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

大陆剧大陆2014

主演:张嘉益,宋佳,胡歌,张歆怡,黄志忠,张可佳,马浩博,吕聿来,文章,李倩,吕中,郭广平,李洪涛

导演:张黎

播放地址

 剧照

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2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3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4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5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6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3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4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5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6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7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8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9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20:11

详细剧情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中原,巍巍古都南京沦陷,数万军民被丧失人性的侵略者残忍杀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当年繁华的南京城已经成为令人不忍卒睹的人间地狱。侵略者无视国际条约,对西方国家划定的安全区也垂涎三尺。在市中央,置身于炮火硝烟之中的圣马德伦教堂巍峨耸立,竭尽全力庇护来此避难的人们。神父不愿离去,法比(张嘉译 饰)硬撑着留下来陪伴。生活在最底层的玉墨(宋佳 饰)、春池(高叶 饰)、豆蔻(张可佳 饰)等人辗转来到教堂,可即便落难如斯仍不免遭受其他同胞的蔑视和嘲讽。  命运的考验越来越残酷,为了保卫至高无上的生命,法比、戴涛(胡歌 饰)等人共同经历了人生最彻头彻骨的洗礼……

 长篇影评

 1 ) 如诗如泣的哀婉绝唱—评《四十九日祭》中戴教官的爱情

我对人性中的恶向来不惮以最大程度去揣测,但知道未必等于愿意看到,就像早年看的一部电影《731》我甚至可以读出那些施虐者的内心活动!可也正因为读出来了于是就更无法忍受被虐者的绝望,以至于不得不中途离席。大概也因为对于绝望的那种深刻感受,所以对于绝望中的那些许微光才有了无法自拔的痴迷—电视剧《四十九日祭》中戴教官的爱情就是重重绝望的黑幕中那一丁点儿微光。

戴教官的出场平凡而朴素,一袭军大衣裹着一张分外年轻的脸,而随后的回首回望却似乎注定了一场慷慨悲伤的结局。

他在既定位置布防,她在布防位置演绎一段无果的爱情,感叹着命运对女人的尖刻。也许在他作为一个完全无关的旁观者却全程目睹了这个女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爱情的妥协时,就触发了他心底最柔软的琴弦,他为她送上了一段全情荡漾的雨中舞,既撩动了剧中人的心弦,也撩动了观剧人的心弦,为残酷的历史抹下惊鸿一瞥的亮色,激荡的小提琴奏出欢快的乐章,跳跃的音符宛如正在狂欢的生命即将见证人性的黑暗。

战争的画面总是激烈又短促,伴随着那些来不及绽放的生命,扑倒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尚未芬芳就已枯萎,尚未开放就已凋谢。当然在这些年轻生命的护卫下,总有一些人会留下来,见证着用热血铸就的誓言。然而当硝烟过后伴随着低垂呜咽的小提琴声再见戴教官时,已是他负伤带血踯躅前行的样子,没有言语,没有激烈的表情,安静的战场和零星的枪炮声却预示着更加残酷的现实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地窖中的几场戏是戴教官哀婉爱情的行板,在那里我们窥见了一个面对女人会羞涩、会脸红的大男孩,面对生死却又坦然又无畏,他跟着大家一起放肆的舞蹈,却又因为这片刻的欢愉而内疚,他和她在钟楼上期冀着太平时光的到来,却又为了守护大家而离开。然而,然而当面对鬼子的暴行时我们才发现他从未走远。

他救援书娟之后的几句对白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场面,从一个视他为亲人和依靠的小女孩的角度去描绘了这段没有诉诸于口的爱情,书娟说:“你要是回去的话,可千万别上那个女人的当。”“什么?”“你知道我说的是谁。”“怎么冷不丁说出这种话来。”“旁观者清,我什么都知道。”“……”“我告诉你,我眼睛什么都能看得到。”“……”“你要是当我是朋友的话,就听我的话。”“……,……哦。”没有反驳,没有陈述,可是却有淡淡的温情为那注定哀伤的爱渲染出柔和的温度。

负伤的戴教官令人心痛心酸,然而这样的他却将我们带入哀婉绝唱的高 潮,当他傲娇着说:“我不要那些其他的……有你在这儿就好。”我的心象蝴蝶的翅膀一样,轻轻颤动着;

当他轻巧着说:“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儿……这么容易我就暴露了。”我跟着他的笑容一起微微的轻笑;

