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往事

喜剧片美国2019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布拉德·皮特,玛格特·罗比,埃米尔·赫斯基,玛格丽特·库里,蒂莫西·奥利芬特,茱莉亚·巴特斯,奥斯汀·巴特勒,达科塔·范宁,布鲁斯·邓恩,麦克·莫,卢克·贝里,戴米恩·路易斯,库尔特·拉塞尔,阿尔·帕西诺,玛雅·霍克,西德妮·斯威尼,哈莉·奎恩·史密斯,达蒙·海瑞曼,凯特·贝兰特,洛伦扎·伊佐,迈克尔·马德森,拉莫·威利斯,斯科特·麦克纳里,小克利夫顿·克林斯,维多利亚·佩德雷蒂,吕蓓卡·盖哈特,佐伊·贝尔,莱斯利·贝加,瑞贝卡·瑞滕豪斯,萨曼莎·罗宾森,莉娜·邓纳姆,德瑞玛·沃克,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剧照

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2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3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4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5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6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3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4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5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6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7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8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9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1 16:12

详细剧情

  故事在1969年瞬息万变的洛杉矶展开,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嬉皮文化盛行,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瓦解,新的好莱坞明星纷纷崛起。电视明星里克·道尔顿(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饰)与他长期合作替身搭档克里夫·布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如何在逐渐陌生的娱乐圈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正力图扬名电影圈,却发现这个行业早已不是他们想象的样子了…… 这是昆汀自编自导第9部影片,汇集星光闪闪的卡司与交错的情节,纪念好莱坞不再复返的黄金年代。

 长篇影评

 1 ) 关于两个主要主要问题的个人看法(包括对李小龙的看法)

我的影评从开始的第三篇,到现在要下滑2分钟才能看到,好吧你们赢了👏👏👏

感谢一票小号让我见识到了零成本喷人的威力

爱怎么说怎么说吧 没精力也没义务去看评论区了

== == == == == == == == == == ==

二刷归来更新李小龙的部分:因为讨厌和别人打无意义的嘴炮,今天干脆去二刷。二刷归来我发现了一个新的角度。那就是皮特的角色和李小龙对打这场戏,实际是皮特饰演角色的一个记忆闪回,也就是说这是从皮特角色的视角展开的回忆,那么他有高于李小龙的表现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在塔特这个角色的回忆中,包括另一幕导演的闪回,李小龙指导他人时都是微笑有礼貌的,这也就很值得玩味了。所以我想说,QT真的是一个“混蛋”,他从来不去避讳什么,怎么解读全靠自己,至于他本身应该在大家打嘴炮的时候正默默偷笑吧。

7/30更新: 说了几句个人对李小龙的理解,炸出一堆用小号的爱国龙迷,我文章里说的一句不理,居然还有骂我是白皮狗的,也罢,你们开心就好,但我这人吧小心眼儿,嘴脏的拉黑删评论,不谢

原答案:

上午刚刚看过电影,趁着热乎劲过来想就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本文无剧透请放心食用

1. 影片的背景会影响观影效果

如同我短评里说的,这部影片我绝对不会推荐给周围的朋友,即便其中有QT的影迷。这是一部QT对于上世纪60-70年代好莱坞的致敬或者说对那个年代的极大还原。作为一个影痴(对比小说里的武痴,个人感觉痴这个字太适合他了),导演自己出生并成长于那个年代,63年生人,71年搬往好莱坞,而震惊全美的莎朗塔特案发生在69年,QT自小便浸淫在电影世界中,如果说谁有资格来呈现那个年代的好莱坞,非QT莫属。

在明白这个大前提后,再让我们仔细想想,作为中国观众,对于60/70年代的好莱坞又有多少了解呢?现在国内观影或者说豆瓣的中坚用户应该还是80-00年中间这批人,而我相信大部分国人开始接触好莱坞是在90年代,97年的泰坦尼克,98年的黑客帝国,99年的拯救大兵瑞恩应该是很多人好莱坞的启蒙电影,然而90年代的好莱坞,和30年前的好莱坞,是有着巨大的不同的。这个年代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太过陌生,片中无时无刻流露出的导演的“私货”以及细节,我相信大部分观众都难以理解,甚至年纪轻一点的美国人都很难理解。但对于那个年代的魅力,QT毫无保留的还原了出来。所以对于这部影片,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显然功课做的还不够足。

说到底,我们缺少对那个年代的情怀。

而如果作为QT影迷的你,期待看到落水狗,低俗小说那样的故事结构与嘴炮,期待像杀死比尔,无耻混蛋,姜戈那样的番茄四处爆表,只能说这部影片确实会让你失望。不过要知道,一个有想法的导演,是否需要一直重复自己?我觉得QT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他也绝对拍的出来让大家都拍手的片子,但对于一个表示一生只拍10部电影的导演,我觉得现在的他,绝对只想拍自己喜欢的电影。而这部好莱坞往事,应该就是他用着自己喜欢的演员(不只是小李子和皮特,对于熟悉他电影的观众,对剧中一票龙套绝对不陌生,都是经常在他影片里露脸的,当然除了瓦尔兹大叔和SL杰克逊)来拍的自己喜欢的电影。

平心而论打分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事情,但因为先天因素错失影片的细节,我觉得对QT和本片稍微有点不公罢了。

至于第二点关于李小龙的问题:

很多国人观众觉得影片对李小龙有侮辱的感觉。 这个就看你是从哪个角度看了。

如果你把李小龙当神,那肯定接受不了影片的塑造。如果你把他当成一个人,我倒觉得这是所有表现李小龙的电影里,最接地气的一个形象。他不再是神秘的功夫大师,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喝多也吐,挨打也疼。我个人觉得李小龙被过分神话了。我不否认他的实战能力和武术技巧,更不用说他对后人在MMA领域的地位,他为美国人重新定义了功夫二字。影片不止一次体现了李小龙对好莱坞演员的武打动作的指导,而现实中也确实有很多明星成为他的徒弟学习格斗。对于好莱坞,个人认为李小龙最大的贡献在于帮助这些美国演员在影片中更细腻的展现格斗技巧,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互抡电炮。而李小龙之所以没有像其他人如MJ一样被白人社会所诋毁和歧视,个人认为,最主要是因为他代表的是功夫这个来源于古老东方的技艺,一个东方人代表东方的技艺,不会让白人社会感到受冒犯,相反神话李小龙,则可以让曾经在他身边共事过的人可以更好的对后人吹牛B,毕竟,与虎同行,焉有善兽就是这个道理。

话说回来,QT在影片中是在污蔑李小龙的形象吗?不提导演自身是李的影迷,更是老的功夫港片的狂热爱好者。抛去这些因素,我认为他只是让李小龙从神变回了人。而且他让片中的李小龙动手了,如果只是一个嘴炮角色,真动手就怂了,这才是对李小龙的侮辱。毕竟从影像中看得出,现实的李小龙面对外界一直是以极度自信,在某些人眼里甚至是自大的形象来展示的,当然这是他个人的形象包装和年代的局限性,毕竟作为弱势群族的亚裔,他要时刻表现的极度强悍才能得到周围白人的尊重。说到底,不管我们怎么评价他,李小龙依旧是在好莱坞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亚裔演员,排第二的成龙和他比真的就差太多了。

至于上升到辱华的,我只能说我真的看不出哪辱华,是不是导演在姜戈片中把“内个”挂嘴边就真的歧视黑人了?我还是觉得有时候我们国人的自尊心太薄了,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别人施舍的,动不动就贴辱华标签,生活不会很累吗?

没想到写了这么多,看完都是朋友

全部手机打字,欢迎讨论。谢谢

 2 ) 科普:《好莱坞往事》致敬的电视电影,现实事件和有趣的小细节

在电影开头,莱昂纳多饰演的Rick Dalton所主演的《Bounty Law》一部虚构的50年代末西部电视剧。这个虚构剧的灵感来源于50年代和60年代的一系列西部电视剧,包括根据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 拍摄于1958年至1961年间的西部电视剧《Wanted: Dead or Alive》和拍摄于1957年至1962年间的《Maverick》。后者的主演詹姆斯·加纳(James Garner)在这个系列前三季拍摄结束后也转战大银幕,和史蒂夫麦奎因共同出演了1963年家喻户晓的二战电影《胜利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Rick的故事很多都借鉴了这一时期诸如麦奎因和加纳的各个影星的人生经历。

《Wanted: Dead or Alive》海报

史蒂夫·麦奎因

《Maverick》海报

詹姆斯·加纳

《胜利大逃亡》

两人在电影中出镜

《胜利大逃亡》也在电影之后的剧情中出现,而Rick在昆汀宇宙中还曾为该片试镜。Bounty Law中还有一个小彩蛋,那就是昆汀的御用配角迈克尔.马德森(Michael Madsen)短暂的出现在了剧中。

电影中Rick试镜就是这一段剧情

迈克尔马德森

之后当Rick在餐馆里和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制片人Marvin Schwarz交谈时,几个闪回片段交代了之前Rick拍摄过的一些电影电视内容,其中那部大肆虐杀纳粹的虚构电影《14 Guns of McClusky》的灵感来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1961年的《纳瓦隆大炮》(The Guns of Navarone)和1968年的《血染雪山堡》(Where Eagles Dare),两部片子都是60年代家喻户晓的二战电影,也都讲述了深入敌后大杀特杀纳粹的故事。

《纳瓦隆大炮》海报

《血染雪山堡》海报

其中《血染雪山堡》的主演便是大名鼎鼎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而Rick的故事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伊斯特伍德现实中的职业发展启发。东木老爷子当年也是因为发展前景被电视剧所束缚,而自己也已经过了事业发展的黄金期,1959-1965年他一直在拍摄一部名为《Rawhide》的西部电视剧,戏路没有拓宽,而且继续在电视界发展的空间已经很少了。

那时候尚属小鲜肉的东木脸上还略带稚气

因此东木选择了在1964年前往意大利与赛尔乔·莱翁内(Sergio Leone)共同拍摄了垂名青史的《镖客三部曲》(《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这个系列不光开创了“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的里程碑,东木所塑造的冷面硬汉形象也成功地为他打开了电影生涯的大门,成为了好莱坞的一段佳话。片中不光能听到Rick对意粉西部片的调侃,影片中Rick之后的职业发展(也跑去意大利拍西部片)也多多少少映射了东木的影子。

赛尔乔·莱翁内

《镖客三部曲》海报

意粉西部片也在这一时期成型,与之前美国西部片那样将牛仔塑造成高大上的完美形象不同,意粉西部片中人物不再是善恶分明,而是游走于道德边缘的灰色地带,没有传统上的正面角色。故事也大多发生在美墨边境。反英雄、反主流、反乌托邦是意粉西部片的最大特点,剧情上也更加暴力黑暗。

至于片中Rick戴着眼罩火烤纳粹的情节,不光有昆汀对自己《无耻混蛋》最后一幕火烧剧院的致敬,这个眼罩也是对卡朋特1981年的经典作品《纽约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中主角Snake的致敬,毕竟《纽约大逃亡》的主演库尔特·拉塞尔(Kurt Russell)也出现在了本片当中。

