林。

第十一篇 《塞壬》 中用到了古典音乐当中的【赋格】结构跟手法,以简单的音乐的片段开头,慢慢发展成为相对完整的一段旋律,而后用另一个声部把它加以变形,又复现出来。运用在写作中, 人物事物形象就越来越立体,越来越鲜明。 乔伊斯其实是在每一章都试着转换一种不同的写作方法,试着从各种角度,来让我们认识跟感受现代世界。写作手法是千奇百怪, 又几乎囊括了我们所知的所有【文体实验】于一身,以此读起来晦涩难懂。 但是好像只有这样,乔伊斯认为才能够捕捉到从【全方位打破感官】的方式,去重新认识这个现代世界。


第二百一十五夜:《荒原》:繁华世界就是荒原

出身于美国南方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牧师家庭的艾略特无论到了哪里,都有一种格格不入的一种「外来人」的感受。 而他把他的孤独和牢骚, 不自觉地在那个扰乱弦线的末端,碰触到了他所属于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甚至那个文明一些神经上的扰乱的状态,凝结成了 《荒原》——这首现代主义诗歌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荒原》描述的就是一战之后的欧洲或者世界,但它并非描述一战之后的结果,而是一战的原因:早在一战爆发之前,人类的精神文明/西方文明进入了一片「精神上的荒原」。 在《荒原》里,我们看不到传统的诗中的【首尾一贯】,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角色和场景。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由不同人物叙述的声音背后,一种更一致、普遍的声音,描述着一种在【盛衰轮回】、 【荒凉落败】的情绪和历史前进的状态。人们如【行尸走肉】一般生活却【毫不自知】。 艾略特曾经说过,他甚至在看到一朵玫瑰绽放盛开的时候就已经闻到了腐败的气味,因为他知道它终将迈向腐败那个地步。

这首诗所要展示的,是当代社会里,种种的无秩序、无意义,各种荒谬情况。 因此,当我们用文字去表达现实社会的混乱、纷杂、多元时,这个语言也必然是间接的、隐晦的、混乱的一种语言状态。 艾略特特别强调一种声音的想象力(auditory imagination),这种声音的想象力,透过诗歌的音节、韵律,在我们还没有读懂文字意义之前便影响了我们。荒原并不只是对现代世界的隐喻,它也许还是我们人类存在的根本境况。

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
Dull rootswith spring rain.
Winter kept us warm, covering;
Earth in forgetful snow, feeding;
A little life with dried tubers.

第二百一十六夜:《城堡》:没有活人能走得出去

犹太裔捷克人卡夫卡降生在19世纪80年代。这是个“世纪末”阴云笼罩的年代:德法战争的炮声刚停,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正雷厉风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重重,“前途未卜”的灰暗情绪困扰着人们,令人不安、憋闷。这股情绪郁结的结果,三十年后终于在表现主义运动中找到突破口,大声地“呐喊”了出来。这种呐喊的情绪,确定了卡夫卡一生的精神基调。卡夫卡生前在文学界默默无闻,因为他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没有在生前出版过,他因对自己作品的不满意曾将九成作品毁之一炬。20世纪50年代起,人们从卡夫卡作品中所表现的孤独感、恐惧和绝望中看到了自己生存状态的尴尬和荒诞,因此卡夫卡的阐释者蜂起,出现了一股“卡夫卡热”。

他影响力最大的作品有三,第一部就是《变形记》,讲述主角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第二部《审判》,讲述主角约瑟夫·K在早上正睡觉的时候,被人叫醒,说他犯了罪要被抓去审判,最后判了死刑,但他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罪名到底是什么。第三部就是《城堡》。整个城堡仿佛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机构,在村庄里面要干成任何事情,都要经过无数的手续,需要无数的文件,走无数的程序,这是一个永远在忙碌却不知道到底在忙什么的荒诞世界。他好几次觉得,他在这里感觉太荒谬了,他要跟这个城堡以及城堡所统治的这个村庄里所有荒谬的体制对抗,但是到最后,这个对抗使得他变成了这个城堡统治范围的一份子。他被同化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他接纳了这个世界的荒谬,然后呢?没有然后了。我们就好像那个K,想要去寻找答案,要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到底是谁。

