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尔玛

奇幻片挪威,法国,丹麦,瑞典2017

主演:艾丽·哈尔博,卡雅·威尔金斯,亨瑞克·拉斐尔森,艾伦·多丽特·彼得森,格蕾特·艾特瓦,玛特·马努斯多特·索利姆,安德斯·莫索林,凡妮莎·博格利,斯泰纳尔·克鲁曼·哈勒

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播放地址

 剧照

西尔玛 剧照 NO.1西尔玛 剧照 NO.2西尔玛 剧照 NO.3西尔玛 剧照 NO.4西尔玛 剧照 NO.5西尔玛 剧照 NO.6西尔玛 剧照 NO.13西尔玛 剧照 NO.14西尔玛 剧照 NO.15西尔玛 剧照 NO.16西尔玛 剧照 NO.17西尔玛 剧照 NO.18西尔玛 剧照 NO.19西尔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1:38

详细剧情

一名从乡下搬到奥斯陆展开大学新鲜人生活的挪威女孩席玛,单纯而天真的她,内心有着坚强的信仰与管教严格爸妈的谆谆教诲。在入学后,与非常美丽的同学安雅有着深厚友谊,但却在一次图书馆癫痫事件后,她开始发现自己拥有令她爸妈向来畏惧已久的超能力。随着学期持续, 席玛对安雅的好感也越来越强烈,但突如其来的神秘事件越来越多,席玛开始发现她的超能力与家族的祕密有关,必须被迫去面对她过去悲剧性的秘密,以及那骇人超能力的后果。

 长篇影评

 1 ) 吞蛇 冰弟弟 远程遥控 大变活人? 挪威科幻百合片《西尔玛》熟肉驾到!

父亲落水而亡,西尔玛跳入水中,再次从水中出,则到达了学校里的泳池,和安雅初见搭讪时的那一刻。

有人认为这一刻是西尔玛自杀前的幻象,因为她把爱人变消失后,又把自己的父亲“杀害”了。

Dongdong不这样想,如果西尔玛因为反抗了父亲而自杀,导演就没有必要再设立西尔玛这样一个角色了,因为她又轮回到过去她的母亲、她的奶奶那两代女性的结局。

影片随之而进的画面是西尔玛离开了家,返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学校,和爱人安雅再次过上相爱的日子。

她并没有像奶奶和母亲那样,她不认为反抗父权是一种内疚或是会遭受报应。

她找到了被父母藏起来的手机,手机上有无数个安雅寻找她、Call她的电话、短信。她终于明白父亲一直在骗她,骗她安雅并不爱她,骗她安雅对她根本不在意。

她在离开家前,上前抚摸了母亲——但母亲一开始却有个警觉的抗拒的闪躲,好像害怕女儿会害自己似的(很多女性在受到长期男性的教唆下,常常会对同性产生敌意)

女儿冲母亲一笑,抚摸了一下母亲瘫痪的双腿,转身离开。而母亲的双腿却奇迹般的恢复了!

这里隐喻了母亲其实自己也觉醒了。要有自己的生活,首先得脱离对家庭的过度依赖,对男性过度的依靠。

影片中,把同性恋当成一种精神疾病进而关押强制治疗等,通过西尔玛所谓的精神性癫痫和超能力导致的非正常表现,再次揭示主流强权对压制同性恋群体的劣迹斑斑。

蛇在《圣经》里是诱惑夏娃勾引亚当吃苹果的邪恶之动物,资料说导演放一条蛇在影片中,就是因为无数宗教对蛇都有特别的隐喻,不仅仅是基督教。

Dongdong认为,影片里西尔玛信奉的是基督教,所以,蛇对她来说,就是摘下禁果的欲念。只不过,这次蛇诱惑她品尝的禁果不是亚当,而是夏娃。

水,一直代表着女性,水可以淹没,也可以重生,水可以灭火,也可以洗涤。影片中西尔玛不只一次出入水中,有时候是一种探索,有时候是一种焦灼,最初是嬉玩,最后是重生。

我们爱的时候,怕了,就会逃避,

逃避不了,就希望对方消失,

但真爱不是以相互折磨、相互逃避就可以解决的。

西尔玛最终又和安雅回归如初。

影片最后一幕,回到了一开始学校门口的广场,仿佛一切都没发生一样幸福着……

影片并不是真正在讲述什么科幻、超能力、超自然现象,这些都是导演“故弄虚玄”的幻象罢了。

没有蛇,没有杀人,没有人真的“变消失”,没有谁遥控谁,也没有所谓的癫痫症。

真正要讲的,你看懂了吗?

顺便提一句,这部电影中女二号安雅的扮演者Kaya Wilkins据说生活里也是一名LES。

她并非演员出生,而是学音乐的。她的instagram账号上,有很多自己即兴弹唱的歌曲。可以看到soko(和小K谈了三个月的ex)也关注了她

关注深秋小屋公众号ladyscn

在订阅号后台回复 西尔玛 获取熟肉资源

 2 ) 一种宗教互文的逆反——圣洁的恶魔

她的牢笼或许并非父权。所谓父权在影片中只是束手无策被利用而又一再心软钝化的工具。恶的肇始是始终隐于父亲背后的妻子,不曾觉察自己对年幼的女儿施加了什么,只带着恨意记得自己丧失了什么。最终Thelma对她的治愈是原谅,也是诘问。