《无耻混蛋》火烧剧院一幕

《纽约大逃亡》海报

片中的主角Snake,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独眼龙之一,他的形象也直接启发了小岛秀夫和游戏《合金装备》

库尔特·拉塞尔

此外,Rick在电视上又扭又跳的节目片段也是有现实原型的,这是65-66年期间播出的一档名为《Hullabaloo》的音乐综艺节目,播出期间曾经邀请了不少诸如滚石那样的大咖登台演出。

Rick在片中参加节目的片段,演唱的歌曲是Jim Lowe (1956) 的"The Green Door"

滚石乐队参加节目的截图

之后开车回家的戏码也是暗藏不少惊喜。首先Rick开的车很有讲究的,是一辆1966年的凯迪拉克轿跑Coupe DeVille,和《落水狗》中金先生(由迈克尔马德森饰演)的车不光型号一致甚至颜色都是一模一样。

1966 Coupe DeVille

影片中Rick的Coupe DeVille

《落水狗》中的Coupe DeVille

金先生,迈克尔马德森饰演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Cliff在路上遇到曼森家族的女孩pussycat的时候,背景音乐是1967年的电影《毕业生》中的一首名为Mrs. Robinson的插曲。《毕业生》的剧情本身就是讲述了年轻人和长辈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关系,结合到之后剧情中Cliff和pussycat之间暗暗的化学反应,放到影片中这部分作为背景音乐可谓是神来之笔

歌曲链接: //music.163.com/#/song?id=5057901

《毕业生》

Mrs. Robinson

在看到邻居是波兰斯基之后,Rick感叹道:“这是拍了《罗斯玛丽的婴儿》(Rosemary's Baby)的那个波兰斯基!”在这简单讲一讲罗曼波兰斯基。出生于波兰的波兰斯基正是靠着1968年的《罗斯玛丽的婴儿》一炮而红,跻身好莱坞当红商业片导演的名列。而在这3年之前,在他指导拍摄《天师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期间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莎朗泰特 (Sharon Tate),此时泰特还正在与她自己的造型师杰伊塞布林(Jay Sebring)处于热恋中,无奈波兰斯基横刀夺爱,泰特便甩了杰伊(分手后杰伊依然是泰特的密友和化妆师)与波兰斯基迅速坠入爱河。这段狗血三角恋也在之后的花花公子派对上借影片中的史蒂夫麦奎因之口介绍给了观众(当然要吐槽一下昆汀犯了一个史实错误,花花公子别墅是1971年才被买下的,影片中1968年就开了派对)。

《罗斯玛丽的婴儿》,讲述了女主怀上魔鬼的孩子的故事,60年代恐怖片的巅峰代表
《天师捉妖》海报,挺搞笑的电影,值得一看
片中的波兰斯基和泰特
没有分手前杰伊赛布林和泰特的合影
1968年尚未买下Playboy Mansion的休·赫夫纳只有一档叫做《Playboy After Dark》的综艺节目
1971年才正式买下的Playboy Mansion

两人1968年结婚并于当年怀孕,波兰斯基也为怀有身孕的老婆购置了位于好莱坞茨埃罗大道10050号的豪宅(之后曼森杀人案的地点)。影片中二人还没来到好莱坞多久,但凭借着《罗斯玛丽的婴儿》已经是好莱坞炽手可热的红人了。而之后二人出席的花花公子派对上,还有一幕泰特牵着闺蜜跳舞的情节,其中一个和阿黛尔一样胖的女人是当时的美国流行乐手“Mama Cass” 卡丝·埃利奥特(Cass Elliot),坊间有传闻正是此人在一个派对上将泰特引荐给了查尔斯曼森,从而导致了之后的血案。

电影拍摄结束后二人成婚,片中波兰斯基穿的礼服正是照片中波兰斯基现实中穿的衣服
现实中的茨埃罗大道10050号,也是曼森惨案的发生地
片中的Mama Cass
现实中Mama Cass的形象,1974年死于肥胖引发的心脏衰竭
Mama Cass曾经组成的乐队, The Mamas & The Papas,著名的California Dreamin'就是他们演唱的

之后那一段Cliff与李小龙颇有争议的打斗闪回戏,从服装和道具上来看该片段的背景应该是基于在66-67年李小龙拍摄《青蜂侠》期间,那时候初来乍到的李小龙也刚刚开始在好莱坞一展拳脚,最终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动作巨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的细节那就是在之前Rick和制片人Marvin交谈时,Marvin提到过Rick曾参演过《蝙蝠侠》的电视剧,在1967年青蜂侠被砍之前,两部剧曾经有过联动剧集,也就是说,片中不光Cliff,就连Rick都可能已经与李小龙打过照面了,或许这场打戏背后暗藏的设定或许就是两部戏联动拍摄的期间!可以说这些种种细节实在太值得玩味了。

《青蜂侠》
青蜂侠和蝙蝠侠的联动剧集

当然,在这个片段里昆汀也玩起了自己以前电影中的梗,片段中出场的特技负责人Randy正是由库尔特·拉塞尔饰演的,这也和他之前在昆汀的另外一部2007年的电影《死亡证据》(Death Proof)中饰演的特技车手杀人狂麦克的职业不谋而合,而饰演他妻子的佐伊·贝尔(Zoe Bell),现实中不光自己就是个女特技演员,在《死亡证据》的结局中更是本色出演自己并最后杀死了麦克,昆汀的角色安排是相当有意思了。

库尔特·拉塞尔饰演的Randy
佐伊·贝尔饰演的Randy的妻子
《死亡证据》海报
库尔特片中饰演的特技车手杀人狂
片中饰演自己的佐伊贝尔
结局佐伊贝尔在车顶的戏

关于Cliff被怀疑杀妻的人物设定也是有现实原型的。1981年美国影星罗伯特·瓦格纳(Robert Wagner)曾被指控在游船上谋杀了自己的妻子娜塔莉伍德(Natalie Wood),但因为证据不足最后调查以意外溺水为结论草草收场。之所以认为昆汀是受该事件启发的主要原因是片中Cliff的老婆也叫娜塔莉,而且昆汀也亲口承认瓦格纳出演过的1969年的电影《两对鸳鸯一张床》(Bob & Carol & Ted & Alice)对他本人的摄影风格影响深远。此外,红泳衣加鱼叉的镜头也总让我想到1965年的《007之霹雳弹》(Thunderball),或许这也算是昆汀的小致敬吧。

瓦格纳和老婆娜塔莉
《两对鸳鸯一张床》海报
《霹雳弹》海报

Rick在片中接拍了另一部西部电视剧《Lancer》,这个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电视剧,于68-70年之间播出。Rick饰演的角色是根据原版电视剧中乔唐贝克(Joe Don Baker,这个老哥也是西部片的常客,曾出演1972年的《豪勇七蛟龙》,也在《007》系列中当过配角)饰演的反派 Day Pardee改编而来。

《Lancer》海报
乔唐贝克饰演的Day Pardee
片中Rick饰演的Caleb DeCoteau,和现实原版造型极其接近
乔唐贝克在《豪勇七蛟龙》的形象
乔唐贝克在《007黄金眼》中的形象

之后Cliff第三次撞见pussycat并被她带到曼森家族的据点-- Spahn 农场的这场戏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内容。首先片中关于这个农场曾经用于拍摄西部片的各种介绍都是真实的,49-56年红遍美国的西部英雄剧《独行侠》(Lone Ranger)就是在此取景。农场的主人George Spahn 1953年买下这个农场,但是随着自己失明丧失了活动能力,为了能继续打理农场,Spahn允许曼森家族入住农场,以劳动和提供性服务作为免除租金的条件。而电影中描述的骑马游业务也是现实中农场的主要经济来源。

《独行侠》剧照,此剧还有一版德普主演的电影版,极其垃圾
现实中农场的照片
曼森家族进入农场后的照片
农场主George Spahn

在这段戏中可能会有人奇怪达科塔范宁怎么是一个没几场戏的龙套,但她饰演的“Squeaky” 丽奈特·弗洛姆(Lynette Fromm)这个角色现实中则大有来头。现实中“Squeaky”作为女孩们的领头人一直是曼森家族的左膀右臂,曼森被逮捕后她因为没有直接参与对泰特一家的谋杀案因此躲过一劫,但还是在70年代因为试图谋杀美国总统福特被捕入狱(失败的原因是忘记上弹了,笑死),直到2009年才刑满出狱。至于她的外号是农场主Spahn取的,因为在她和Spahn啪啪啪的时候腿间总会发出吱吱的声音。。。。。

年轻的时候还长得挺水灵的,经过岁月的摧残也是人老珠黄了

泰特逛街的剧情中,当她进入了一家图书店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1941年《马耳他之鹰》古董的复制品。

马耳他之鹰电影中的形象

她来到电影院(这家电影院貌似也很有历史,但我只在GTA5里驻足过,有详细的介绍以后补充)观看自己1968年出演的《风流特务勇破迷魂阵》(The Wrecking Crew)。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放映的《迷魂阵》原片片段里昆汀并没有使用特效将泰特的脸换为电影中饰演泰特的玛格特罗比的脸,所呈现的剧情便是如同梦幻一般奇妙:一位女演员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扮演着另外一位女演员,穿越回半个世纪前的好莱坞,在银幕前观看着自己出演的角色在现实的银幕中扮演的角色绽放光彩,可以说这是昆汀向电影业的老前辈致敬的最有意思的方式了。

游戏中电影院的形象

《迷魂阵》海报

原片中泰特的形象,昆汀并没有在电影中用数字手段替代她的脸

而一个隐藏更深的彩蛋则是电影里所放映的《迷魂阵》的那场打戏也是李小龙亲自指导的。这里的一个闪回片段也展现了李小龙作为武指与泰特互动的桥段。现实中泰特和她的前男友杰伊都是好朋友,正是杰伊在1964年的空手道锦标赛上与李小龙相见以后才将李小龙引荐给好莱坞,并在他的帮助下完成了《青蜂侠》的拍摄,让李小龙的事业在好莱坞开始腾飞。虽然一开始昆汀对于李小龙的塑造有些过火,但这些小细节还是能体现出昆汀作为李小龙骨灰粉过硬的知识储备。

Rick和Cliff回到家中看电视,Rick客串的剧集《The FBI》现实中也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一部在65-74年间播出的犯罪剧,Rick出演的剧集"All The Streets Are Silent"也是真实存在的,甚至情节,拍摄角度,一切都完美还原了原版内容。Rick在剧中客串的角色Murtaugh现实中由伯特·雷诺兹(Burt Reynolds,曾经出演过成龙1981年的电影《炮弹飞车》)扮演。

《The FBI》海报
伯特·雷诺兹在真实剧集中的形象
Rick在昆汀宇宙中的形象
伯特·雷诺兹
《炮弹飞车》海报

之后Rick来到意大利的剧情,便是一波对意粉西部片和意大利山寨谍战片的致敬和戏谑了。Rick参演的第一部虚构的意粉西部片《Nebraska Jim》名字应该是致敬史蒂夫麦奎因1966年的西部片《万里歼仇》(Nevada Smith),海报的设计也很明显参考了意粉西部片元老赛尔乔·莱翁内那经典的镜头运用(从背后拍摄腰间枪袋)。