当他忧郁着说:“哎我一直想啊,要是能再见到你,我一定得跟你多说会儿话,现在见到了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仿佛看见了那个羞涩的男孩站在清晨凉凉的曦光中;

当他带着留恋的语气说:“我记得你在钟楼上跟我说过,要是能在巷子里再听到有卖烟卷儿的声音,那就说明太平时光又回来了……我这两天恍恍惚惚的,总是想着你说的这句话,有那么一阵子我好像真的听到了那些声音,有卖香烟的、卖馄饨的、卖甜酒酿的,还有卖栀子花、白兰花……哎那个卖桂花汤圆的是怎么吆喝的来着?你给我学一个。”(“桂花,小元宵。”)“啧不是,哪有人哭丧着脸叫卖啊?好好儿学一个。”(“桂花~~小元宵~~”)“^_^,^_^,就是这个声儿……”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情绪,潸.然.泪.下。

那样美好又温馨的情感呀,却又这样短暂而伤怀,象流淌过心中的诗,象飘散在空中的歌,在没有终点的时空中缠绵,却在眼前渐渐走向终点。我看着他象孩子一样满足,我看着他象兄弟一样刚毅,我看着他带走了我们全部的热情和依恋,留下的是活下去的信念。

没有一个角色让我如此念念不忘又小心翼翼,没有一种爱情让我哀伤悲恸又温馨怀念,曾经有人说美丽到极致会让人绝望,不外如是吧。

剧评结束了,但是对戴教官的感情却依然徘徊,也许还有下一次的相遇。

 2 ) 《四十九日·祭》:自信的记忆

文艺作品不能做市场的奴隶,对电视剧来说,就是不能仅以收视率论成败,有些题材的剧集,无论怎样都应该拍,譬如南京大屠杀,是很沉重,是很虐心,在普遍娱乐化的荧屏上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这样的剧集,我们不能缺少。

当然,也不是说有了情怀追求的剧集就必须“难看”,虽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但《四十九日•祭》就是一部“好看”的剧集,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很多人会拿来跟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作比,但剧集的编剧由严歌苓亲自操刀,她也说了,剧集的篇幅更长,比电影更贴近原著。

观剧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去年那部德国电视迷你剧《我们的父辈》,此剧从德国人的视角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在德国本土乃至全欧洲都引发了轰动效应,长久以来,我们太缺乏这样厚重的当代史电视剧作品,特别是当我们自身的苦难记忆深刻的嵌入其中时,习惯了在荧屏上找乐子的观众常常会本能的选择回避。

必须指出的是,《四十九日•祭》并没有一味的渲染苦难,而是难得的在叙事中体现出幽默感:偷看妓女洗澡的小乔治,喝酒、赌钱的“混混”神父法比,还有在大屠杀间隙难得的角色“碎嘴”,都让剧集饱蘸着生活趣味。1937年12月的南京,无疑是一个人间地狱,但即使在这样苦难的环境里,生命就如同顽强的小草,在每一个缝隙中每一缕阳光里倔强的向上。

历史有高光,也有暗影,在历史的暗处,布满了民族的伤疤,不负责任的扒开伤疤,只是徒劳的增加苦痛,但好了伤疤忘了痛,就是忘记历史,用列宁的话来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厚重题材,简单的“控诉式”叙事很难真正打动普通受众的内心,而《四十九日•祭》沿着原著的路径,把中国妓女、外国神父、抵抗战士、受难民众、国民党高官、残忍的的日军指挥官、“软弱”的日军小战士,各色人等都通过一个核心场所——教堂,汇聚纠结在了一起,在这个教堂内,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种种演出,特别是身份、地位和道德水准发生剧烈冲突之时。

对于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四十九日•祭》是“缺乏”悬念的,最后的故事走向大家都心知肚明——大而化之的说,所有的严肃历史剧都是这样的(除非创作者别出心裁的不采用历史共识)——但在细节的展现上,《四十九日•祭》足够让观者动容,特别是对史实的尊重。譬如国际安全区和魏特琳女士的出场,譬如日军集体屠杀中国战俘的恶行,譬如唐生智放弃南京时面对蒋介石命令的无奈,日军中既有灭绝人性的高官,也有良心未泯的新兵;中国军民既有铁血刚毅的抵抗,也有怯懦无知的逃避,更有为了救女儿不惜当汉奸的父亲。这些历史细节一方面有比较翔实的史料佐证(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常常以此来刁难我们),另一方面则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的原貌,不是简单地脸谱化塑造。

一个自信的民族,才敢于直面自己最苦难的记忆,就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而言,《四十九日•祭》在荧屏上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让我们痛定思痛的历史记忆被搬上荧屏。

(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14年12月12日)

 3 ) 胡歌翻身作!于妈心肌梗了没?