【关于恶的缘起:早夭的男婴与跌落的茶杯】

“如果把最神圣和最堕落的放在一起呢?” Thelma小心翼翼地说出她自创的脏话:“圣洁的恶魔(耶稣-撒旦)。” Anja在一旁看着她笑,要她说得再大声点。 后来回想此刻,Thelma在玩笑的不敬中恰好定义了自己,只是忐忑而不自知。 乍看上去,影片前半段似乎呈现出少女成长中老生常谈的境况:一面是以爱之名严苛独断的父亲、不动声色模棱两可的母亲、习以为常的监视、独立感知的剥夺,另一面是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突如其来的一见钟情、失控的焦虑和自我责难。我们可能产生的猜测是,少女病态地驯服于父母的管制,而长久被压抑的心绪外化为生理抽搐和周遭的物理效应,最终将以主人公自己也始料未及的强硬,突破一直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父母威权、宗教神学,找到释放和消解的出口。而从实际情节看,即使最终立意或有重合,前情进展也是南辕北辙。 这样倒也有趣,因为我们几乎处于和Thelma重合的视角,后者由于药物和管教不知过往,抑制着心性,身体内潜藏着恶与力,却对其边界一无所知。而看似顽固不化的男性权威在父亲扑倒母亲床前的一幕被证明从未存在,若干年来他可能只是妻子意志的附属与延伸,有知识技能和家庭使命,或许并无主见,本心却是仁厚。这样的猜测也恰好解释了母亲故意将杯子推至桌边并将其碰下后,看向捡拾碎片的Thelma时意味难辨的眼神。而佐证它的是床头仍摆着的母子合照。尽管影片对母亲着墨不多,但仔细回想,她的每次出场都耐人寻味。由于偏爱小儿子而伤害女儿并最初唤醒后者内心“恶魔”的,是母亲。始终怀恨的,也是母亲。


【关于符号:灌输的便捷与效力的衰微】

片头的悬念

在电影超现实的基调下,伴随Thelma的每次发作或梦魇,各种宗教符号悉数亮相贯穿始终,频率和强度都到了令人疲惫的地步。与此同时,无数被随意搁置的细节又在等待解释:为什么童年的Thelma对冰下游鱼望得出神又被父亲仓促催赶?为什么父亲在林中狩猎时会将猎枪对准女儿的头颅而又放弃射击?为什么母亲下肢残疾?为什么蛇在第一次出场时绕过的脖颈是衰老松弛的皮肤?

随着情节推进,因同样的超自然力使丈夫消失而后接受“特别照料”意识模糊的奶奶、早亡的弟弟等人物出场,令人存疑的细节逐一得到解释,少女内心的“恶”逐渐显现。到影片的高潮,当深爱的女孩失踪,Thelma立即意识到过错在于自己。可她在清醒意识层面又是那么善良的人,这一点连父亲也确信。于是在讲述真相前他对女儿说:这可能会伤到你。 此后,我们得以从更加完整的真相出发,重新审视符号的冗杂。它们恰是少女内心恐惧恰如其分的表征。她的恐惧从来不是对外的,却在外界得来的思想教育中得到了具体意象的寄托。这些意象借由家教灌输,来自父母的说服与威慑,侧面昭示着传统的宗教符号在意识灌输上的易得和实际效力上的式微。我们也渐渐明白,一开始令人不适的威权其实只是父母面对女儿身上未知力量的束手无策,是佯装的镇定,是让一切留在过去的自欺欺人


【关于非理性:释放才能带来最终的消弭】 从童年起,Thelma潜意识中的不安与焦虑成为不受理性控制的武器,意念落实便造成破坏性的后果。(她的名字在希腊语中也恰好有着“意愿”的含义。) Thelma的父亲作为医生,只能以过强的药物和严苛的基督教律管束女儿,并企图通过抑制独立思想避免其意念的生长,认为使之皈依上帝是最后也最有效的出路;奥斯陆的医院光鲜冷漠,在检查室诱导少女发作,任病人遭受痛苦而冷漠遵循程序,记录现象而又无力从根源解决问题,排除癫痫可能后,仓促建议其投医精神科。

在最后一次忏悔和祷告后,蜡烛倏地熄灭,那是少女内在的力无法驯服的明证。宗教和医学以规避和消除为原则的应对之策,似乎都无济于事,Thelma(或者说她自身的独立意识)才是自身非理性的系铃人。内在的“恶魔”出于与外界压力对抗的目的存在,因此唯有消解长久以来堪比痼疾的外力所困,非理性的恶才能涣然冰释。电影设置了若干对照,比如父亲用以警戒女儿的方式是命她将手悬置在烛火之上,要她记住这是地狱之火;而女儿内心的“恶魔”对父亲最终的惩罚便是自手掌燃起烈火,以及水火两端的走投无路。这里让人不由得想起《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沃兰德,不遗余力保护善,而以世人自身之恶惩治他们的贪婪、虚伪与胆怯。 当仪式完成,恶魔隐去,与罪责诱惑牵连的各种宗教符号也彻底失去意义。甚至可以说,它们带来恐惧和压抑,但对于消解“恶”从未有过任何意义。Thelma自溺后口中吐出一只黑鸟,这个向来作为隐喻成群出现、漫天盘旋带来死亡与凶险的生命竟也呈现出纯洁无辜的一面,红爪子呼哧呼哧伴随小胸脯微微起伏,片刻后起飞,瞬间无踪。片尾天空久违清朗,暗涌的树林也归于安宁。 当所有象征与隐喻都落空,你如释重负。