《万里歼仇》海报
意粉西部片决斗时的经典镜头角度

而且这部虚构的电影制作人是另外一位传奇意粉西部片导演塞尔吉.奥科布奇(Sergio Corbucci),他曾在1966年制作了《奇侠荡寇志》(Navajo Joe,这部电影的主演也是上面提到的伯特·雷诺兹,可以说昆汀换着花样在致敬他所喜爱的演员们)被誉为当时最血腥的西部片,在西方影坛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印第安人在部落被匪帮屠杀后复仇的故事。“Nebraska”则来源于1966年的另一部意粉片《Ringo del Nebraska》。

塞尔吉奥科布奇,意粉西部片的万年老二,著名的西部片《姜戈》(Django)也是他拍的
《姜戈》海报,昆汀的《解放的姜戈》也是深受此片启发
伯特·雷诺兹片中的印第安人形象
《Ringo del Nebraska》海报

Rick也出演了同样由柯布奇指导的意大利山寨谍战片《Operazione Dyn-o-Mite!》。这部虚构电影很显然是受同样由塞尔吉现实中拍摄于1967年的《Death on the Run》启发,这部片子也算那个时代意大利电影业借着007掀起的谍战风潮出品的山寨电影的典型代表。海报中Rick的穿着和现实中电影主角Jason的穿着一模一样(亮色鸭舌帽+黑色夹克)。甚至连那场追车戏都是昆汀直接从电影中搬出来,只不过用数字技术将主演的脸换成了小李子。该片的意大利名字灵感有可能来源自1966年同样是意大利拍摄的恶搞谍战片《Kiss the Girls and Make Them Die》,这部电影拍摄期间的代号是“Operazione Paradiso”。

《Death on the Run》海报
片中主角形象,同样的鸭舌帽,黑色夹克
片中驾驶汽车飞过桥的片段,昆汀原封不动把这段追车戏摘了出来二次创作

《Kiss the Girls and Make Them Die》海报

片中Rick的第二部意粉西部片《Uccidimi Subito Ringo, Disse il Gringo》(英文Kill Me Now Ringo, Said the Gringo)灵感来源自另外一个意粉西部片系列:1965年的《瑞格之枪》(A Pistol for Ringo)和《金枪客再闯鬼门关》(The Return of Ringo)。而Rick最后一部《Red Blood, Red Skin》屠杀印第安人的内容则是受到于1970年拍摄的《Land Raiders》剧情的启发。

《瑞格之枪》海报

《金枪客再闯鬼门关》海报

《Land Raiders》海报,这是一部极其受争议的电影,片中印第安人以反派的形象示人,美国社会对原住民根深蒂固的歧视在这一期间依然明显。至于昆汀的虚构电影《Red Blood, Red Skin》的海报因为涉及种族要素目前在网上找不到

 3 ) 对电影爱的越深,你会哭的越痛

在看完电影的24小时内,我一直在反复思考,我为什么被感动。

首先要声明,我并不是觉得这部电影让我哭了,从而觉得是部好电影 (你肯定听出我的讽刺了),而是真的觉得这部电影太好了,所以真的感动了。引用桃桃的话说,是给影迷的礼物!而且是一想起来,就很感动,就想哭的那种……

让我冷静一下,说说为什么,跟大家一起找找共情

(不含最后30分钟的剧透,个人也不觉得这部电影只有最后30分钟精彩)

这部《好莱坞往事》,在真实事件时隔50年后,作为昆汀的第九部,也是他最半自传性质的作品。就像是他对于好莱坞那些过往的惊鸿一瞥,也是他最谦逊,最温柔的一部作品。

作为建立了独特风格的电影大师,也作为有着全球影迷基础的导演。昆汀不需要用力过猛,也不需要讨好观众,他只需要把自己想说的,放在一个人温柔的故事里,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那个曾经的功夫小子,早已成为了一代宗师。在好莱坞电影这个行当里,弹指一挥间,昆汀用三分力到,就可以带着观众,穿梭在好莱坞风情,经典类型片,时代画卷,欲望与金钱里,深陷不能自拔。一切都那么的熟悉,一切又充满了自嘲,一切又那么悲伤。

1969年的好莱坞山,全世界的名人,有钱人,艺术家都来到这里淘(定)金(居),注意一定要是定居!莱昂纳多饰演的 Rick 在影片的一开头,就指出了租Condo和买房子的区别。也就是房子买在好莱坞山,才算“好莱坞人”!

之后就可以像做梦一样,跟波兰斯基做邻居了!这场来自昆汀的电影梦,正因为其不可改写的过去,而更加令人悲痛。这片子最昆汀的地方,也是故事的内核,他创作出了一个在好莱坞奋斗的代表人物,让他代替自己,也代替所有影迷,在电影里拯救了心中最仰慕的大英雄!也许是波兰斯基,也是更多不应该受到伤害的艺术家。

电影的时间跨度不到一年,将所有的符号元素都混杂在一起:电影,电视,明星,派对,大佬,嬉皮士……甚至在影片结尾彩蛋,还恶搞了一把广告!当电视剧统治了大众,电视广告的时代就不远了!

戏里戏外的拆解,镜头背后你的发现了吗?

前一小时里的,如果你觉得冗长想睡,大段台词不知道该看什么。那你可以关注下电影的镜头设置。除了日常的好莱坞山,驶进驶出,上山下山。那些镜头的小设计,跟随演员在车上第一人称视角,感受着好莱坞山的微风徐来。或者在片场,跟随电视剧拍摄的轨道,用特写的视角,观看李奥纳多饰演的Rick和老友的对手戏。

导演怕大家太投入,他还特意让Rick忘记台词,把观众的观看意识拉回拍摄现场,之后再跟随镜头,重来一次。不断的重复戏里戏外的人物状态,不断的把观众带入戏中戏,再让观众清醒过来,去体会那种好莱坞的造梦瞬间,给你展示电影这个魔术的秘密和魅力。

影片中,只占一小部分戏份的“小丑女”饰演的波兰斯基的太太Sharon。她的主要剧情,也是跟观众一起观影的同时,昆汀故意告诉你,一个演员看代电影的方式是怎样的,当时她是怎么练习拳脚的。总之昆汀这次就是要给观众们展示,好莱坞的电影人,是如何为观众们炮制大餐的!

李奥纳多的角色设置和人物光环

影片中还有大量的戏中戏的剧情,借助着一个接一个西部片、战争片的经典高潮剧情大串烧,在小李饰演的Rick一个接一个直男输出,观众拍手叫好之外,反衬的是 Rick 在现实中的焦虑。

昆汀将现实中的Rick,一早就放在观众眼前,他苦于身陷西部片的衰落,以及小荧幕的局限,非常想尝试大银幕的电影作品,但是大银幕是意大利人的天下,他只能去约意大利佬喝咖啡。

影片一上来的那场对话戏,那种沟通的失效,以及小李出来的暴怒。只要经历过那种对话的人,都可以理解,我跟你谈艺术和做事情,你跟我谈赚钱和利益,那种没由来的错位,真的是能把人给气疯!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都想踹车踢墙!

每个人物都在致敬和慰问好莱坞前辈!

奥纳多饰演的Rick,让这个电影充满了情感的复杂性。观众前一秒还在享受他的火焰喷射器输出,后一秒就要跳戏他的幕后滑稽桥段。而且剧情的走向,随着Rick的演艺生涯瓶颈期到来,也越来越走向低谷。

一个电视剧演员的电影梦,最终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电影。这可能即代表,又解构了昆汀想表达的一种好莱坞人生。

Rick的口吃,让电影的基调一下子就谦卑了。在被小姑娘戏谑之后,Rick与小女孩合作的最佳表演,让观众彻底与Rick共情。

你可以深深的感受到,那一滴泪水的重量和Rick被夸奖后心中的窃喜。那种悲喜交加,痛苦与荣耀并存,那是一个人在欲望和自我实现的挣扎中,流下的血和汗。谁说西部片类型片不需要演技?!

Rick说话的障碍和银幕形象的建立,突出的也是好莱坞人最擅长的,就是利用镜头取(欺)悦(骗)观众!镜头背后的状态是什么,你永远都不知道,那些真正拍电影的人才知道。

非常喜欢影片这场戏拍摄后,众人下班的桥段,那么秩序,那么普通的收工和上车回家。仿佛刚才被摄影机拍下的精彩一幕,从未真实发生过,这些如常下班的人,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创造了什么样的影史奇迹!

故事里为了实现拍电影梦,Rick联姻意大利电影人,甚至是将自己“嫁”给了意大利人。Rick 拍了四部电影,娶了意大利老婆,未来就掌握在他手里吗?

那种无处不在的焦虑和前途未卜,Rick夫妇下飞机后在走廊里的慢镜头,同样的视角和画面剪辑,唤起观众对重复影像的记忆。你怎么知道当波兰斯基夫妇在电影一开始,来到美国走进机场的时候,心理正在想什么?他们对好莱坞的期待又是什么?

又有多少人,来到好莱坞人,不管怀揣着怎么样的心情,都曾这样走在这条通向好莱坞的路上。

两个角色,扮演身体和灵魂

再来说说布拉德·皮特饰演的Cliff,昆汀用这两角色,简直是脱化了好莱坞人的肉体和灵魂。一个是身在行业中的自己,那种痛苦与努力,那种遇强则强的意志,与小女孩对手戏,其实也反衬了Rick的厉害之处。

而他的替身演员,Cliff就像是一个昆汀脑子里的精神游侠。

他是Rick的朋友,司机兼保镖。是开着凯迪拉克的现代牛仔,是1969年的好莱坞独行侠。背着杀妻的传奇过往,他喜欢养狗,喜欢姑娘,但是不喜欢自己的朋友被人欺负,更不喜欢听人吹牛逼。(下图为布拉德·皮特和他的替身演员)

他总是要 make sure everything is ok。慰问根本不记得自己的好莱坞退休人员,那种关怀和温情,透过导演的镜头,直抵观众的心理,Cliff 就连和搭车少女“交易”也要询问对方年龄,真的是人品好到爆炸!

Cliff 作为好莱坞外围,又与好莱坞有着密切关系的人,他的日常围绕着好莱坞山,但又是山外的人。他的自由和狭义让他充满了魅力,如果Rick是电影里的英雄,那Cliff就是现实中的英雄。

所以在最后的高潮中,重头戏还是Cliff的,而Rick最后也是解决了半个坏蛋(已被Cliff重伤)的方式,还是用电影里的道具,用电影里的方式!完美的编排!昆汀真的很牛逼!

时隔50年来自好莱坞人的社会反思

回到主线剧情中,关于嬉皮士的呈现,必然也带着昆汀的个人色彩,也就是个人喜恶吧。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改编的剧情中,提到他们计划去把电影里教他们做坏事的角色都杀掉。

这是美国社会舆论也一直存在和讨论的问题,昆汀把这个叩问,不失戏剧性又合理的人替换在这里。网上是可以看到波兰斯基一家人被杀的三个推测原因的。而昆汀选择了这样的改编,通过电影,也对当下和过往的好莱坞人提出了这个问题:一些追求血腥和R级暴力的电影,是不是也有负面的影响?