       一直对精良国产抗战电视剧情有独钟,到现在,我能记得下来的经典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悬崖》……悲惨中有些传奇,传奇又特别悲惨,最近的片子,精良的不多(倡议于妈滚远点)《北平无战事》太烧脑,刘烨的冰块脸拉低了我的沸点,激动了十集~《红高粱》的家长里短太多,英雄主义不是精神主线,基本可以忽略它是个抗日大剧。
       南京是中国人的痛,它的伤疤其实已经烙印在中国人的心里,这么赤裸裸,这么深刻的揭开这段历史,电视剧是都头一次。可以想象拍摄的很不容易,剧本也准备的很充分,张嘉译大叔的笑点,真是让泪点宣泄的更真实,小宋佳一直都有文清的气质,及时进了窑子,也是清心寡欲,独树一帜,她的这种超脱,像个菩萨。
     胡歌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无聊的时候还是看了《风中奇缘》的,里面的九爷比以往角色沉默了些,成熟了些,难受了些,但还是活在古代里,不现实,他演的姐弟恋,听闻尺度不小,为了不破坏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屏蔽了,总之,我的脑海里的他,一直是个剑仙似的美男子,演技从来不是重点,有颜就任性咯~但是在四十九日祭中,一个军官,悲怆,英雄气概吓傻了我,这还是胡歌??虽然多少还有点偶像包袱,不过看得出来,他很用心在演绎国民党军官,一个有血有肉的战神。
      早晨微信圈被朋友轰炸,骂于妈傻逼的,恨不得万刮了他,于妈这么没情操的人,就编些没水准的意淫故事给你看,帅哥啊美女啊,齐刷刷闪瞎你的眼,我很奇怪,没下线的不仅是这个没节操的导演,连演员也跟着发疯,非常投入到和网友的争辩中,很义正言辞的说,我们就没打算创造经典,我们本来就这样啊……(有一种我就是贱,你打我啊即视感)这样的理直气壮,无理取闹,就像他们很高兴吃了一坨狗屎,还张开嘴让你闻,你嫌臭,他们还说,我就是要吃给你看!

    湖南卫视真是好不容易不在婆婆妈了,不在豪门争斗了,不在出轨腹黑了~
    电视剧多些良心,离不开的是口碑,像于妈这么刷新道德底线的,有一个就足够了~当然,还是要消灭之~
       
    

 4 ) 他是女人的男人—评《四十九日祭》中的戴涛戴教官

《四十九日祭》中胡歌塑造了一个带有一些符号性苏点的角色戴涛,他是一个军人,是一个在战争环境下,而且是最惨烈的战争环境下,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这个苏点相较于胡歌塑造的另一个屏幕角色梅长苏来说可谓少之又少,可我对戴涛的喜爱却同样如对宗主般深入骨髓。这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喜爱,非常的纯粹的爱。因为这个男人坚定、勇敢又柔情似水,他是所有女人最希望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英雄式的男人。

他有一些痞坏,第四集雨夜里戴教官殷勤的为玉墨点火,为她搬开路障,还有之前为她在雨中跳舞,都带着一种男人撩拨女人的坏心眼儿,学名叫做挑逗^o^。

可是转眼他又变得很羞涩,第十四集玉墨带着戴教官的钢盔的气息慢慢靠近戴教官,结果戴教官先是喝水,后来竟然抱着钢盔落荒而逃,这是面对女人的挑逗无力还手的戴教官^-^。还有十七集玉墨要为戴教官处理伤口,从脱衣服到把黏在伤口上的衣服剪开,可怜的戴教官一直手足无措,局促不安^_-。

他有风情,十七集里所有人在地窖里狂欢发泄,戴教官也放任自己一同起舞,却舞得狂野、舞得性感、舞得色气满满;他有依恋,二十三集里因伤口感染而虚荣的戴教官撒娇似的拉着玉墨的手让玉墨陪自己说说话……