P. S. 整部电影最揪心的时刻是Thelma发现Anja失踪后与父亲的对话: “我让一个女孩消失了。” “因为你生她的气了?” “不,因为我爱上她,她也爱着我。” “她没想要爱你的。”

尽管坦白说电影的感情戏实在有些扁平,其本质甚至可能是独角戏,但还是无可救药地迷上了这对细长深邃的北欧女孩子。Anja只是投射吗?她的爱情只是操控的结果吗?甚至听一个朋友看完电影说,自己离场的时候满是心疼,认为Thelma投水之后发生的一切在真实中或许是不存在的,只是她生命结束前最后的幻象。不得不说,初次观看时影片可能给人些许杂乱感,但它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为我们留下多义解读的空间,对每一个细节的主观侧重都可能导向完全不同的故事。


【补充:关于短暂的歌与无际的水】

对电影原声带中未收录的那首《Familiar》印象极深。歌的前奏在男性友人还在努力解释手机信号科学原理时就已响起,乐声渐强淹没桌前的琐碎喧闹,画面也随之切换到Anja邀请Thelma共舞的镜头。关于这首歌,起初只觉意境动人,并未留意什么,后来找到影片截取部分的歌词,才细究起其中的深意来:

Can you walk on the water with I, you and I? "Because your blood's running cold" said the familiar, true to life Can you walk on the water with I, you and I? Or keep your eyes on the road and live there familiar, without you and I

It glows with gates of gold, true to life

把这首歌安排在这里一定不是无心插柳了。不仅主题与此情此景二人之间的好感与试探相符,词中涉及到的意象也在情节中贯穿始终,在熟悉和陌生、虚幻和真实之间模糊着界限。飘忽上扬的女声反复唱着: “可以和我一起走在水面上吗,你和我?”

纵观全片,水是Thelma情绪慰藉的依托和释放非理性的出口,而如果视Anja为实体而非Thelma内心感情觉醒和依恋愿望的投射,那么水也是二人惺惺相惜的连结。我们不难注意到水作为主角生命中线索意象的反复出现: 幼年时弟弟的死亡是从浴缸到冻结的水面; 与Anja的第一次实际交谈在泳池发生; Anja的脸书背景是仰面入水的照片; 心如乱麻时只身前去游泳却在水中发作,因重力颠倒困于池底; 母亲丧子后选择从桥上跳入河中却未遂; 片尾虽是以火作用于父亲,父亲其实是躲避燃烧而溺死水中; 最终一切消解后的象征场面也是自开放水域潜至另一端的泳池,出水后与消失的爱人重遇。当然,所有这些也更加令我们迟疑,是否果真并不存在Anja其人,一切如最初的歌中所唱的那样,少女希望一起走在水面上的那个人,熟悉而逼真,却可能并不实际存在。

而我仍然愿意相信爱情、新生与重聚都是真实。镜头外的残酷已经太多。

无论如何,操纵只是诱因,真心还是真心吧。

 3 ) 平平無奇,不痛不癢。

平靜地開始,平靜地結束。

我看完後就像片頭的冰面一樣,就像劇中癫痫醫生在給Thelma測試的腦電波一樣,就像片尾的湖水一樣,平靜。

劇中的同性元素並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

就像劇中討論的宗教信仰不痛不癢

片尾父親在船上自燃,呼應了父親對Themla小時候的「懲罰」,鋪墊了全片對於父權的壓迫終於得已釋放與終結。

我想最後吐出的那隻黑鳥

代表Thelma最終從掙扎的苦難漩渦中逃脫

預示著掌控力的覺醒與自我成長

壓迫性很強的一次觀影感受

劇情延展至最後可以出連續劇了

我不會追的那種

(最後還是閉上眼,把畫面停留在Snohetta設計的奧斯陸歌劇院Oslo Opera House上,畫面再從建築到室內空間的演變交融,然後道一句:It‘s beautiful。)

記《西爾瑪 Thelma》

 4 ) Thelma:艾莎女王的表妹,魔女嘉莉的远亲

男性拥有超能力,通常变成拯救世界的英雄;女性拥有超能力,被告诫不要使用,最后能保护自己,就算不错了。

台北院线于四月四日上映,就在基督徒庆祝复活节之后没多久……

挪威深受注目的新锐导演Joachim Trier(尤沃金·提尔)从清冷写实的《 Oslo, 31. augus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即《奥斯陆,8月31日》)、《Louder Than Bombs 记忆乍响》(即《猛于炮火》)转变成炫目瑰丽的惊悚类型《Thelma 魔女席玛》(即《西尔玛》)。不晓得过往支持他的文青观众是否能接受新的尝试?