而更多的潜台词,仿佛是美国人应该自己去处理好自己的文化问题,无论是反战情绪,嬉皮士群体,还是暴力影视剧对一代人的影响。

而美国的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昆汀的改编也似乎给出了答案,需要好莱坞内外的人一起解决!因为从来电影人和观众都是最好的朋友,相互依赖,相互扶持。

电影产业才能一直向前进。也就是Rick和Cliff,其实也是电影人和观众的关系,他们在面临意外之前,两人在家中看FBI系列剧,正是由Rick出演,Cliff也是他的剧迷。

昆汀的迷影梦,也是他脑海中最美好的好莱坞童话

昆汀一直在电影里表达的,就是他的个人喜好,讨厌什么样的人,他就会在电影里,把他们杀一百遍。还会让白人“服务”黑人,要说黑人超英电影,那起源应该是昆汀的电影吧!

这部新片也是昆汀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仿佛一个影迷,自己做梦,有一天我成为了拯救我最仰慕的电影偶像的人。这个梦你是不是也做过,昆汀就把这个梦拍出来了,这个梦就像一个童话,名叫《好莱坞往事》。

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有着焦虑,自谦,可爱又不失努力的电影工作者们,还有着一直陪伴在电影人身边,不离不弃的观众和影迷。

昆汀花了一整个小时的时间,讲述这个两个人的虚构故事,就是为了最后让你相信,这一切也可能是真实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好莱坞,如果更多这样的人,那该多好。

而过去的悲哀就是历史没有假设。假如那天晚上故事是英雄救美,如果那天晚上没有意外……

当那句 Is everybody ok?Are you ok? 轻柔地从真实的受害者口中问出时,多少嘘唏和惋惜……电影在那一刻开始抽离……像是穿越时空,跨越现实与梦境的对话。

非常喜欢李奥纳多的那几次靠近对讲机的表演处理,那种小心翼翼和羞涩与礼貌的靠近。

这是一场从美国到好莱坞人自我的审视,迟来的安慰和道歉。当一曲挽歌在一个并不存在夜晚想起,在波兰斯基家大门打开的那一霎那,观众跟随Rick一起,走入了这场梦境。

进入波兰斯基家,镜头也转为了上帝的视角,在那个假设的温柔的良夜,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借着娄烨的那句:“是否认清历史不会影响过去,只会影响未来。”,这一段好莱坞往事,是给到一代好莱坞电影人的祭奠,也是无限美好的遐想,也是最无奈的悲歌。

电影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如果好莱坞人当年有“好好地“招待来自世界的电影人们,如果美国人处理好自己的社会问题,而不是让来客遭到劫难……如果每个为电影付出的艺术家,都有机会成为朋友……这个世界该多美好…… 昆汀的这部电影,就像是给到影迷们的一个大大的拥抱!你感受到了么?

2019年,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

《沙丘》严肃影评:剧情、人物关系和未来十年的沙丘宇宙

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

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

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4 ) 影片结尾不是惨案的结束,而是惨案的开始

原本定于10月25日登陆中国市场的《好莱坞往事》于10月18日宣布撤档。

一个月过后,归期未定。

近日,网路有资源流出,也算解了一众昆汀影迷的馋。

影片讲述了一个过气的电视演员和他的替身的一段经历,由此带出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个浮夸又动荡的好莱坞。

在片中扮演替身的皮特与自己在拍摄中的替身

在《好莱坞往事》中,昆汀继《无耻混蛋》火烧纳粹之后,又玩了一把火烧嬉皮。

再坚持几年,昆汀没准也能打造一套自己的“火烧”系列了。(玩笑)

《好莱坞往事》IMDB评分8.0,豆瓣评分7.4,与之前作品相较落差不小。

有影迷表示失望,认为没有了非线性叙事还叫昆汀吗?

小官觉得吧,这部影片还是有着很强的昆汀色彩的。

首先就是女人的脚。

片中,玛格特·罗比自从进了影院脱了靴子之后,就几乎没再穿过鞋。

这可是长筒靴,注定一部有味道的电影。

另外,昆汀照样在作品中卖弄着电影史的知识储备,比如意大利西部片,比如TV Guide,比如旧时好莱坞的风土人情,昆汀甚至给一个嬉皮女孩起了一个“日舞”的名字。

还有人认为影片映前打着“曼森杀人案”的幌子是挂羊头卖狗肉。

小官也不认可这种观点:

首先,毕竟是一桩悲痛的人间惨案,如实表现未免太残忍了;

其次,当事人还在世,出于对人道主义的尊重也不能拍,何况两位导演还是朋友;

再次,本片名为“好莱坞往事”,香港译名“从前,有个荷里活”。很明显,导演讲的就是好莱坞的故事。

至于那桩案子,不过是个引子罢了。

小官看过片子后,有一个猜测。

影片不完全是对历史的戏说,讲的仍是那段惨痛的灭门惨案。

只不过在进入惨案之前,影片就结束了。

影片的结尾不是杀人案的结束,而恰恰是杀人案的开始。

至于原因,卖个关子,放在文末再说。

先说一下与这部影片相关的背景,以及它之前之后的那些事,和那些电影。

-01-

1969年8月9日,好莱坞发生了一桩震惊世界的惨案。

案子发生在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家中。

在现场,警方发现了5名死状恐怖的死者,死者生前都遭受过非人的折磨和凌辱。

其中,波兰斯基的妻子——好莱坞女星莎朗·塔特身中18刀。

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已怀孕八个半月的莎朗·塔特被开膛破肚,腹中胎儿被掏出。

波兰斯基,因为在外地拍片的缘故,从而逃过一劫。

凶手还挑衅般的留下了杀人信息,卧室门上被写上“PIG”等字样,经检验是用莎朗·塔特的血写成的。

案子第二天,同样在比弗利山庄,一对富商夫妇也在家中被杀害。现场同样惊悚,也留下了“PIG”等血字。

这两起血腥的连环杀人案,在当时被称为“好莱坞凶杀案”。

警方排除了财物、仇杀、情杀等动机,除了现场留下的痕迹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关联之处。

这场案件,引发了全美上下的一致恐慌,尤其是名人富豪们。

经过两个月的调查,警方仍旧毫无收获。

然而就在案情陷入僵局时,意外的转机出现了。

警方收到了来自监狱举报,来自一名被捕的妓女,她说自己的狱友是“好莱坞凶杀案”的凶手。

这个狱友叫苏珊·阿金森,在押期间精神异常,还口无遮拦的跟狱友分享自己的杀人经历,其中就包括了轰动一时的“好莱坞凶杀案”。

由此,牵出了背后的曼森及曼森家族。

连环杀人案告破,“好莱坞凶杀案”从此也被称作“曼森杀人案”。

-02-

要理解这桩杀人案的深层原因,还是要回到那个年代的美国社会。

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充斥着动荡和不安。

关键词:冷战、越战、古巴导弹危机、核威胁、政治暗杀、民权运动。

在如此颓废且混乱的环境下,性解放、毒品、流浪等社会现象席卷美国(《阿甘正传》有呈现)。

出现了一批名为“垮掉的一代”的中产阶级青年群体,形成一股嬉皮文化。

嬉皮文化,在当前被包装成一种年轻人的心灵鸡汤,比如“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心灵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小说《在路上》、电影《逍遥骑士》也被奉为圣经。

但在当时,构成这一群体的就是一众信仰崩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青年。

1934年出生的曼森有一位“太妹”妈妈。

曼森的妈妈在16岁时就生下了他,之后接连进出监狱。

耳濡目染的曼森也成为一个问题少年,成了监狱的常客。

到1966年出狱时,32岁的曼森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

曼森出狱时,正是嬉皮文化风起雨涌之时。

面对这些有钱又有闲的青年,狡黠的曼森感觉自己的时代来了。

利用自己出众的演说天赋,再加上多年的社会洗礼和监狱经验,曼森很快有了一批忠实的信众,称为“曼森家族”。

起初,“曼森家族”只有曼森一个男性,其成员大多是曼森的嫔妃。

曼森自称耶稣转世,将带领信众度过大劫难,用各种方法给信众洗脑。

他们以一个废弃的电影片场施潘片场(Spahn Ranch)为大本营,让一个女性成员用性控制了失明的片场主,进行着各种犯罪活动。

这在《好莱坞往事》中也有描写。

1970年6月15日,“曼森案”正式开庭。

1971年1月24日,陪审团终于给出了一致意见:认定四名被告人谋杀罪、阴谋策划谋杀罪成立。

1971年3月29日,陪审团宣布了对曼森等四名罪犯的刑罚判决:电椅死刑。

但此时发生了一件戏剧性的事情。

1972年因加州废除死刑,曼森的死刑没有被执行,只能自动转为无期徒刑。

服刑期间,曼森曾12次申请假释,但都遭到了拒绝。

在狱中,曼森仍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平均一天能收到4封信众的来信。

2013年底,他甚至与一名26岁的追随者在狱中结了婚。

2017年11月20日,83岁的曼森死在了狱中,但他留下的罪行和痛苦却永远留了下来。

-03-

“曼森案”发生后,成为了多部电影作品的灵感来源。

其中,既有追索真相的纪录片,也有借题发挥的商业片。

美国著名的重金属乐队“玛莉莲·曼森乐队”,主唱玛莉莲·曼森的名字,来源于玛丽莲·梦露与查尔斯·曼森的结合。

该乐队其他成员的名字也是一位美女和一个杀人狂的结合,标明一种“非常罪非常美”的审美态度,而非曼森的追随者。

好莱坞著名恐怖片《鬼娃回魂》中,附身鬼娃的变态杀手叫做查尔斯·李·雷。

查尔斯就是曼森的名字,另外两人也是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杀手:刺杀肯尼迪的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和刺杀马丁·路德·金的詹姆斯·雷。

-04-

关于“曼森案”的作案动机,有两种解读。

其一,就是《好莱坞往事》中演的,纯粹是杀错了人。

片中曼森到波兰斯基家踩点

案件数十年后,曾参与连环杀人案的曼森家族核心成员回忆道,这场凶案只是单纯的杀错了人而已。

波兰斯基的豪宅原本属于一个知名音乐制作人特里·梅尔切。

曼森一心想出名,特里曾答应给他出唱片。

曼森曾经有一个音乐梦

但曼森的音乐天赋实在有限,特里遂放了他鸽子。

对此,曼森怀恨在心,对信众下了“以最残忍的方式处决里面住着的人,并且不能留下活口”的命令。

万万没想到,豪宅换了主人,无辜的六个人(包括一个未出生的婴儿)为此失去了生命。

其二,就要说到一部著名的影片——《魔法圣婴》。

1968年,波兰斯基导演了《魔法圣婴》一片。

这部电影中有一群信奉撒旦转世的人,电影中象征魔鬼降生的婴儿,以及隐喻天主的轻薄虚假等元素,让这部反基督的恐怖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之前提到,曼森自诩为耶稣转世,波兰斯基的这部电影惹怒了他,遂下令灭门。