卡夫卡的文笔非常清晰、非常有逻辑,甚至可以说几乎是干枯、中性的文笔,所以他写的东西,人人都看得懂,可问题是,所有人都仍然觉得这本书很难懂。理由是,卡夫卡所营造出来的世界好像跟我们眼前看到的现实世界一样,只不过整个角度偏离了一点,于是你就好像坠入到了一个梦魇里面一样。卡夫卡使用了一种艺术手法,一种“间离”技巧,或曰“陌生化手段”,借以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启悟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洞察现实,进而向人们提供一条思路,认清自己的可虑的境况。

卡夫卡的德文既脱离了捷克日常生活的语言,又脱离了德国及奥地利那种日耳曼文学世界的语言,那么他的文学特色是什么呢?第一,比起我们之前介绍的像艾略特、乔伊斯那种语言大师,卡夫卡会让人觉得他的语言词汇很贫乏。第二,他的文字书写好像特别干燥,没有很强的生命力。第三,则是他的这种语言所呈现出的一种诡异的状态,这个状态,卡夫卡自己曾经在书信里面说过——他不能不写。

卡夫卡笔下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忽明忽暗,似有若无,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若即若离——处于不断地来回滑动或摆荡之中。 卡夫卡的作品之所以有这样持久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真实性。真实性这里不仅指作者观察生活的精确,角度的独特和研究的认真,还在于作者体验和感受生活的真实。无家可归的漂泊感是他的精神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他的创作内发力的重要来源,因而增加了他的作品的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深邃性。卡夫卡的成功,首先应归因于他的时代意识,他适时地感知到时代的思想脉搏,较早地探悉到属于本世纪的或未来的审美信息。在卡夫卡成长的年代,西方以“理性”为主旨的价值秩序已经受到怀疑和动摇,马克思宣告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实行“彻底决裂”与尼采宣告“价值重估”可谓殊途同归,代表了西方不同思想派别的知识界对传统价值观的唾弃;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学说与尼采决心“自己来当哲学家”都表明他们要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取代它,在本世纪,特别是头30年,他们的学说在西方第一流知识精英中都找到了大批信徒。在德语文学中,布莱希特和卡夫卡堪称这两方的不同代表。卡夫卡的思维特点乃至创作特点都与一个哲学术语有关,这个哲学术语就是“悖谬”(paradox)。


第二百一十七夜:《不安之书》:一个人可以有100种人生吗?

在南非的德班成长、接受英式教育的贝尔纳多·索阿雷斯,直到17岁,才回到里斯本重新学习葡萄牙文。他在外贸公司里,做文书处理和翻译。工作之余,他便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一辈子都在做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对完美的欲望使他害怕用自己的真名去写作,因此,他创造了75个作家,每一个人都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和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方式,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作品,包括了诗、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甚至包括占星学的评论--一个人就可以是平行的无穷个宇宙。他就像是一个不断的分裂的一个细胞核,像是一个宇宙大爆炸的起步点,一爆炸出来,诞生出无数的星云、无数的星系一样。

他的其中一部代表作便是《惶然录》/《不安之书》。佩索阿也为这个《不安之书》也创造了一个作者,叫作贝尔纳多·索阿雷斯。这个索阿雷斯其实像是一个佩索阿的残缺版本,是一个纯粹的意识的存在,因此这本书是一个【没有任何事实的自传】,它剩下的是只是一个拥有【忧郁阴暗】的调性的意识的流动而已。

这本书结构纷乱、体裁复杂。所以,你可以把这本书想象成是佩索阿的一个【素描册】,他看到了什么东西,有灵感了他就在那儿画。这本东西最理想的阅读方式,其实是把它拆成活页,然后每一个读者都能够自行地去组织哪一张放到哪一页。所以,这本书在这个意义上讲,它就像是博尔赫斯所说的那种【无限之书】,好像任何时候你去看它都觉得它长得不一样,好像不断有新的内容。

写作像一种我憎恶然而一直戒不掉的吸毒,一种我看不起然而一直赖以为生的恶习。

第二百一十八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没有战国,哪里百家?