左:Eskil Vogt,右:Joachim Trier

导演尤沃金·提尔和多年的编剧搭档Eskil Vogt(艾斯基·佛格)表示他们这次想从形式主义着手,极力发挥影像风格。虽不同于以往的拍摄路径,主题仍是一向关注失衡的家庭关系、周遭压抑与个人意志拉扯。过去作品偏好男性主人翁,这次改为女主角。这点可能要归功于编剧艾斯基·佛格。

艾斯基·佛格的独立编导作品《Blind 盲》(即《盲视》),后天失明的女主角在内心世界恣意操纵笔下角色,有时荒谬有时可笑。其实电影的剧中剧根本是暗指电影编剧地位能左右全局。这个心理力量概念衍伸到《魔女席玛》,席玛的超能力便隐喻个人追求独立意志和情感的张力。

《Blind 盲》片中的夫妻再度携手在《魔女席玛》饰演席玛父母。

导演和编剧两人坦承一开始受到Brian De Palma(布莱恩·狄帕玛)和Stephen King (史帝芬‧金)的启发,但并不想翻拍挪威版的《Carrie魔女嘉莉》,他们甚至没有重看《魔女嘉莉》。不过台湾片商取名《魔女席玛》摆明就是呼应《魔女嘉莉》的标签。

70年代《魔女嘉莉》悲剧根源来自于母亲对性和情欲的恐惧及厌恶。

原著提到嘉莉是因为性侵而产下的小孩,母亲一度想杀害她。母亲从此性格违常,沈溺于偏激教义。母亲压抑嘉莉学习任何有关于生理发展、外表打扮、人际关系……所以嘉莉在学校格格不入,同学由鄙夷而生霸凌。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嘉莉到了16岁仍不懂初经的道理,连师长都心生轻视。她的母亲不但没有安慰,照旧把经血视为不洁的罪恶。

嘉莉一路上得不到救助,内心的沮丧变成反抗。作用力会等于反作用力,一次比一次强烈,当众人羞辱到达极致就激发大屠杀,全部同归于尽。电影对人性非常绝望,毫无救赎。

2013年《魔女嘉莉》由Kimberly Peirce重新翻拍。她是《Boys Don't Cry 男孩别哭》(1999)的导演,很多人期待会注入现代酷儿的观点。因为“格格不入”是多数LGBT族群的处境,宗教与社群压力一向是closet的根源。

可惜翻拍离不开原版的框架,能好好发挥的地方不多。不过Peirce在访谈提到片中那些女同学不断聚在一起讨论找嘉莉麻烦,对她隐含莫名的迷恋。又如新版《魔女嘉莉》开场改为游泳课,青春胴体浮现性吸引力,与《魔女席玛》居然有点气味神似。

然而席玛与嘉莉的魔力连结就到此为止。席玛更往前走,找到情欲力量的平衡点,或是说“自我控制”的领悟。这一点反而和同样来自北欧《冰雪奇缘》艾莎女王有异曲同工之妙。

艾莎的冰雪魔法原本是中立的力量,因为一次意外,父母恐惧才把女儿的超能力视为负面,把艾莎关在closet。就如同嘉莉的“格格不入”,让艾莎充满自我厌恶。

幸好父母没有强迫改造艾莎的超能力,再加上早逝失去影响力,艾莎才能逃离宫殿在深山幽谷自由地做自己(Let It Go)。她如猛虎出柙不懂节制,一口气用力过度把整个小国由夏转冬。

嘉莉的超能力多半是负面情绪的反射,充满杀伤力。该学会控制的人不是她,而是周遭不知何谓同理心的旁人。

艾莎的超能力其实可以自主运作,不一定牵涉到七情六欲,只是父母误以为没有互动就没有伤害,把她关在情感的监狱里。安娜公主的真爱之举代表无条件接纳,包含她对艾莎的原谅,甚至是代替父母致歉,艾莎得以在亲情包容的大伞下学习拿捏力道。

《魔女席玛》比上述两部电影复杂多了。

电影开场没多久,图书馆内席玛偷瞄Anja(安雅),接着飞鸟击窗,她倒地癫痫。这不是超能力的表现,是自我压抑的反应。不像嘉莉受到旁人霸凌,并没有人排斥席玛。是父母灌输的宗教信仰在霸凌席玛。嘉莉可不像她那么信仰虔诚。

片中有很多虚虚实实的异象,或许真的有什么东西击到窗子。但是飞鸟群聚,恐怕是她内心剧场。就像吞噬长蛇、困入水底、病床上悬空,甚至是表演厅上方颤抖不已的巨大垂架……这些画面象征危险可怕,形容席玛的恐惧,抗拒内心的欲望。癫痫发作就像是恐惧到达临界值,突然心灵跳电。

内心欲望的恐惧

席玛与嘉莉和艾莎不同之处,她痛苦的主要原因指向压抑同性情欲。照道理,开放的北欧社会怎么可能存在恐同?看来只有保守教徒,不论在世界那一个角落,仍旧视同性恋为罪大恶极。

席玛的超能力会受到七情六欲的影响,有着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能耐。小时候嫉妒弟弟占有母亲的关爱,懵懵懂懂伤及无辜。但她的祖母为什么让丈夫消失无踪,动机不得而知。

国外社群热烈讨论席玛的超能力,除了移位、消失、火焚、医疗之外,能不能控制别人的意志?有一派认同她父亲的理论,觉得安雅受到席玛的蛊惑。他们举例如安雅半夜突然出现在席玛宿舍外,以及结尾席玛先感到安雅亲吻她的颈背,接着安雅好像听从指令如出一辙亲吻。

我倾向浪漫派的诠释:

席玛无法控制别人的意志,就像她无法改变父母对她的意见,她只能强化安雅既有的动力。至于结尾亲吻颈背,或可视为席玛的预知能力,而不是控制。

电影对她的父亲赋予人性挣扎。他不是一维化的恶人,只是用错误的方式关爱。他对于超出科学理解的范围,朝向宗教寻求协助。既使如此敬畏上帝,他仍自以为是采用精神药物控制人性。

