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综艺大陆2022

主演:撒贝宁,王嘉宁,段奕宏,郭秋成,毕彦君

导演:内详

 剧照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3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4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5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6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3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4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5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6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7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8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9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11

详细剧情

       节目第二季将精选《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越绝书》《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水经注》《说文解字》《茶经》等经典典籍,延续第一季“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表达方式,在叙事方法、表达手段及舞美呈现等方面进行创新升级,全面展现中华历史典籍之美。

 长篇影评

 1 ) 《说文解字》这期是个挑战吧

之前每一集都看,正好在给学生讲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第一篇就是《说文解字》。昨晚看完后,很感谢编剧组没有把各种民间传说放进许慎的故事里。其实许慎作为戏剧人物,不太好表达,和往期相比,戏剧创作难度比较大。因为许慎史料记载少,一生就是潜心著书,没有什么戏剧冲突的点。昨晚的节目看完,还是挺好的,编剧把故事的核心放在《说文解字》最为了不起的分部编类上,再借此表现许慎的治学态度和性格,典籍和人物都立住了。 当然陈晓的表演也是加分项,很喜欢他就是因为近年来觉得他的情绪感染力和分寸感都越来越好。这期节目他能主动请缨,挑战年龄跨度很大的历史人物,很不容易,完成得也很好。许慎这样一个生平比较简单的人物,在戏剧表达上,是要挖掘内心的,而对于表演者来说,必须有很强的共情力和表达力,才能感染观众。

我觉得这不仅是对青年演员的挑战,也是对节目组的挑战,因为我印象里是《典籍》基本以中年演员为主,如果是年龄跨度大的人物,会用两位演员来分别饰演青年和中老年阶段。而这次的陈晓,是目前为止《典籍》主演中年纪最轻的演员吧,他能很好地完成许慎从青春少年到古稀老人的塑造,个人觉得,挺欣慰的。

这期节目编排中,唯一感到有点遗憾的是,时间长廊上这次只有一个南唐徐铉出现了,把他兄弟徐锴给省略了也就算了,清代是《说文解字》研究热潮期,只剩了段玉裁一个名字让撒君提了一下,更别说其他乾嘉学派之类。如果说清代人物妆容比较难办,那可以让近代的章太炎出现一下吧……这期就一个人物出现在时间长廊,是不是有点太单薄了?

 2 ) 中国人的浪漫,都在诗里了

以“诗”迎新,典籍里有人间烟火。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的字里行间,记录了人们在劳作了一年之后庆丰收、迎新岁时的景象。

正月初三(1月24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和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打造,中国国家图书馆参与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在春节之际以“诗”迎新,陪伴观众走入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烟火人间。

随“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对话汉代大儒毛亨、毛苌。自开播以来,《典籍里的中国》受到众多年轻人喜欢,第二季豆瓣开分9.0。节目一经亮相,网友们纷纷表示:“2021年大年初一读《尚书》,2023年大年初三诵《诗经》,你们果然是懂‘中国式浪漫’的!”“中国人的浪漫,都在诗里了。”

回溯年俗的雏形,其实在《诗经》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画卷里,并没有“春节”这个概念,但它鲜活呈现了此后近三千年中国传统春节年俗的雏形,让后人看到至少在西周,就已经有了扫尘、宴会、饮春酒等延续至今的传统。

《诗经》记录了先民对社会生活的歌唱,亦是今人对话心灵的精神故土。节目带领观众回到诗里丰富而质朴的历史场景,“零距离”感知先民们纯真乐观、踏实勤勉的精神状态,追溯影响中国人至今的人生观、时间观、价值观。

某种程度上,过年,就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狂欢仪式。

节目中,反映周代早期农业生产情况和百姓日常生活的长诗《豳风·七月》被“划重点”。在《豳风·七月》里,从春播、夏种到秋收、冬藏,从种田、养蚕到打猎、凿冰,四季更替,“始”与“终”交叠重合。即便如此辛劳,人们依然满怀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美好的向往,将坚韧、知足、向上的生命态度融于诗歌之中,唱出他们对生命的探索和对理想的追寻。

此外,典籍里亦有烟火人间。撒贝宁邀请毛苌赶赴河北省河间市诗经村的一场“丰收节村宴”;舞台中央,古今之人共同举起丰收酒,齐诵“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种跨越千年的同频共振之感扑面而来。

从描绘爱情婚姻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记录农事生活的“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再到表达欢聚宴饮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中,先民的朴素生活被记录下来,传承着民族的精神。

在典籍里重拾诗意,迎接一个灿烂明媚的新年。

-END-

主编:依梧

编辑:卡卡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文娱头版独家稿件,文娱头版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如需了解转载及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13521859160。