雅各·布克哈特在其著作《意大利文艺时代的文化》中把文艺复兴跟过去欧洲的漫长的中古年代一刀划分为二。至此之后,我们对于西方史的理解,就变成了由【上古】——希腊、罗马黄金时代、【中古】——黑暗中世纪,以及由【文艺复兴】所开端的近现代了。然而长期分裂的意大利为何能够引领文艺复兴?

13世纪到16世纪之间的意大利是一个充满了阴谋暗算、纷争、权斗的可怕时代。跟欧洲大部分逐渐转向君主集权制的国家不太一样,整个意大利半岛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有像样的统一运动。有两大势力干扰了他们的统一:一是【神圣罗马帝国】中由贵族大家族里的封建领主们推选出来的皇帝,二是扔有俗世权力的教皇,即【天主教】势力。在此黑暗背景下,执政者只能依靠有才能之士而非亲戚血脉,这为百姓们开辟了一个上升的渠道。两大势力相互斗争,政治上一片混乱,人间道德崩溃,【个人意识觉醒】了的意大利人试图在阿拉伯世界所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人的著作中寻求答案,追求自己的利益。贸易的发达使得大量文化遗产再度被发掘、再度滋养了这个时代的人,所以叫做文艺“复兴”。

文化之中,能够给我们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我们追求的是人的尊严,这种尊严会使得我们超越俗世的束缚——包括所有的政治,所有的黑暗。是文化让我们最终个人的生命得到了最终的归宿和保证。


第二百一十九夜:《神曲》:为一个少女写下西方文学第一高峰

西方文学史的双峰-- 莎士比亚与但丁,一个展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广度,一个展现了其深度。虽然但丁生活在欧洲漫长中世纪的结尾、文艺复兴的开头,但因其成就,他仍然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代文学上的伟大开创者。

出身没落贵族之家的但丁夹杂在意大利考完和神圣罗马帝国势力之间,并因党争失败被放逐,后半生只能流亡。而这本巨作《神曲》则是但丁流亡时期十五年的呕心沥血之作。《神曲》讲的是一段【朝圣之旅】,但其旅途却是天堂、地狱、炼狱、天堂这一前所未有的奇幻路程。对3的执迷贯穿全诗,三个不同的领域/篇章,每章都由33首Canto (即33首歌)构成,甚至独创了【三韵格】 (terza rima,第一行与第三行最后字押韵,第二行韵脚作为第二部分第一行与第三行的韵脚)。但丁与9也有不解之缘:9岁遇见初恋贝缇丽彩,18岁街头重逢。虽然但丁只与贝缇丽彩打过这两次照面,但在《神曲》中,她被描写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天堂圣女,默默引导他当回诗人本色,以先知身份告诫人间。

《神曲》是但丁对西方历史的评论,因此还牵涉到了【道德的审判、神学和哲学上的分析】,里面包含了古代人物和他所目睹的欧洲已知世界的一些现象、历史、事件。在地狱中讨论罪恶,在永恒的炼狱中讨论赎罪,而天堂则摒弃世俗肉欲之乐、以一种宏奇的想象力描述了天堂之乐。

每一个人的未来,都是建立在他的过去之上。在炼狱中,我们因自由意志犯过的问题,也将由自由意志为自己洗脱罪恶,升入天堂。


第二百二十夜:《十日谈》:禁书的逆袭

1348年,黑死病席卷佛罗伦萨,七男三女决定逃荒至郊外,每日寻欢作乐,以忘却自己对末日降临的恐惧。而他们消遣的方式--讲出一百个故事,构成了文艺复兴时代其中一部最伟大的杰作--《十日谈》,它把【人类的复杂性、生存世界的全景】,用一部作品以段子的方式囊括起来。

这一百个故事,是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故事盒”。分成十天,每天都有自己的主题,而每一天跟另一天谈论的的主题,也是互相对应的(如爱情生活的美满和不美满)。他探讨的不是所谓的人性或内心(现代小说兴起之前,文学并不关心人的内在世界),而是人类在社会生活通过行为、言语的【互动】。