我最近读了很多“性倾向扭转治疗”的资料,宗教人士妄想矫正同志,一方面信誓旦旦虔信则灵,一方面又怕宗教牌失灵,跨界掺入精神医学手段。

外国常触及弑亲的禁忌,三位具有超能力的女主角,面对家庭争议的方式:《魔女嘉莉》是女儿与母亲同归于尽,《魔女席玛》是父亲承担扭曲两代的责任。童话版本的艾莎女王不必向父母追究责任,因为电影巧妙地让他们死于海难意外。

在大银幕上欣赏《魔女席玛》,除了视觉可观,声音效果相当惊人,充份烘托惊悚悬疑的气氛,常让人喘不过气。尤沃金·提尔的父亲退休前从事电影录音,所以他耳濡目染,非常注重声音表现。

若要说电影的缺憾,是剧本的逻辑不完整,快乐但令人无法满意的结尾。花了许多时间表现炫丽的摄影,却没有余力好好收尾。

不过电影同名女主角Eili Harboe,容貌、气质与演技具佳,把想爱而不敢爱的情愫,表演得丝丝入扣。对于拉子观众而言,《魔女席玛》是近年必看佳作之一。

Eili Harboe

 5 ) 《西尔玛》:拯救超能力少女

《西尔玛》是一部在表现上混杂了很多元素、求异求幻的“神秘性”影片。“神秘”本身当然并非影片的主题所在,超自然力量被引入到日常中,影片还是要透过特殊来表现本质,用受困个体的突破来解答人类所固有的矛盾与困惑。

主人公西尔玛离开家庭去上大学,在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跟其他学生比起来,西尔玛在互动交友上显得有些生疏,她并不太适应这种处处要接触陌生人的开放式生活。她的家人每天都会按时打电话关心她的状况。她还是个严格的基督徒,行为受到约束,不能喝酒等等。

西尔玛的神秘与特别,其实并不是由家庭和宗教造成的,这些只是手段而非原因,真正的秘密将随着事态的发展并辅以对过去的追溯(同时也是西尔玛自己记忆的复苏)逐渐来揭示。

西尔玛遇到一个叫安雅的女生,她美丽大方,还带着西尔玛接触见识了过去未曾有机会了解的生活与事物。西尔玛喜欢上了安雅。但同性恋显然与西尔玛一直以来的信仰是冲突的。内在欲望与外在规范的矛盾,愈演愈烈,西尔玛倍受折磨并产生罪恶感。

心理上的变化同时也在西尔玛的生理上表现了出来,她不时出现类似癫痫的症状。头三次“发病”都是有安雅在身边的时候。被压抑的欲望在不经意间被触发了,面对陌生又异常的状况,西尔玛需要帮助。但关系最亲近的家庭,却也是西尔玛压抑的源头之一,在那里找不到出口。即便是为必须舒压所做的忏悔,也无法尽抒心情(只说出喝酒这种“小事”)。矛盾的加剧也让西尔玛在日常行为上表现出更多对“规矩”的叛逆,更多刺激也更多失控的危险。

西尔玛只能去寻求生理上的治疗。医生诊断需要她再一次发病。物理的刺激对她并没有作用,西尔玛只有依靠自己的回忆与想象来刺激自己。西尔玛缺乏经验以及正常的态度来面对爱情与欲望这样的危险游戏,安雅的诱惑,渐渐从渴望变成抗拒。

然后,安雅就消失了。

原来,西尔玛拥有强大的超能力。安雅让她焦虑痛苦甚至出丑,她便让安雅消失了。之前有一次,安雅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来到了西尔玛楼下,那恐怕也是因为西尔玛的缘故,她对安雅产生好感并想着她。她的情绪是显性的,但超能力发挥作用却是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

西尔玛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有遗传的因素,她的奶奶也是如此)。小时候,西尔玛就曾因为年幼的弟弟的哭闹意外害死了他。父母为防止不幸再次发生,就希望借助上帝的力量,用宗教与教育来维持西尔玛的纯洁,杜绝那些负面的情绪。但宗教其实是依附于人的主动性上的,否则只是教条而已。西尔玛不知道真相,对自己缺乏认知,面对外界的刺激和自身的欲望,规则无法化解矛盾,所谓纯洁也就无法被维持了。

用宗教来净化她,失败了。摆在西尔玛父母面前的,似乎只剩下用药物来控制她一条路可走。变成一个对外界、对自身都失去感知能力的木头人,西尔玛又怎么甘愿接受呢?她才开始接触这精彩的世界,发现了美妙的爱情呢。

最终拯救西尔玛的,是父亲的爱与牺牲。

父亲曾两次想杀了她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最终都不忍心下手。而他的死亡,则换得西尔玛的重生。

弟弟死的时候,西尔玛还完全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安雅的消失,则让她更加害怕压抑。最后父亲的死,让西尔玛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与责任”。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就需要充分地认识自我并保持清醒,不能让一时的恨遮蔽了永恒的爱。

超能力少女的故事,要反应的也就是人类对自身的定义与要求。人,同时拥有情感与智慧,其本身都是美好的,要掌握好平衡,压抑或失控都是痛苦且危险的。人既是特殊的个体,又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自处与相处便是成长学习的一个重点。

影片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将大部分的篇幅都花在了对西尔玛超能力和神秘性的揭示展现上。除了对行为异动的描述,还通过动物象征来加强心理暗示及氛围营造。乌鸦代表死亡,蛇代表欲望,小小的昆虫则代表了生命、新生。在表现上算有层次细节也多,但整个发展过程还是有点冗长。很多东西都在不断地重复,不仅显得不够精简,而且会让整段内容有些单调。