-05-

波兰斯基大名在外,不再多说。

接下来小官说说惨案的女受害人莎朗·塔特,以及和两人相关的几部电影。

塔特从年少就容貌惊人。

15岁时曾获得过美国华盛顿小姐头衔。

她凭借几支广告走红,而后进入影视圈,随即参演了一些电视剧被大众所熟知。

塔特是个非常有思想、有个性的女孩。

在六十年代,她是美国第一批穿超短裤上街的女孩之一。

这种特立独行的着装风格曾饱受指责,然而莎朗并不在意这些非议,甚至在和波兰斯基的婚礼上,已经怀孕的她身着超短白色连衣裙与波兰斯基完婚,以此作为对她批评的回击。

塔特原本与自己的发型师杰伊相恋,遇到波兰斯基后两人分手。

但三人维持着一种颇为奇妙的友情。

在惨案发生时,杰伊就在塔特的家中,也是受害人之一。

1965年,波兰斯基与塔特合作拍摄《天师捉妖》的波兰斯基为数不多的喜剧片。

两人因戏生情,走到一起。

惨案发生后,波兰斯基陷入极度痛苦中,电影风格变得更加阴郁。

之后的《麦克白》、《唐人街》、《怪房客》等影片都可以感受到令人窒息的阴郁感。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波兰斯基也不失为一个好男人。

1977年,波兰斯基人生再次转折,他在拍片时性侵一位未成年少女,这在美国属于重罪。

为逃避审判,波兰斯基在候审期间逃往巴黎,三十年没敢再回美国(2010年,在女方谅解下,美国取消了指控)。

1979年,波兰斯基拍摄了改编自哈代作品的《苔丝》。

之所以拍摄这部电影是因为这本小说是塔特生前正在读的一本小说。

塔特曾推荐波兰斯基将其改编为电影,但波兰斯基认为剧情老套,拒绝了。

塔特去世10年后,波兰斯基拍摄了《苔丝》,以纪念亡妻。

最后,来解答一下开头时的那个问题。

前文中提到,“曼森案”共有5位受害者,3男2女。

而在《好莱坞往事》中,留在塔特家中过夜的是4个人,2男2女。

在片中,昆汀又玩了一把“戏中戏”。

其中,一部电影的海报中,小李子扮演的里克·道尔顿的名字是加了黑框的,这也预示了里克会死去。

影片结尾,里克接受了塔特的邀请,去家里喝一杯。

这时,塔特家中凑够了3男2女。

或许,在里克走进塔特的家门后,才是惨案的开始。

欢迎关注公众号【光影阐史官】,讲一段故事,与电影同行

 5 ) 体现了昆汀什么风格?我们先从几张“假海报”说起

说下这部电影,《好莱坞往事》。。。的海报。。。

关于电影的背景普及,完全起底曼森杀人案和电影相关背景细节的文章,请参考:

行走人间的恶魔,83岁寿终正寝,揭露真实的“好莱坞往事”

在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上,我最期待的《好莱坞往事》并没有获奖。可以理解,毕竟电影描述的是“好莱坞往事”,而不是“戛纳往事”,美国电影人这一套,还是等到奥斯卡时节再说吧。

PS,谁说没得奖,《好莱坞往事》中一条名叫Brandy的斗牛犬,就荣获了今年的“狗狗金棕榈奖”,它在片中是皮特饰演的Cliff Booth的爱犬。该奖项创立于2001年,为了表彰优秀动物演员

但利好消息是,《好莱坞往事》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口碑也是爆棚,电影场刊评分3.0,位列《寄生虫》(3.5,金棕榈)、《痛苦与荣耀》《燃烧女子的肖像》(都是3.3)之后的第三位而且这个分数,也是近期昆汀在戛纳最高评分。

PS,前三次,拿下金棕榈的《低俗小说》未查到评分,2007年的《金刚不坏》场刊评分1.7分,2009年《无耻混蛋》2.4分。

国内媒体人有看片的,一水儿的好评,桃姐更是被“感动到哭泣”,有图有真相。国内影迷真是羡慕嫉妒恨,期待万分。

导演昆汀在电影首映之前,写一封公开信,恳求各位看片的观众说,不要剧透。果真,看完电影之后,没有任何人剧透,只是说结尾出乎意料,更加吊人胃口了。

小李子、布拉德皮特、小丑女、阿尔帕西诺等神仙阵容,以上世纪真实的曼森杀人案为背景,电影里有李小龙,拥有如此噱头的《好莱坞往事》,究竟讲了什么样的故事,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是懵的。

好莱坞往事 中国预告片1:全明星版 (中文字幕)

虽然电影出了预告片,但对于昆汀电影来说,预告片除了报告一下阵容,基本看不出什么特别的有料的,跟《复联4》预告差不多

电影故事究竟如何,还要等待电影公映之后,而今天要说的,是电影的四张“假”海报,而且,我们大致也能从这几张海报中,猜出电影的大致噱头。

昆汀·塔伦蒂诺,是有“造假”传统的。


戏中戏海报

导演本身就是一位超级影迷,喜欢在电影中加入各种各样的恶趣味,包括一些迷影梗、致敬小道具(比如每部电影都有的烟盒),甚至恋足癖噱头等等,其中有一条,就是在特定片种里“伪造电影物料”,其中包括“伪预告片”和“伪海报”。

比如2007在致敬磨坊电影的《刑房》中,昆汀和好朋友罗伯特·罗德里格兹、伊莱·罗斯等人就在电影中,植入了以《弯刀》为首的几个“伪预告片”

其实,这种“伪造电影物料”,是病毒营销的一种,而且只有对电影非常有爱的人才能玩的转,否则脑洞不够大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

铺垫了这么多,终于说回到我们的《好莱坞往事》,在这部电影里,昆汀搞出了四张电影海报,他们,都是假的。

正规一点,这四张海报叫做“戏中戏”海报,是《好莱坞往事》中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角色出演的电影的海报。

别晕,小李子在电影中,饰演一位叫做里克·道尔顿的过气明星,这四张海报是里克·道尔顿演得影视剧海报,所以才叫戏中戏。

四张海报的风格和路数,也决定了《好莱坞往事》,就是一部大型的致敬秀,电影虽然是曼森杀人案为背景,但本片并不是在描述事件,昆汀也不会去认认真真给你描述史实(请参考《无耻混蛋》),整体还是为了呈现上世纪60年代好莱坞纸醉金迷的生活以及那个时代的电影风情。

PS,故事背景
本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好莱坞,主演小李子饰演过气明星里克·道尔顿,布拉德·皮特饰演他的动作替身克里夫·布斯,这俩人是电影虚构角色。而玛格特·罗比饰演女星莎朗·塔特,这是真人,就是被曼森家族杀害的女星,这是电影的整体故事背景。

从这几张海报中,我们能看出典型好莱坞60年代电影的风貌,极为传神。

因为海报的设计者,叫做雷纳托·卡萨罗,老爷子今年83岁,是专门为电影绘制海报的艺术大师,他从事电影海报工作40多年,曾经在60、70年代绘制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类型片海报,比如各种通心粉西部片海报、007电影海报、施瓦辛格的《野蛮人柯南》等都是老爷子的得意之作。如下为部分作品赏析。

这次昆汀专门请老爷出山,就像《被解救的姜戈》中请西部片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出山一样,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致敬。

《好莱坞往事》中,里克·道尔顿至少出演了四部电影,而且这四张海报,各自都能找到致敬的源头,而且有的还是专业影迷才能get到的彩蛋,所以这里大致列举一下,也可以根据此猜测一下电影内容。


★海报一

黄色鸭舌帽、敞篷老爷车、枪林弹雨的追车戏。

从海报中能窥见电影类型,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间谍片

因为当时007电影火遍全球,导致间谍、动作类电影大行其道,包括好莱坞也拍了不少间谍电影,比如约翰·弗兰克海默的《谍影迷魂》、理查德·伯顿的《柏林谍影》,还有《谍海飞龙》等等。

但007是英国片,到了好莱坞最起码不是绅士风格了,海报中里克·道尔顿鸭舌帽皮衣,是偏于美式的,有点类似《骗中骗》中的罗伯特·雷德福。

PS,《勇破迷魂阵》

说到间谍片,之前《好莱坞往事》的预告片里,还真有一部真实的间谍电影,就是《勇破迷魂阵》,主演就是已故女星莎朗·塔特,由片中由小丑女玛格特·罗比饰演,还有她与该片海报合影的镜头。

本片是《超级情报员麦汉》的第四部,主演迪恩·马丁,演员还有“无所不能”的查克·诺里斯和关南施,说白了就是好莱坞山寨007而炮制的电影。电影拍摄于1969年,还未成名的李小龙是电影的动作指导,预告片中也有小龙哥和莎朗·塔特对打的镜头。


★海报二

香烟、仔裤、牛仔帽、左轮手枪的扮相,还有海报上的意大利语,通心粉西部片实锤!

西部电影在60年代已经开始颓势了,而远在欧洲的意大利,却在塞尔乔·莱奥内等导演的带领下,拍摄了《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等风格与众不同的西部电影,这些电影主角都不算正义之士,格外强调渲染电影气氛和对人物心理的描述,反倒是大受欢迎,这让美国同行颜面无存,从而戏称这些西部片为“通心粉西部片”(1964-1975)

《好莱坞往事》中的过气明星里克·道尔顿,演了一部通心粉西部片,究竟是演完之后翻红,还是混不下去才跑到欧洲拍片,暂时未知。但我觉得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毕竟这是好莱坞的故事,可以效仿老牛仔伊斯特伍德的发迹史。

(老牛仔就是去欧洲演了“镖客三部曲”之后才在好莱坞闻名的,而且当时意大利西部片很喜欢用好莱坞明星,好莱坞本土影业下电视行业和欧洲的双重压力下,当时其实挺动荡。)

而且预告片中,阿尔·帕西诺也跟他说,这些片子跟你“在电视上演得那些不一样”,可能就是指的通心粉西部片。

PS,瑞格

海报中的意大利语翻译为:杀了我吧!外国佬!