这是一部14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的作家——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写出来的作品。薄伽丘作为私生子没有继承权,却因此获得了拓展自己的兴趣跟爱好的自由。薄伽丘热爱希腊跟古罗马著作,但为了向但丁的《神曲》致敬,他决定用意大利语而非拉丁文书写此书。但丁写的是天上的事情跟广奇的世界;薄伽丘写的是一个今时今日,当时意大利人看到的世界。薄伽丘与但丁另一相似之处在于两本书都是为了女人而写。但他不是要献给一个他心仪的女性,而是献给广大的妇女群众。启发他的不是缪斯女神,而是活生生的女人。

有大量大家觉得诲淫诲盗、讽刺教会、挖苦权威的内容,其实是薄伽丘在相当正面地在歌颂——【女性情欲】。他通过【女性视角】而这大概是西方文学史上面,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第一次有女人如此直接地、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欲望。另外它也主张人人平等、为底层阶级和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发声、男女平权等。但因为露骨的描写、鼓励妇女释放自己的情欲,它被天主教列为禁书。

这条法律(女性通奸要被烧死)是行不通的,因为它只是硬要我们这些可怜的女人遵守,而女人却比男人更高明,有时候可以满足许多男人。另外,当初制订这条法律时,并不曾征求过我们女人的同意,从来没有来找过我们,因此可以理所当然地给它扣上一顶‘对女人不怀好意’的帽子。

《十日谈》中弥漫着把社会道德、传统习俗、男尊女卑等种种现象,拿过来嘲讽、挖苦,甚至是批判跟攻击的气氛。而它的创作背景则是横扫欧洲3/4人口的黑死病,使得街头尸横遍野,进而宗教的权威被动摇,社会的结构秩序崩塌。薄伽丘透过这一百个故事,去做一种实验 -- 当社会正常秩序崩塌,人还剩下什么?答案是,【人类自然的本能】,即【人性】。在这本书里面,它不断地歌颂着人的自然本能,歌颂着一个不属于教会权威束缚的、人的本来的人性。


第二百二十一夜:《君主论 The Prince 》:历史上最邪恶的书?

出生于15世纪后半叶的佛罗伦萨人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见证了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最璀璨、最辉煌,但是转眼就来到“末日”的年代。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挥军侵入教宗国治下的罗马。马基雅维利作为这个短命的共和国外交使节的工作也由此告终。在流放途中,马基雅维利依旧潜心学术,念念不忘重返政坛。他将自己治国的方略建议编写成了《君主论》,献给当时的新统治者,美第奇家族。

书中一开始就很纲领明确地区分国家的政体的类型,即是【君主国】或【共和国】(不是通过世袭继承,而是透过分割、不垄断于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股势力,让这个权力某种程度上拥有一种公共性)。君主国又分【继承得来】和【新创建】。新创建的君主国又细分为靠【实力】与靠【运气】。因此,《君主论》主要针对的是靠运气创造君主国的美第奇家族(凭借西班牙的力量,十多年之后重返佛罗伦萨)。

“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虽然此时教会的传统权威已经崩解,社会道德沦陷,但此翻言论依然可谓惊世骇俗。《君主论》里给出的缺德建议便是为了确保政权稳定、国家能够存活的最高目的,新任君主必须不择手段,因此守信并不重要。此外,但凡一个君主要干坏事,比如征服一块领土,就需猛烈的将坏事就要一次干完,然后对当地的百姓施与恩惠。而这恩惠一开始要特别吝啬小气,使得老百姓习惯了你的吝啬,忽然得到那么一点小恩小惠,对你就会感恩戴德。一个君主又要像狐狸,又要像狮子,要懂得狐狸一般的机智跟狡诈,要像狮子一样以迅雷之势,去拼命地展现出你凶狠的一面来压服大家。与其让人敬你,不如让人怕你。

如此全然不顾【传统道德、抹杀人性】的建议,使得这本书在历史上恶名昭彰。而对那个年代不再信服天主教权威、但仍然信仰天主的那些普通意大利人而言,这简直是太可怕了。

然而,在《君主论》之后,他又写了另外一本书,推断【只有共和国才能长治久安】,因为君主会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他的目标与人民百姓追求他们的利益最大化之间,必然要有冲突,而这种冲突长此以往,必然会让这个国家覆灭。而在共和国里面,大部分的公民们能够分享国家的荣耀,因此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时候,就更有动力。此外,罗马共和的【贵族共和制】(“元老院”,由元老共享政治权力,由他们选出执政官)使得这个国家永远处在一种内在紧张的状态,永远有斗争,永远有派系之间的分别,利益冲突表面化,然后在一个机制之内让它们得到处理,这个国家的政策、政治会不断地改进,越来越健康。