其实超能力本身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超能力是如何对西尔玛造成影响的。在这样铺垫过多的叙述中,反而凸显不出来。

另外,更重要的“改变”,内容就很少了。尤其最后,西尔玛一下子从“恶魔”变成了“神”,虽然可以用父亲的爱与牺牲来解释,但表现上却有些简单且非常抽象。西尔玛跳如湖中想救父亲,这时出现泳池幻象,这次她跃出水面并见到了安雅(跟之前她游泳时下沉并被封住作对比),最后虽然没能救到父亲,但她自己获得了拯救(吐出代表死亡的鸟/乌鸦)。这段并不太容易理解,也没有足够的情感铺垫来让观众共鸣与感动。

之后的西尔玛就没有问题了吗?影片结尾说没问题了,但正如前面所说,对此的解释有些抽象,有些走形式。整部电影也就头重脚轻、形式化,少了点深沉与真挚,要表现的主题也就不能真正说服和打动观众。


(首发于影评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6 ) 女主用超能力杀死弟弟和爸爸,实现了人生的跨越与成长

本文有剧透,不喜者勿入。

《西尔玛》Thelma(2017年),这是一部挪威的惊悚奇幻电影,堪称为典型的幻想、心理、意识流大作,剧情简单,隐喻深厚,略伤脑细胞。

影片的开场是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父亲带着小小的西尔玛去狩猎,本来把枪口对准小鹿的父亲,却偷偷的转移了方向,对准了西尔玛,这是为什么?父亲有问题吗?最终,父亲还是把枪放下来了。

接着,剧情正式开始了。西尔玛是个生物系的大学生,就像所有离家求学的学生一样,西尔玛有对担心她的父母。不过,西尔玛的父母比一般的父母关心的更加过头了一点,她的父母通过手段查到她的课表,也就是对西尔玛行踪的掌控欲非常强烈,每天还必须通一次电话,甚至在西尔玛不想接电话的时候也一定要等到西尔玛接通电话才行。

有一天,西尔玛去了图书馆自习,这时她的旁边坐下了一个妹子,突然,图书馆外面的小鸟疯狂的扑打了起来,西尔玛也倒在了地上,像是癫痫发作一样。

西尔玛去看了医生,医生说需要跟她以前主治过她的医生联系,西尔玛并不想让自己的病情让自己的父母知道,医生说,只是查询她之前的病历而已,通知父母这样的事情是由西尔玛自己决定的。

接着,有一次在西尔玛游泳的时候,一个女生——安雅跟她搭话了,她就是西尔玛在图书馆邻座的那个女生,她关切的询问西尔玛的病情。西尔玛从此开始关注上了安雅,开始翻阅她的Facebook,知道了她有男朋友,朋友也很多。

这时,西尔玛的父母过来看她了,他们一起在餐厅里吃饭,西尔玛开心的跟父母聊她同学的事情,但是他父母不舒服了,批评了她,说:知识丰富并不能显得我们比别人厉害,不要说的好像你什么都知道一样。西尔玛听完后眼圈就红了。

之后,就是西尔玛的父亲与她的谈心时间,可以看出来父亲想要了解女儿的一切信息,但是女儿并不想这样,所以有所隐瞒。

父母离开后,西尔玛通过Facebook查到了安雅经常出入的地点,然后装作不经意的从安雅身边路过。

安雅认出了她,热情的跟她打招呼。就这样,西尔玛顺利的混进了安雅的小圈子。

在这个晚上,西尔玛梦到了安雅来到了自己的楼下,然后就惊醒了。她从窗户看下去,果然看到了安雅,赶紧跑下楼去和安雅见面。见到的那一刻,西尔玛再一次癫痫发作。

这里埋下了一个伏笔,安雅说是西尔玛让她来她楼下见面的,但是西尔玛并不知情。

然后,安雅就跟着西尔玛去了她的房间,两个人一起睡在一张单人床上面。

从此,两个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起上课,一起出行,西尔玛甚至违背了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信仰,开始喝酒、抽烟,只为了和安雅的关系能够更近一步。

就在安雅带着母亲和西尔玛一起去剧院看表演的时候,西尔玛再次忍不住要癫痫发作,安雅握紧西尔玛的手来安慰她。但是西尔玛最终还是抑制不住自己,赶紧离开了座位。这时,安雅也跟来了,她们两个在更衣室里开始紧紧的相拥、亲吻,西尔玛本来很开心,但是更多的是恐惧,她推开了安雅,匆匆的逃走了。

西尔玛开始跟上帝祈祷,请求上帝把她的那些想法全部给带走。然后找了一个安雅也认识的男生,开始尝试着交往。

在西尔玛又一次跟小伙伴聚会的时候,他们开始轮流着抽同一支烟,之后西尔玛就陷入了幻象,安雅主动过来跟她亲吻,有一条蛇绕过西尔玛的脖子,从西尔玛的口腔开始深入。

一个女生过来推了一下西尔玛,让她清醒了过来,意识到之前的不过是幻想,但还是忍不住的吐了。

西尔玛回到了住的地方,崩溃的哭了出来。

之后西尔玛去做了脑部的扫描,医生说现在还判断不出她的情况,会把她送到癫痫诊所。同时还告诉她,她六岁的时候发作过一次,医生对她用了镇静剂,这点对于六岁孩童的身体来说可能有点难以承受。