海报中的“瑞格”(Ringo),是人名,跟拼写差不多的姜戈(Django)类似,是通心粉西部片里的角色名号。而且这张海报,大概也是致敬了西部片导演杜奇奥·泰萨利的“瑞格系列”,比如《瑞格之枪》和《金枪客再闯鬼门关》。


★海报三

看样子还是一部西部电影,但偏于美式,很简单,这是一幅英文海报。

当然也不一样,电影海报呈现的风格有点类似莱昂内的《西部往事》,这是一部好莱坞和意大利合拍的电影。海报里主角一脸苦大仇深的,也不是那种美式正义牛仔的形象,在《好莱坞往事》故事时间60年代末期,这类颠覆传统的西部片,曾是西部电影最后的余辉。比如山姆·派金帕的《日落黄沙》和《虎豹小霸王 》,主角就都不是正义之士。

这部电影叫做《塔纳》,注意海报上的字样,“,里克·道尔顿饰演塔纳”(Rick Dalton is joe tanner),看来里克还是个大牌,因为只有大明星才会用到“XXX是XXX”这种待遇。

此外,以角色命名的西部片不少,比如1966年的《姜戈》。


★海报四

还是西部片,但有点奇怪。

因为从海报中形象来看,里克·道尔顿的牛仔形象,非常美式,几乎就是约翰·韦恩时代的标准形象,那种正气凛然,还有决斗时刻。

但海报下面却是意大利语,“regia”就是导演的意思。

可见本片大致也是一部好莱坞与意大利合拍的西部电影,但问题出现了,意大利西部电影,尤其是60年代末期,几乎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美式英雄主角的。这就好比我们如今超级英雄电影里,几乎不会出现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英雄一样,必须是有点“缺陷”的英雄才符合时代审美。

说白了,这海报在当时的环境下,不接地气。里克·道尔顿究竟演了部怎样的电影,还要等到《好莱坞往事》里寻找答案。

当然这张海报也致敬了电影1956年的西部电影《绝世枪手保卫战》,这可是真正的美式西部片。


PS,铅黄电影

此外,还有三张意大利文的“伪海报”,是当年以凶杀、暴力为主的意大利铅黄电影海报风格,出处不明,大家看一下就好。

第一张海报就是预告片中里克·道尔顿杀纳粹的电影,海报slogan就是:“有人点了德式炸泡菜吗?”。这部戏中戏明显恶搞了昆汀自己的《无耻混蛋》。

第二张出处明显,是意大利恐怖大师卢西奥·弗尔兹(Lucio Fulci)的《纽约杀人狂》,最有意思的是,伪海报的导演,达里奥·弗尔兹,是两位恐怖大师达里奥·阿金图与卢西奥·弗尔兹的合体。

但三张海报的演员表,里克·道尔顿的名字被框起来了,联想起《好莱坞往事》中曼森杀人案的背景,难道小李子饰演的角色,最后死了吗???

不过既然是伪海报,或许有着混淆视听的结果。而且如上三张出处不明,跟之前四张不同不是官方发布,电影出来之前,一切都是猜测(我不相信昆汀让男主角死亡)。


昆汀的私人映像

几张“伪海报”,指向性非常明显,这是昆汀“写给上世纪60年代电影的情书”,整部《好莱坞往事》,是导演自己非常私人化的映像。所以别看以灭门凶手案为背景,但电影可想而知并不是凶杀片,也不是暴力片,可能带着点悬疑、带着点传记色彩,更多是一场“往事”,一场梦幻。

难怪该片在戛纳放映之后,会有人说这是昆汀“最接近《低俗小说》的电影”、“如果你也是个影迷,一定会喜欢”、“扣人心弦、令人眼花缭乱”。

没错。一个时代的往事,对过去的西部电影、对好莱坞浮华时代的致敬。而隐藏在浮华表面之下的危机(嬉皮士文化、曼森案件等),或许会为该片提供强大的戏剧张力。

如此私人化的作品,有着如此高的评价,这才是我期待《好莱坞往事》的原因。


彩蛋:伪预告片

2007年昆汀与罗伯特·罗德里格兹一起拍得电影《刑房》,两部电影的合集,昆汀拍得是《金刚不坏》,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拍得《恐怖星球》,这部电影是致敬70年代的磨坊电影,复古风格、二手胶片质感,以及满满的B级片恶趣味。

为了达到极致的致敬,把两部电影合体并另外拍了四部“伪预告片”,穿插在两部电影之间,并邀请四位牛逼哄哄的导演拍摄这些预告片。让该片整体看起来神似那种在小录像厅、露天汽车影院观赏的两片连看的磨坊电影。

这四部伪预告片分别是:

★罗伯特·罗德里格斯亲自执导的《弯刀》

★罗布·赞比(《千尸屋》)执导的《Werewolf Women of the SS)》,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大反派傅满洲。

★埃德加·赖特(《僵尸肖恩》)导演的《Don't》,里面有导演的好兄弟尼克·弗罗斯特。

★伊莱·罗斯(《人皮客栈》)导演的Thanksgiving》,导演自己出演。

这样的致敬的形式感,情怀满满。而且四支伪预告片中,《弯刀》更是被拓展成了电影长片,拍了两部。而且第二部《弯刀杀戮》结尾,又出现一支“第三部”的伪预告片,主演还是Lady Gaga,大反派是小李子(未露脸)。

而《好莱坞往事》中的四张“戏中戏海报”,能否会拓展成长片呢?最起码小李子那个二战cult电影,我十分好奇。


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微博:乌鸦·火堂

 6 ) 金羊观影团||从前那个好莱坞

Vol25,《好莱坞往事》,昆汀·塔伦提诺第九部电影长片作品

All the leaves are brown, 树叶转黄 And the sky is gray 天空灰蓝 I've been for a walk, 我散着步 On a winter's day 在一个冬日里 I'd be safe and warm, 我会安全又温暧 If I was in L.A. 如果这是在洛杉矶 California dreaming 加州梦 On such a winter's day 在这样的一个冬日

无节制的血浆,无限制的暴力,无下限的脏口,搭配以天马行空的视觉奇观,絮絮叨叨的叙事诡计,和极尽讲究的灵魂原声。这,大概就是绝大多数影迷对昆汀的第一印象。从《落水狗》开始算起,27年的导演生涯,九部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以及其所培养的无数狂热影迷。昆汀所代表的,是这个时代所无比珍贵的电影记忆。

但这部《好莱坞往事》,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没有工整的章回体,放弃在叙事结构上动手脚,甚至连“暴力”这一标志性的个人元素也被冲淡。这一次的昆汀,突然一反常态的温柔了起来。也许,通过《好莱坞往事》,我们才能得以认识那个真实的昆汀•塔伦蒂诺,一窥他童年时期那个真正的好莱坞。

本期金羊观影团共30位友邻参加,24则短评,均分7.7分

(没想到本期均分会这么高,差一点就能把阿莫多瓦拉下第一的宝座了)

poster by @德卡的羊


本期观影团主要文案构思来自于@ ,请各位多多关注他。

Chapter1:电影与现实

1969年的8月9日,因为丈夫远在欧洲拍片,已有8个月身孕的莎朗邀请4位朋友到自己比弗利山庄的豪宅度周末,这本该是个快乐的周末。结果,塔特怀孕8个月的胎儿随母亲被活生生地勒死;4位在她家度周末的朋友也难逃一劫。
这桩人间惨剧,便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曼森杀人案”。

@空白岸,9/10分

一部提醒我当初是怎么喜欢上电影的电影。 当克里夫·布斯唯有以粗暴无礼的闯入才能找到那个能够证明自己昔日荣光的见证者时,却发现那人已双目失明,长时间的沉睡是为了“看电视”。嫁接痕迹明显的文本由此发出对电影(好莱坞黄金时代)境遇的哀叹,而这声叹息竟是来自一个“替身演员”(克里夫,以及架空历史的影片本身也可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替身演员”)。昆汀已经不屑于去摆布琐碎的叙事和闪回了,他或许更在意这种散乱所协助完成的一种架空的“元”的落地(和一定程度的自反),银幕上的“李小龙”作为真实历史的“替身演员”与另一银幕上的“ ‘克里夫布斯’ ”作为架空历史的“替身演员”进行的“替身式”的格斗就是一处生动的注脚。对黄金时代的去神化,对架空的“替身”的理想化,也杂糅在细碎的文本中,共同编织出一个亦真亦幻的“往事”。被昆汀温柔以待的不是好莱坞,而是身为“替身演员”的电影本身。他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不管在银幕内外,好莱坞都是一具纠结的尸体,它不断地自我鞭尸以证明自己活着。

@德卡的羊,8/10分

有意的打破线性叙述,造就了这样极其琐碎的过程,昆汀这次似乎压根不曾想过让你进入情境去体验些什么,更像是在逛一座好莱坞黄金时代博物馆,各种闲笔都成为“展品”的漂亮注脚(就像逛展一样,很多人不会在乎它)但它存在于此本身又并非是好莱坞式的。策展人是他自己,相当多的个人趣味投射,并利用好莱坞的一切撰写出他自己的挽歌,无论我喜不喜欢这些趣味,但我总是欣赏这样私人的做法。在最后,暴力段落终于如约而至,但分明看不出往日的畅快与刺激,当最后一个镜头从莎朗·塔特的家门口升至天空最后定格在庭院之上时,我仿佛能看见监视器后面昆汀温柔的笑脸 :D

@妳的世界几点,8/10分

小迷影,小心思,小花样,小趣味,小把戏。最不昆汀的一次,他的痞子气通通收敛,用一种反类型的生活流来呈现好莱坞片场的故事。这是昆汀献给好莱坞的一大摞情书。对话张力多少弱了些,但有关戏中戏的细节仍值得不断玩味。前面两小时是属于电影史的,最后半小时是属于昆汀的。

@乍暖,5/10分

一部中年危机电影:我如同过去的好莱坞般辉煌过,现在只能干掉啰嗦的老婆,从女孩那得到肯定。从前,有个荷里活啊。最好奇的是波兰斯基的影评。喜欢最后一段,至少紧张感是有的。

@西卡里奥,7/10分

昆汀与传统情节的作别,每一次人车的运动都充分展示掠过的每处城市街景、单独拍摄大量的仿古影视片段、对于道具置景的精细特写都企图在物质层面全面地还原经典好莱坞的最后盛景,但也就仅是物质层面而已了。这种创作重心的转移对于昆汀当然是突破,但他本质上也还是传统的“美国电影导演”,做不出马特尔、侯孝贤那样的活,如此,这部电影终究也只是成了昆汀的个人私货喜好与其态度的展现罢了。

@奔兔吉尔,9/10分

昆汀终于名正言顺把「重庆森林」的点睛之笔「California Dreaming」用进了自己的电影!身陷好莱坞片场的超多迷影梗,无疑是对于观影数量不高的影迷们一次巨大挑战,边角料花边和传奇演员们的影像重现,更多的是昆汀本人自我满足的(恶)趣味。境遇糟糕到需要去意大利拍廉价通心粉西部片的过气男演员重回巅峰之路,期间夹杂与影子替身的互相支撑依靠,对美貌邻居的精神热爱,非常有年代味道的嬉皮文化、谋杀血案,昆汀果然又干了票改写历史的事。

@DoubleFeature ,9/10分

对昆汀最初的印象是黑色幽默与暴力美学,第二个印象则是非线性叙事与精彩绝伦的对白。我曾认为,昆汀的电影像“热刀切黄油”,不分正反黑白的人物,不顾复杂的历史与时代,性格与行动是一刀一刀地直接滑进观众心里,丝滑通透。从影30年,昆汀却在自己的第九部作品《好莱坞往事》中收起了这块黄油,递给我们蜡烛与洋葱——温柔地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去描写、去保护,直到最后,不了解那段恐怖凶杀历史的观众,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接触到了果实最苦涩的部分。 特吕弗在拍《祖与占》的时候说,为避免触及原作者的伤疤,特地把往事拍成翻相册的感觉。痛苦看似泛黄的回忆,好像就会自动过期失效。昆汀对莎朗遇害一事的处理则是直接给她找到替身,似乎有了替身就不会有伤害。“受伤的是我们的邻居”。于是,我们只记住莎朗在花花公子派对上纵情舞蹈,仿佛没人在看,记住她天真地掏出巨大的眼镜,陶醉地把脚高高翘在影院座椅上,满怀欣喜地等待自己演出片段快乐的样子。


Chapter2:不一样的昆汀

对于非线性叙事的玩弄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零碎的个人时代记忆;暴力依旧存在,只是没有往昔让人那般目瞪口呆;对历史的改写依旧大胆,但已不再是那种酣畅淋漓的反抗,取而代之的却是昆汀在摄影机背后那温柔的微笑。在昆汀的电影里,我想只有他对脚的视觉崇拜是亘古不变的。

@,9/10分

film of the year!昆汀不再沉迷章回体叙事,而是揭开历史的阴霾,与观众们共同游离那繁华似锦的1969,享受着加州的浮生一梦。rick,clive and sharon,跟随他们的视角畅游hollywood,以此构建起了那个完美而又迷人的电影黄金时代,充满着对电影的真诚与对电影人最诚恳的敬意。最后一个小时画风一转,旁白的出现开始重写历史。这一次,暴力变得毫无魅力,昆汀选择了温柔。他模糊了那些历史的伤痛,在梦幻般的影像中一醉方休。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实际上和它的前辈《西部往事》一样,讲述的是the end。 cowboy精神不再,当今的好莱坞就如hippies一般癫狂无趣,嘲讽的意义不明而喻。如此一部真诚又美好的回眸,怎能不爱?