 3 ) 珠还合浦,历劫重光。

通过《典籍里的中国》,浅显了解了《永乐大典》的历史,彻底被像陈济一般不求功名利禄,只为传承文化的读书人折服。 一万一千四百册,四亿七千万字,本末精粗,粲然备列,在只能用大脑和双手整理古今智慧的时代,他们用“一边在手君无怪,曾点蓬山四库书”的纯粹,终成万世之作。 “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我似乎在陈济身上看到了王守仁封身心于自然,终顷刻顿悟的豁然开朗,看到了司马迁狱中忍辱负重,呕心沥血成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更看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凡脱俗。 雨不能自控,人应该绽放,若人能穷尽一生凝聚智慧,相信“珠还合浦,历劫重光”将汇聚成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将中华文化璀璨的星光融入时代的大江大河,开辟出一个同心勉力的新世界。

 4 ) 不学礼,无以立。

《礼记》这一期,哭的最惨。“念述先贤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小我的情感碰撞到残缺的时代,那种悲怆的美,令人动容。当那份“传礼于天下”的家国情怀遇到东汉末年的腥风血雨,一“礼”字普渡众生。郑经做到了,郑益做到了,郑小同传下去了。 “如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仪以为干櫓,戴仁而行,抱义而处”,何为“虽千万人,吾往矣”,观后顿时豁然开朗。不学礼,无以立,中华之“礼”,应时而生,因世而易,数千年传承不息,立身立家立国之本,皆得益于此。 希望我们而今的时代能够有更多的先生发出“吾道东矣”的呐喊,大道皆可传矣。

 5 )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观后

《永乐大典》:陆游:买地孤村结草庐,萧然身世落樵渔。一编外手君无怪,曾典蓬山四库书。明代大儒陈济过目不忘,深藏功与名,不求官不发财只为编纂教读书人读书的大书,以一介布衣领衔《永乐大典》都总裁,带领千余学士编纂史上最大的类书,真乃读书人中读书人,时誉为“两脚书橱”(原来是读书人最高称谓)。陈济:“我即是书,书即是我。”以韵统字,以字系事。 《越绝书》:“绝”乃“勾践时”,是越国勾践时代的历史,乃地方志之始祖。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越国先祖大禹于扬州绝地求粮,越王勾践于会稽山绝地求生,于越国卧薪尝胆绝地反击,三千越甲而吞吴。《越绝书》与《越公其事》互证。“一方之志,始于越绝。”伍子胥大概是无底线只有仇恨的人。 《水经注》:做人,要像泉水般清澈纯净,像河水般热血奔涌,像海水般有容乃大。大丈夫行事当如水,遇万丈深渊,奔涌而下,果决勇毅;大丈夫持志当如水,经百折千回,东流入海,坚定不移;大丈夫立功当如水,所到之处,润泽万物,利益世人。

《茶经》:茶者,南方嘉木尔。茶之为饮,最宜精行简德之人。陆羽倾其一生情志撰写的《茶经》使解渴之茶上升至为人处世之精神高度。绰号“气壳”的王劲松——那个在《谁说我不在乎》里那个一口气说出经典台词“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我做个弹弓子打你家玻璃”的精神病患者的扮演者相在这里把“茶圣”陆羽演活了绝了。

《说文解字》:许慎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难得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综艺,实力派演员倾情演绎代表传统文化的古代经典典籍,如《尚书》《论语》《说文解字》等。以文字之本,传文化之道。地灵孕育了人杰。

《备急千金要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6 ) 珠还合浦,历劫重光。

通过《典籍里的中国》,浅显了解了《永乐大典》的历史,彻底被像陈济一般不求功名利禄,只为传承文化的读书人折服。 一万一千四百册,四亿七千万字,本末精粗,粲然备列,在只能用大脑和双手整理古今智慧的时代,他们用“一边在手君无怪,曾点蓬山四库书”的纯粹,终成万世之作。 “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我似乎在陈济身上看到了王守仁封身心于自然,终顷刻顿悟的豁然开朗,看到了司马迁狱中忍辱负重,呕心沥血成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更看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凡脱俗。 雨不能自控,人应该绽放,若人能穷尽一生凝聚智慧,相信“珠还合浦,历劫重光”将汇聚成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将中华文化璀璨的星光融入时代的大江大河,开辟出一个同心勉力的新世界。

 短评

《永乐大典》竟然是这样一部巨著。有些典籍,这节目抓精华抓得不错,确实开眼了,否则日常恐怕很难有机会去遇见它们。第一季的《老子》太一般,一直期待着《庄子》,但第二季似乎依旧没有,《庄子》这么不受待见吗?