可是西尔玛对此并没有印象。

这个时候导演让我们看到了西尔玛的小时候,西尔玛想要亲近自己的母亲,但是母亲忙着照顾刚出生的小弟弟,让西尔玛一个人去玩。之后,在母亲把弟弟放到了小床上,过了一会儿再过来找的时候却发现弟弟不见了。母亲粗暴的抓住西尔玛,逼问她把弟弟藏到了哪儿。西尔玛说自己不知道,然后弟弟的哭声传了出来,是从沙发下面传出来的。厚重的沙发母亲一个人根本抬不起来,需要和父亲两个人合作才能把弟弟抱出来。

再回到主线,西尔玛去了癫痫诊所,男医生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手法,来刺激西尔玛再次的癫痫发作,再通过脑电波的侦测,来判断西尔玛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癫痫。

就在西尔玛癫痫发作的时候,她看到了安雅,她很痛苦,由于她的强烈欲望,安雅消失了,之后西尔玛发作的症状就慢慢的缓解了下来。

医生拿着西尔玛的脑电波图,对西尔玛说,她得的是心理性癫痫(非病理性癫痫)。这种癫痫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通过潜意识而产生的。还跟西尔玛说,她的奶奶也得了这种病,初期根本看不出来,是经过精神病专家多年的观察才确诊的。

西尔玛一直以为自己的奶奶早就过世了,没想到尚存人间。于是去见了自己的奶奶。

没想到西尔玛的奶奶根本就没有对她的到来做出任何反应。

旁边照料的护工说,她的奶奶因为丈夫失踪,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错,从愧疚里走不出来。

西尔玛的父亲因此对她的奶奶用药,有人建议说剂量太大,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西尔玛的父亲对此并不在意。

就这样,西尔玛的奶奶因为药物的原因完全沉浸到了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再也无法走出来。

西尔玛回去之后想要联系安雅,发现怎么也联系不到。于是去了安雅的屋子,吃惊的发现安雅竟然是真的消失了。西尔玛很害怕,开始跟自己的母亲联系,想要回家。

回到家里,父母给西尔玛准备了安眠的茶水,说出了一直以来隐瞒的真相。

原来在女主小的时候,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安雅本来有个弟弟,却总是无缘无故的失踪,而这一切都是女主造成的。直到有一次,女主的弟弟失踪后,父母找遍家里都找不到,而女主把手指向了湖边。原来女主的弟弟被转移到了冰面之下,女主的父亲眼睁睁的透过厚厚的冰面看着弟弟就这样断了气。

因此,女主的母亲想要自杀,没成功但是断了双腿,女主的父亲因此对女主用了大剂量的药物,再通过宗教的仪式和严格的管制来确保女主不会再做出这样的事情。

而现在,安雅出事了,女主再次被父亲用宗教的仪式和形影不离的陪伴来严格的管制住了。

父亲给女主一日三餐的喂药,确保女主把药全部吞下去才放心,直到有一天,女主问父亲:你是不是要把我变成和奶奶一样的人?

父亲没有回答。

女主睡着以后就做梦了,她梦到父亲坐在一条小船上,在阳光的照射下,突然身体自燃了,最终父亲死在了湖里。

女主醒来以后赶紧跑到湖边,发现只有一条船在那里,就知道父亲出事了。

女主跳进湖水,或许是想要救回父亲,没想到见到了安雅。

女主回家之后,母亲找遍所有的地方都找不到父亲,就想要找女主问个明白,但是女主头也不回的走了,临走的时候,让母亲站了起来。

女主回到了自己的学校,从此幸福的和安雅在了一起。故事到此就结束了。

————————————————————————————————————

看完电影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女主用超能力先是小时候杀死弟弟,长大了接受不了自己是同性恋就让恋人失踪,回到家以后不想受老爸控制就杀死爸爸,导演是真的想讲一个这样的故事吗?你莫不是逗我,什么时候杀人合法了?

后来,我明白了,任何人都没有超能力可以想让一个人消失消失,想让一个人死亡就让一个人死亡,所以导演是想通过女主的超能力这种外在表现的手法,来表现我们成长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

当父母的注意力集中在弟弟身上时,这个时候小小的弟弟就是家里权力最大的人,甚至女主都要被弟弟给操纵,弟弟哭了,女主不去逗他,在父母眼里,那就一切都是女主的错。

女主不想让自己受到弟弟的操纵,所以选择了漠视弟弟,不再关注。然而,在女主父母的眼里,女主这样的做法就是大逆不道的,所以女主的父母和女主第一次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但是女主坚持了自我的独立。

当女主上大学,遇到安雅的时候,电脑里面的表现是安雅的靠近甚至是主动亲吻,都是女主潜意识操纵下的结果。但是,感情的世界,又有谁能说得清呢?你能一拍大脑就决定你喜欢的人到底是男是女吗?你能决定你喜欢的人一定是你自己给定的条件下的人吗?我想,导演只是通过加强大家的印象让大家意识到女主是怎么想的。

所以,女主想要靠近安雅,安雅也想要靠近女主,她们是两厢情愿的。但是女主接受不了自己喜欢女性这个事实,所以女主想要忘记安雅,可是越想忘越是忘不掉。于是女主决定离开安雅所在的地方,回到家里,让自己和安雅之间的感情自然的冷却。

可是,女主的那个管教非常严格的家庭,怎么会允许女主是同性恋呢?