@Orisonku,8/10分

通过对昔日图景的扭曲重现,昆汀以他少见的细腻温柔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落幕献礼。然而作品本身是反好莱坞的,它拒绝对资本的谄媚、对偶像的崇拜、对政治的正确。它甚至不迎合观众,以一系列铺陈与氛围营造构建出仿佛唯一明确的指向,却在最后破除这种既定模式的想象,仿佛当头一棒。(例如对废弃片场旧屋藏老的处理)但昆汀并未因此而生疏他酣畅淋漓的暴力戏码,只是此番血腥的指向不再只是荒诞,更是虚无。因此,预期在此片中获得血浆四溅之快感如我这个或许多少要失望了,因为它的背后恐怕更多是虚妄与感伤。

@老滚,8/10分

昆汀带着观众回到68.69年去黄金时期的好莱坞旅游,用琐碎的叙事尽情的展现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金曲,牛仔,跑车,影院,老电视,有时甚至感觉这是昆汀为自己打造的很私人的梦,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个以前喜欢玩弄血浆的铁血硬汉的柔情一面,不是悲剧的,也不是畅快的,而是很温柔的结束,像一个经历战争后的老者,也觉得这部作为他生涯的最后一部也蛮合适的。

@路有冻死宇,8/10分

作为写给黄金时代的情书只是走马观花地堆砌“无意义”的横移是不够的,但作为献给莎朗·塔特的挽歌已经相当动人。不讲道理的视点转换足以给非影迷造成不小的困难,这绝不是一部初识昆汀的选择,而是他向老朋友们伸出的橄榄枝,给研究者们铺的高速公路。大量半高的俯拍像盘旋在60年代末的幽灵,它以微乎其微的质量对现实进行了干预,一场接着一场戏揭示着幻梦背后的赤裸,而无数个小的失落则编织成一场盛大的意淫,最后一镜免不了直男落泪。

@香香菲舞 ,7/10分

这的确是昆汀最私人化的迷影作品。 我最喜欢的设计: 过气演员小李子在好莱坞片厂内,挺着沦为反派配角的屈辱,而用尽全力在镜头中演绎与新竞争者的决斗; 神秘身世的替身演员皮特,在废弃的西部片老片厂的现实世界中,面对不明身份的组织,上演着反诱惑的探索戏,尽管昆汀安排戏里的皮特并不知道那就是杀人不眨眼的“曼森家族”; 而结尾被昆汀安排了“假如世上存在如果”的反结局,对于一个好莱坞著名导演而言,昆汀私人的梦,令人又悲又喜。 互文用得很可爱:两对夫妇回国的机场待遇;两位睡觉都打鼾的夫人;甚至互为演员替身的双男主,戏里戏外的各自决斗;昆汀的恋足癖这回也算是过足了瘾。 请到两位演技派大男主出演也是送给影迷们的大礼了。感谢昆汀为我们展示他的内心世界。

@思路乐 ,8/10分

我觉得就本质来讲,这应该才是昆汀玩得最嗨的一次,也是他对电影最温柔的一次。或者不如这样说,昆汀在长达二十七年的电影生涯后,终于累积到了足够的资本去拍摄一部只属于自己的电影往事。在这部电影里,他是无视道德准则的(关于Bruce Lee人物的敏感设计和对曼森事件的大胆改写),他是抛去个人风格的(不再是大情节或是执着于叙事技巧的玩弄,而是零碎且几乎毫无交集的人物群像),他更是极度真诚的去对待那些“时代琐事”(意大利西部片、波兰斯基的盛名、极度成熟的童星,还有电影院/电视机外的喜怒哀乐)。昆汀终于实实在在的为自己和那个曾经的好莱坞拍了一部情书,在无数的得意与失意中,在戏谑的事实与意淫里,在一捆捆胶卷和无尽的暴力下,和那个时代,挥手告别。

@蝇王,7/10分

破碎的、片段化的散文式电影,脱去繁冗故事的俗气,也没有无故的诗化轻浮,在作品的创作和呈现过程中昆汀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这是昆汀又不是昆汀,观影感觉就像是带着心领神会的默契去体会前所未有的乐趣,在昆汀张弛有度的手法下我们一起进入了好莱坞的暮梦。这个香槟色的梦里满是舞动的肢干肉身,不断产生又破灭的酒水气泡,黄昏的街头和车水马龙,夜里闪烁的霓虹灯光,我们多少都会留恋于此良辰美景。电影里的角色及行为动机都很好解释,每个人都代表了某种特定时代背景和文化特色,不同的人物时间线交织也映证黄金时代末的变幻莫测。总的来说,对于昆汀这种鬼才性导演,很多桥段设计并不是刻意而为,而是脑中迸发的火花无理肆意又奇妙,为何李小龙如此浮夸傲慢、为何女性要扬起赤足,为何结尾突发嬉皮士大战,很多都只不过是导演的私人展览罢了,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观众和导演之间无法避免的心理隔阂。这是昆汀人生十部电影的第九部,是终曲绝唱前的悠扬平调,所谓牛仔下马引起喧嚣前的静寂。


Chapter3:无力的回忆

无论如何,历史无法更改,时光不可倒流。纵使电影内的那个好莱坞多么美丽,它也终究已经远去。在电影内外的过去与当下,角色和导演,以一种澎湃的时空联系,去优雅而感伤的向那个时代挥手告别。

@身不在场,8/10分

不仅仅是年度惊喜,更是昆汀在千禧年之后最大的惊喜。他终于放弃了在无限往复的因果循环链里不断构造戏剧张力的瞬间,转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捡拾那些熠熠生辉的碎片并将他们重现在银幕上。也只有这种散点透视和飘逸的视角才配得上“Once Upon A Time”的句式,更配得上“群星闪耀”这句宣传语。最后饱受大家赞誉的30分钟是败笔也是一记回马枪,是昆汀反折回自己老路子却依旧让电影造梦的终极武器,以哀愁的目光将那个曾经闪耀的好莱坞送入了他自己也曾踏入过的墓穴。

@意识流螺丝刀 ,7/10分

可能昆汀确实是老了吧,能感受到他对那个逝去的好莱坞的缅怀,但是总体的节奏把握却显得力不从心,多个不同人物散点式的叙述倒给人一种“形散神更散”的观感,未能铺陈起一幅足够完整的画卷,然而,当California Dreaming响起,飞机上旁白平静地念到“对两人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之时,那种冲击依然强烈,结尾又一次回归暴力美学,对于历史的新诠释与其说是恶趣味,不如说是某种幻想,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幻梦中的“我很好”与现实的残酷血腥对比,从侧面加深了对于那个时代戛然而止的哀伤与惋惜。

@果樹 ,6/10分

是写给一个时代的情书,通篇句式充满了“假如”、“要是”、“多好”。制作精良带来了片子在视觉上的成功,可以理解这样的高饱和度与片子主旨的契合——拼贴、重构、波普风。但片子看下来,即使我自认为对里边的梗了解得七七八八,仍不免觉得空洞与稍显无聊,仿佛全片只为成就几位演员过足戏瘾。直到结尾终于明白昆汀的用意,他其实做到了他的原本意图,他扔出来也没那么在意我们的评论了,我们就按着自己的主观喜好来观赏吧。

@大大大大大白猫,9/10分

整部电影非常地琐碎,但是昆汀正好利用了这种琐碎感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时代具体的样子,并且告诉观众这个时代正在远去()无论是小李子和皮特的两个角色的过气还是莎朗塔特这个角色的死去都在暗示属于好莱坞过去的时代已经在“死去”,无论是物质上(莎朗塔特之死的符号象征意义)还是精神上(西部片豪侠情结的远去与嬉皮士精神的兴起)都是如此。而最后结尾昆汀让两个角色用属于过去的方式试图阻止时代的终结非常浪漫主义,但是好莱坞的那个时代终究是回不去了。很多人说最后30分钟开始高能,其实剧情从90分钟到曼森家族的那个农场开始就已经开始变奏了:摄影机着重地曼森家族成员几个年轻人的阴郁表情,室外阳光明媚与室内阴森灰暗(还有诡异而吓人的台词,皮特进入房子后所有人脸色阴森地围上来)形成了奇异对比并通过这个来营造邪教家族的恐怖感。

@和光同尘,8/10分

时代的情绪被昆汀拿捏的如此到位,同时也不免唏嘘那种伤感。不管是对制片厂和曼森家族的嗤之以鼻,还是属于他自己意淫,都夹杂了太多复杂情绪。反类型以及碎片化叙事可以看得出昆汀想要跳脱,可惜在最后暴力地编织下,回到了温柔,也回到了原点。

@孤独的自由 ,8/10分

确实很好看,和前作《无耻混蛋》一个路子。不过整体来说前两小时和最后半小时节奏相差大,前者缓慢慵懒,结合起西部、公路元素,可能这才是那种最迷人的美国独立电影桥段,后者才回到了经典昆汀,干脆利落。看到片尾从前有个好莱坞的字幕,不免唏嘘纸醉金迷的娱乐圈。

@法式曌影 ,9/10分

是昆汀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他完全抛弃了自己曾经的套路:用话唠/暴力/血浆去包装一个简单的章回体故事;取而代之的是,他这次根本摒弃了故事和元素本身,而转而用自己的妙想、离散的散文式去还原了一个时代,一种气氛。这个时代是世界的宝藏,对于影迷来说更应该是惊喜的:因为昆汀成功做到了,他手下的黄金好莱坞是迷人、感人、动人的。这还不够,昆汀又在后段再次打破他在这部中的柔情短暂回归暴力本身,而结局一切落下帷幕后又是更大的温柔。构建、破坏、再重构,表里却始终是一腔热爱:这分明是昆汀最好的作品之一啊!之所以两极,更多是因为昆汀这次探索了自我,而观众还在原地踏步吧。

ps:李小龙的形象确实非常令人不适,但这样也只是为了剧情服务,对波兰斯基也有同样处理。对于影像中的人物只是一种合理的塑造手段,无可厚非。

@伏眠 ,7/10分

暗金色西部色彩,影像质感构建成熟流畅。影片塑造着鲜活的人像、情绪的跳跃与淋漓强势有爆发力的片段,虚实交映下弥漫着浓郁的迷影氛围。绚丽的好莱坞星光在时间的推移后黯淡,留下影迷的感慨和一声叹息。