7分钟前
  • 小斯
  • 力荐

时隔一年终于等来了第二季,富有哲理和感人,舞台技术有进步。

11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力荐

别出心裁以班昭的女性视角讲述班氏两代人接续撰写「汉书」的故事,是女性的力量,也是传承的力量,更是文化的力量。

13分钟前
  • 大食蚁兽
  • 力荐

轻松中学习

14分钟前
  • 知止先生
  • 力荐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时期。回顾第一季的典籍中,有四部是明朝的,一部史记是汉朝的,剩下都是先秦的。这不是偶然,明朝中期以后,印刷术发达,人文自由思想发展,各领域都出现了许多人物。只是这一进程被清所打断,文字狱的存在,使得私自著书变成了一种动辄杀头的高危行为,《四库全书》对古籍的销毁删改更是不计其数。结果是清朝学者形成乾嘉学派,只能专注于考据经史,而不敢过问世事。

19分钟前
  • 路篱_
  • 力荐

备考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老师推荐的,学累了看一会。

22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里的男人吧,给男人塑造那么多真情真义,不知几分真几分假呢?讲男人有父亲,有兄弟,有事业,有理想,为国为民的,然后,都是吃着女人骨血,她们还没有名字,哦,在典籍里没有,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架构里也没有。正所谓,名副其实——男权社会。典籍里的中国——典籍里的男权社会。

23分钟前
  • 淮十
  • 很差

!!!!

28分钟前
  • mummer
  • 力荐

如果说第一季是“撒贝宁穿越古书记”,那么第二季就是“撒贝宁古书展览会”,由于第二季的典籍名气普遍要逊于第一季,所以节目里向观众解释的需要更多了,另外每本书的主角定位也模糊不定,比如“陈济”“郑玄”“大小毛公”……许多情节总感觉第二季比第一季要生硬,很多地方煽情也不到位,以致于忽略了典籍本身。而“礼记”这期又与“传习录”的节奏十分相似,演员亦相同,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从整体上来看,剧本质量已经足够好了,但相比上一季却还不够精炼,第一季的整体质量都要强过目前本季的前四篇。

33分钟前
  • Leon Hsu
  • 推荐

无脑粉 必五星

38分钟前
  • 一无所有
  • 力荐

庶几因韵以考字,因字以求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39分钟前
  • 一晴方觉夏深
  • 力荐

《汉书》班家名垂千古感人至深

41分钟前
  • 防晒霜
  • 推荐

有了第一季,第二季总想会更好,但因为视觉疲劳的缘故第二季感觉没有第一季那么好了,文心雕龙那一集就感觉莫名的尴尬,不知道为什么。

45分钟前
  • Love✨社恐本孔
  • 推荐

终于等到了 鉴于第一季有的人喷这个事情 我觉得这个节目的初衷是让我们现代人去积极地读书 而不是抓住一点毛病就开始疯狂做文章 读书是出发点 节目是启蒙作用 至少这个节目让我真的去翻看了很多古文的书籍 并衍生出很多关于中国文化近代史的书籍 培养了读书浓厚的兴趣 这才是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

48分钟前
  • 兔爷
  • 力荐

撒贝宁的主持风格和第一季相比变化不大,王嘉宁表现得比前一季更自然了。第一集《永乐大典》只能说算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第二集《汉书》讲班彪、班固、班昭父子(女)两代人矢志修史和班超远赴西域投笔从戎的故事非常感人。这节目别出心裁,通过穿越时空与古人的对话,深刻表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顺便鄙视一下胡说清朝打断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那条短评,一看就是日谍在搬弄是非,知不知道“二十四史”是清朝钦定的!

50分钟前
  • 新博士生17
  • 力荐

看了《永乐大典》这一期,历史文学小白也能很舒适走进巨著的创作情景,了解古人写书的不易和珍贵,近代人护书的艰辛和无私。好在现在社会风气是开放包容自由的,愿中华民族文化昌盛,绵延不绝。

53分钟前
  • 白丁
  • 力荐

《永乐大典》原本有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如今国家图书馆仅有二百二十四册入藏,近五十存一的比例,想想都觉得心痛啊!很不满意的一点是王嘉宁每介绍一个赞助商,就非要剪辑鼓掌的镜头插进去,就很别扭。

56分钟前
  • 随心随性过一生
  • 力荐

看一次哭一次

1小时前
  • 蓝河的风儿
  • 力荐

最令我动容的是我们无法欺骗陈济永乐大典缺失的遗憾,段奕宏那悲伤若失又怅然潇洒的从容与悲怆。

1小时前
  • 吴辽
  • 力荐

看到 段奕宏这期 才发现 原来还有这么个宝藏综艺 觉得应该补补课了

1小时前
  • 碎月昕飏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