女主的父母非常害怕,自然想要通过一切能够想到、能够实施的手段来控制女主,让女主把自己的想法扔掉,换成和父母一样的‘正统’的想法。

女主本来是回家休息的,但是没想到这是进了狼窝一样的地方啊。女主不想受到父亲的强压控制,因此女主趁着父亲离家,没办法管她的时候,脱离了母亲的控制,回到了校园。

在校园里,女主看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与安雅的爱情。

——————————————————————————————————————————

评分方面我只打算给这部电影打个三星,毕竟看惯了爆米花电影,偶尔看这种晦涩的文艺片真的是很难搞懂导演在说什么。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专门喜欢这种比较难看懂的电影的人可以试一试。其实我给的六分真的是给低了,导演的能力还不错。

 短评

60/100 过于通俗,但两个姑娘的情感戏拿捏的倒是不错,表演很细腻,能够感觉到情绪在流动,特别是爱情降临时女主的“阳光明媚”(就不要争论是否是真的两情相悦了)

7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被魔鬼附体,引地狱业火焚燃父亲;经天使开化,借愈合之力治疗母亲。祖母因幻觉捆绑了一生,被抛弃在孤苦的病床,成了无名无姓的活死人;女友受巫术驱逐到异界,被拯救到沉默的水底,成了不得不爱的傀儡人。西尔玛的伤害或者爱慕都让人无力招架,只能就范。吞入长蛇吐出乌鸦,非癫痫发作,是欲望作祟。

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还是导演以往的风格,重在人物的心理刻画,套用了很多类型电影的桥段,最后讲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父权社会的对抗,情节逐渐成了脑洞片,而背后的表达却很含蓄。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小小失望。感觉野心很大,但没能好好展开。感觉可惜了,最后的反转也没啥感觉。反而还觉得有点长。

13分钟前
  • 逢澶Ty
  • 还行

想象力卓绝。我以为它讲科幻的时候它又讲爱情,我以为它讲爱情的时候它又讲宗教历史,我以为它讲宗教历史的时候它又讲心理,我以为总该是心理了吧,结果原来是讲成长啊…

17分钟前
  • 差生小明
  • 推荐

變種人代號:淑女鳥。

20分钟前
  • 焚紙樓
  • 较差

一种解释:女性觉醒。父亲是父权的象征,被遗忘的祖母、残疾的母亲和西尔玛分别是被控制的三个阶段。通过群鸟和蛇等意象来展现压迫;通过癫痫的有与无来暗示反抗;通过让父亲自燃、让母亲站立、女友的重现等片段来树立女权主义。当然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解释:玄幻超能,校园惊悚;茫茫隐喻,不知所云。

23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Q&A:女二没有演戏经验是高音乐的。女一水中戏学深潜得了中耳炎,等拍完戏才去看医生。女一小时也有得累死癫痫的编。女一为了表演癫痫发病特地去学了一种治疗ptsd的呼吸疗法。女二是真les,女一不是。导演不觉得自已是类型片,只是一个有类型影子的人性故事片

27分钟前
  • 孜然一身
  • 还行

违抗父权简直是当下电影的必备 对于恶魔真的是爱与不爱都无解

29分钟前
  • 胡克
  • 还行

想不到今年的女同电影也这么厉害!当然与其说是女同片,不如说是碉堡了的灵异惊悚片。导演用丰富的视觉意向展示了幽深的心理困境。性取向就像集天使与恶魔于一体的双刃剑,最终将家庭和宗教组成的封印连根斩断。收尾呼应的叙事结构很赞!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故事走向和《午夜凶铃》差不多,只不过包装比较花哨...#贞子和本片女主,小时候就开始有特异功能,经常不小心害死人,自己也掌控不了神秘力量,父亲也多次想下手杀死她,贞子的父亲比较下得去手,而本片的父亲心太软,就倒霉很多...#

35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故事撑不起野心就显得啰里啰嗦。

38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论这世间的导演有多少种方式来阐述,成长,这个主题!!!

39分钟前
  • 鸟鸟弗斯
  • 还行

没必要拍的电影。

42分钟前
  • Peter Cat
  • 较差

每个电影节的吸睛元素都掺点,编个老套作文,提不提取出重点不重要,就是一直在试图提点自己有多像阿萨亚斯,唯一有点好观感的摄影,全被别扭的自我感觉良好破坏了...

46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较差

其实这是一部宗教氛围惊悚片,给国内观众看可能一头雾水。因为虔诚信徒的清规戒律那么多,突然搞起同性恋就跟受到诱惑一样。不过电影又讲起超能力,这玩意被当做恶魔的力量,癫痫发作seizures这词本身就是被devil seized,总之姑娘放弃信仰超能力就回来了。。。那些撞死的飞鸟都是上帝使徒折翼的象征

49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还行

装神弄鬼

54分钟前
  • yoshimi
  • 还行

电影节电影。来点性觉醒,来点模糊的女权主义,来点同性元素,来点弗洛伊德理论,再来点不痛不痒的宗教批判,搅拌一下就拍出部电影来了。没能进三大可能是因为连电影节都看腻这套了吧。

57分钟前
  • Vincent Lan
  • 还行

很多概念化的细节,男权女权的暗示,但总有种挥之不去的卖弄感,再加上les的噱头,印象就更差了一等。喜欢“白雪公主”般的开头,给满分。吐鸟。ScandiNoir

1小时前
  • 桃子
  • 还行

故事撑不起野心就显得啰哩啰嗦

1小时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