遗憾的是,影片散乱的非线性模式,前期很难从冗杂散乱的拼贴里获得沉浸感。分散的节奏与集中的气氛形成一组最终未能消解的矛盾。及至结尾,昆汀喜欢的暴力和血浆再度回归,向来在审美上抗拒暴力美学的我也随着影片的结束一起黯然退场吧。

@铎mao猫,8/10分

一部由昆汀重写的“童话”,历史被逆转、被修改,也是迄今最温柔的昆汀,看到最后的暴力场面我都要哭了。。然而50年前的1969年,那个如梦的好莱坞60年代,就在那个夏夜,轰轰烈烈滚动着的时代之轮戛然而止,60年代结束了,所有的热忱,所有的梦,所有的海市蜃楼,都结束了。

@卡佛啪啪卡夫卡,8/10分

彻底的失落夹杂在泛着金光的怀旧情绪表面,痛苦是真,荣耀也是真。正如影片开头掠过的Rick参演的片段里,枪声响起观众才发现倒下的影子并不是开枪者——常见的悬念设置,昆汀熟练地摆弄和拆解各种类型语汇,他狡黠地让观众的期待不断落空,却拼贴出别样的好莱坞时代的遗像(尤其是Cliff重访斯潘片场的那段),正如Rick家车道尽头贴的海报,扭曲而阴郁,却映照在落幕的红光里。在最后三十分钟,所有人物互相碰撞并死在各自的过去里(嬉皮士们想起了电视,Cliff放起了摇摆乐,Rick拿起了火焰枪),而昆汀也重新审视了自己惯用的暴力,Rick是最后的幽魂,他问候了本该死去的莎朗·塔特:我很好,谢谢你的关心。


仅打分:

@红与橙;@亦可寻陳;@红与橙;@在流放地:8/10分

@卡列宁;@不死者:6/10分


历期评分TOP5:

1. 《痛苦与荣耀》8.0;

2.《同义词》《好莱坞往事》 7.7;

3.《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7.6;

4.《你的鸟儿会唱歌》《少年的你》 7.5;

5.《太空生活》《江边旅馆》 7.4;


我们《爱尔兰人》再见。

PS:2019.12.4进行分数更正

 短评

前面是你没见过的昆汀,后面是你见过的昆汀。

9分钟前
  • 柯诺
  • 推荐

假如曼森杀人案没有成功,莎朗·塔特没有遇难,波兰斯基没有性侵幼女,没有四十年如一日的逃亡生涯,而是和妻子、孩子共享天伦之乐。假如瑞克结识波兰斯基,千里马遇伯乐,迎来事业第二春。假如瑞克不再经济窘迫,也没有解雇克里夫。假如……世上没有假如,但是昆汀给了我们另一种答案。用瑞克和克里夫的经历纪念曾经还没有被商业侵蚀的好莱坞;用迷影瞬间、致敬桥段作为写给电影的情书、献给影迷的礼物;用颠覆现实的故事给曼森家族迎面重击,报杀人之仇。昆汀用电影改写历史,转悲剧为喜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和记忆中不一样的1969年。不再追求血浆四溅、残肢断臂,取而代之的是浓浓诗意,屡屡柔情。不再追求暴力,取而代之的是发生在平行时空的美好童话。以虚幻的故事抚慰现实的伤疤,以怀旧的镜头追忆往昔的岁月,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1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昆汀拒绝删减牛逼,撤档又如何,完整版照样看,5星送给玻璃心圣母

15分钟前
  • 西尔莎·罗南
  • 力荐

属于电影的理想主义时空已在《低俗小说》的兔餐厅里建立过一次,如今昆汀将其拓展引入童年迷影记忆中的现实世界,从《无耻混蛋》开始真正步入的“小说电影”阶段对文学性与写作欲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胶片上的架空历史,莱昂内式片名却更多在讨论考布西,接连相同题材的“姜戈”和《八恶人》激发出了强烈的对西部片乃至其整个亚类型历史探究重访的游戏兴致,后三十分钟的伦纳德小说式情节接棒对影史八卦考据戏说构成的前两个小时,组成了最符合昆汀多重身份的一部作品。替身皮特和小李的友情歌颂传统拍摄,也是现实的西部硬汉传奇,客串的女特技师佐伊·贝尔与当年的史蒂夫·麦奎因同样闪耀,电影诞生于团结、勇敢和牺牲,幕后英雄与银幕英雄联起手来,扫清浑浊邪恶,圆影迷们一个美好的梦,嬉皮文化与骑士精神共舞,那些浪漫菲林的叛逆和善良将被永远传颂。

1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一如既往有让人非常不舒服的种族和性别问题。昆汀跟波兰斯基关系很好吧,这意淫都让人有点感动了。但是他跟李小龙到底什么仇什么怨,那满满的恶意都要溢出来了…

19分钟前
  • 小油飞
  • 还行

这就是昆汀写给好莱坞的情书,真的没有想到会这么温柔。

20分钟前
  • 斯大凌
  • 推荐

昆汀·谈伦蒂诺的新片《好莱坞往事》太文艺了,还是他一贯的复古胶片质感,但剧情却一返常态,完全不是你期待的那种痞子昆电影。它非常的文艺,没有故事,不仅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讲好莱坞居民的浮生一日,就算到了高潮也故意用上帝视角的旁白间离故事,出现了大量准确的时间信息,甚至还有跳跃的故事时间跨度,总之感觉就是观感上如何不爽他就怎么来。最后的高潮十几分钟可以证明这就是昆汀电影,还是《无耻混蛋》里平行时空改变历史的玩法,告诉你电影是什么。可能是抱的预期不一样,以为会有暴力血浆和爽爽爽,结果昆汀这回玩的是彻底的反类型片,创作思维上是艺术电影的玩法,太出人意料了!对于普通观众开始,这种片子不好看,没有娱乐性,但从电影人创作的角度看,它值💯分。你可能也会像我这样,越回味越觉得昆汀这次的创作思路很厉害。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布拉德皮特开车能看路吗

24分钟前
  • 退货请出示发票
  • 还行

看到最后半小时才确定,这仍然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个狂想天才昆汀,在酣畅淋漓之下铺一层温柔的底色,也难怪他要防剧透。小李和皮特这对片中好基友都很可爱,带着我们像孩子一样游历在1969那个放荡无序、礼崩乐坏、焦虑又美好的年代。很多梗,很多美足,很多老朋友,很出彩的表演,期待能被热烈讨论的那一天,可能会稍有点影迷门槛。小李癫狂可爱依旧,皮特让我又找回了初中对他心动的感觉。

2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光怪陆离下的苍凉质感,这就是我对电影的热爱。

29分钟前
  • faroe.
  • 推荐

如果你也是个影迷,一定会感动的,这就是给影迷的礼物!我爱死《好莱坞往事》了!!!!!果然不能剧透,虽然有预感,但没想到……最后真是止不住眼泪。昆汀又一次,嗯,又一次。这就是我爱电影的原因啊!小李演技很不错,皮特超硬汉,玛格特罗比超可爱!这里仍有昆汀对电影、对暴力、以及对美足的热爱。昆汀继续牛逼!爱死这片了,哭了!!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5星,前面以为阿莫多瓦金棕榈能拿了吧,看完这部,嗯,不一定哦,哈哈。剧透一点,有李小龙模仿秀,世界影史和流行趋势大融合,戏中戏,讲的是有电影梦的明星和替身的故事,开头描绘好莱坞的梦幻豪华,中间各种致敬,后半段情感升华,整部影片不管是摄影,剧本,演员表演都是顶级水准,影片节奏让我很兴奋,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完戳中泪点了。但觉得,即使戛纳大奖分猪肉,好莱坞往事和痛苦与荣耀都是有资格拿金棕榈的,这两部片也可能会出男演员奖(小李子有戏,我觉得同片他的层次和空间更好),此片商业与艺术两不误嘛。

32分钟前
  • 基本一视同仁
  • 力荐

看了一个小时,以后也不打算补了。人生中也没什么非看不可的片子

33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昆汀电影里一贯的成吨的血浆没有了,无穷无尽的暴力没有了,源源不断的话痨也没有了,这让电影显得冗长且无聊,只有恋足癖和最后半小时的高潮能挽回颜面。小李子的表演依然不懂得节制,各种用力过猛,劲儿劲儿的。皮特虽然耍帅,但也只是耍帅而已,和李小龙的那段耍帅更是觉得有失偏颇。所谓的迷影情节,因为全程被割裂,最后被“嫁接”进来的感觉很违和。吹得有点过了,这不是昆汀最好的作品。

3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导演塔兰蒂诺的温情反思之作。只是对美国好莱坞历史及年代嬉皮士现象和“曼森杀人案”不大了解的观众,就看不出多少其中的内容和乐趣了,那样的话片子也只值三颗星。不过编剧导演再现那个时代的外貌、内在特征上,实在是下了大功夫,加一星吧。

3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昆汀的电影和他本人一样,很容易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旁人很容易陷入迷惑,不知道他为什么在一个虐杀案故事前花那么多时间去讲看似无关痛痒的60年代末电影明星朝电视发展的阵痛,或者像赌博似的去意大利跟鸡同鸭讲的外国人拍通心粉西部片。要求每个观众都像他这样如痴如醉地沉迷电影,似乎是件奢侈的事,但昆汀是那么的对史料、八卦、明星、好莱坞的点点滴滴信手拈来,他就像一个永远都挖不尽的宝藏资料库,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和电影连在一起,并有着很强的诉说欲。这样的感情基础下,这部好莱坞往事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大师感”,融进了自己童年回忆之后,还确实有些总结篇的味道——昆汀把自己对好莱坞的爱,和对小李和皮特的爱(看完本片谁还会不爱他们俩呢?!),都放在这部电影里了

4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大概是一部对影迷有着极高知识储备要求的电影,的确堪比泛影史意义上的终极之战。备考不足如我,仅看最后三十分钟也是酣畅淋漓的,就是前面梗若接不住大概就会酿成不少尿点,以及直觉上李小龙段落反而在内地或有风险。

43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很平铺直叙的无聊故事。演技确实爆棚。 还有为什么非要丑化李小龙?亚洲男人在美国还不够惨吗?

45分钟前
  • 疯中飘摇
  • 还行

这就是昆丁,他不会讨好观众无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还是全世界的,这就是昆丁。要是连昆丁这种人多开始讨好观众了,那你能想象电影行业会变成怎样吗

48分钟前
  • 秋月与春夏
  • 推荐

几乎融合了昆汀之前所有的元素:暴力,话痨,冷幽默,足控,迷影情节等等 男性荷尔蒙一刻不停喷涌而出。全片无尿点 唯一的缺点就是空调太冷把我从梦里冻醒了 害我没梦完

52分钟前
  • Ok电脑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