所以,马基雅维利欣赏共和制、强调公民德性的重要,却同时认为君主应该具备的德性不是我们传统所讲的私人美德,而是刚才说的那种必要时要欺诈、要凶狠、要残暴、要不守信诺的德性呢?但无论这两本书有多大的矛盾,从头到尾一以贯之、不变的却是【现实主义的态度】。如今大家认为马基雅维利是【现代政治学之父】,因为他终于摆脱了过去道德伦理的意识形态、神学教诲的限制,找到了【从政治现实出发来看政治】这么一种特殊的论述角度。

 短评

推荐的书只看过一本城堡

6分钟前
  • zen
  • 推荐

专门打分,请问有什么比道长回归更令我等更欣喜若狂的事情?请做到一千零一夜好嘛,又娱乐又有深意的节目。

7分钟前
  • 桐yin
  • 力荐

一如既往在深夜街头,头戴礼帽,身穿道袍,讲述古今中外著作,看似与喧闹的尘世格格不入,但他总让我们「看见另一种可能」

11分钟前
  • 醉梦倾颓
  • 力荐

看优酷上打分竟然是5.8 我就想问是哪些牲口打的

14分钟前
  • 天上下鱼了
  • 力荐

一百年后,我们还在死记硬背。

18分钟前
  • 风雨,后夕阳
  • 力荐

道长回来了

22分钟前
  • WilliamOsborne
  • 力荐

梁文道非常懂在当代中国什么叫点到为止,其实很多话已经尽可能平和而深沉地点出来了,可惜能听进去的人还是太少。

26分钟前
  • Nisus
  • 力荐

优酷评分5.8,我就想问问这个评分是怎么评的,优酷是干什么吃的,只有豆瓣是最客观最靠谱的。

29分钟前
  • 极限
  • 力荐

片头里动人的众生相,愿真理与万民同在,说不尽这纸上人间世

30分钟前
  • 兰陵笑 笑死
  • 力荐

完结了?特别喜欢神曲那一集的外景!这一季的书都没看过,下单了神曲和十日谈~我喜欢道长讲我看过的书,更喜欢道长讲我没看过的书!

35分钟前
  • 人土土
  • 推荐

只要这节目还在播,舆论就没什么大问题。

39分钟前
  • 打卡星人
  • 力荐

补标,看完很久了。这一季不知道为何集数少了好多。而且选的大多是西方古代名著,没以前几季选题那么广泛。喜欢薄伽丘和不安之书这两集。

40分钟前
  • 戎夷先生
  • 推荐

希望做到1001集

45分钟前
  • 雷振子
  • 力荐

你不能说这节目多好多全面多有深度,主要是梁文道老师这个人,你听他讲话,听他将书本里提到的东西,在深夜的马路牙子上,再揉碎了拉远了扯开了地跟你娓娓道来,就觉得,真值!

46分钟前
  • galiluo
  • 力荐

你回来了,欢迎你回来

49分钟前
  • 隔壁老王。
  • 力荐

上班干活分心宝典

53分钟前
  • 九個9
  • 还行

道长又出山了,今天讲杜威\尤利西斯牛逼啊!接受我的膝盖!

54分钟前
  • 迷辛
  • 力荐

看完了《荒原》那一集。喜欢《玩偶之家》关于女权的解读。尤利西斯和荒原的解读听着伤心。有时候读书是会降低幸福感。良心节目。又一次说准备认真读书了,少刷点剧。所以先看到《荒原》这期。

56分钟前
  • 祭司(Ojas)
  • 推荐

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一种从未成熟到成熟的状态,教育是一切经验的重组。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能继续受教育,或可说,学习的目的与从学习中得到的报偿,是继续成长的能力。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儿童为中心。(第一期简直是在复习十年前的专业课!

60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依旧不变的是梁文道一边走一边对着镜头嘚吧嘚,真香。

1小时前
  • 飞翔的番茄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