而最重要的,他有担当!二十五集里他用枪逼着玉墨逃走,为了保护玉墨徒手掐死日本人的狼犬,未放一枪而被捕,要知道他原本是连自己的尸体都不打算留给日本人的,却为了玉墨不被日本兵发现而选择束手就擒。一个男人做到这样的程度还不够一个女人对他刻骨铭心吗?所以大爱戴教官!不单单因为他是誓死抵御外侮的中.国军人,更因为他是女人们最爱的那个男人*^_^*。他是我的英雄!他能够唤起女人们所有的情感,爱情、亲情、友情,他是女人的男人,也是女人的孩子、父兄,还是女人的朋友、伴侣,然而他牺牲了,他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印记,不可替代、无与伦比。

 5 ) 尘埃当有声——长评《四十九日祭》

尘埃当有声——长评《四十九日祭》

上周四早上在腾讯的预告片中看到戴涛自尽的片段,午睡便做了日本人逼我也拿玻璃碴抹脖子的噩梦。梦醒,窗外天高云淡替代了硝烟战火,这是2014年年末,而我也不在南京。
南京是我的家乡,戴是我的姓,我与这部剧,与老胡这次的角色有些缘分。28集看罢,很带入的喜爱、心疼过一些角色,惋惜过几段情。剧是演绎而非历史,但我已被这些演绎带回那个萧瑟凄惨的1937的南京,为那段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感情哭过、愤怒过、激动过、感慨过。必须要写一些什么来记住这十天心路,记住演员带来的感动,记住历史所记下的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切苦难和屈辱,坚韧和自强。
男性韧性的展现
看过《四十九日祭》的原著《金陵十三钗》和张艺谋的同名电影,都是以女性视角主要展现女性形象,电影的男性形象重头则是外国“神父”。《四十九日祭》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将神父由外国人转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将依靠国际援助的被动“他救”转化国人主动的自救,使“民族自救”这个主题的分量极大提升。
《四十九日祭》的男性角色各个都超出我想象的出彩,人物的设定与演员的演绎相得益彰,甚至于使秦淮脂粉香在这个民族的男人的韧性与血性前黯然失色。当年明月说过这样一段话:“日本人打进来之后才惊讶的发现,仅仅一夜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也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候也不怕死。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四十九日祭》把这个民族的男性的骨子里的坚韧刻画的淋漓尽致:面对外来侵略悍然抵抗,面对对弱者(女人孩子)尽力保护,甚至不惜以命相搏。那个喜欢顺手牵羊吊儿郎当的冒牌神父法比全力护着女学生,竭尽了他所有的小聪明和勇气;那个说要连尸体都不留给日寇的戴教官为了所有人放弃反抗直面最屈辱的虐杀;那个呆板懦弱的儒生孟繁明可以为了女儿把自尊踩在脚下,艰难的徘徊在道德的底线;那个最会保全自己的川军李全友磨了刀子要和日寇拼命;那个在南京城放高利贷、横行霸道了一辈子的沈老大伸手搭救同胞,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这些小人物,在不可抗拒的历史、倾颓百年的国运、凶煞至极的日寇面前,渺小如尘埃,却以最大的坚韧或挺身而上、或英勇献身,在这个以被贼寇的淫笑、死难者的哭喊充斥的城市里,发出了反抗的呼喊,掷地有声,字字以血写就。面对远强于自身的力量,人们被迫弯曲,而坚韧使他们不被折断,在这个由男人身躯构成的拱形壁垒中,保护着女人、孩子——一个民族就此延续。
角色的出彩离不开演员的演绎。张嘉译饰演的法比是剧里最不让人紧张的人物,他的几次落泪却都带着我一起落泪。黄志忠饰演的孟繁明则完全通过神态表情超脱了角色本身,一个父亲的焦虑、挣扎、绝望则让观众无法轻易冠之“汉奸”之名。
戴涛,这个老胡只断断续续拍了十天的角色给了我远超预期的惊喜。诚然,现在的我会期待他的每一部作品,会看新戏较之过往有何改变、突破,会关注作品给他带来的影响,倒较少对角色本身有太热切的期盼。从审美角度而言,战火、屠杀背景所注定的灰头土脸伤效妆必然使外貌协会成员的期待值打折扣。硬汉、血性、牺牲是我为戴教官设想的一切,但让真正打动我的是他的温柔、羞涩。
胡歌赋予了戴涛最硬气的温柔。战争使这个本该最阳光最闪耀的年轻军官展现在观众前的每一面都是支离破碎的:支离破碎的家庭、支离破碎的爱情、支离破碎的命运走向。日寇的炮火轰塌了南京的城墙,教堂的矮墙挡不住蠢蠢欲动的贼寇,挡在地狱与人间之间的不是那面美国国旗,而是戴教官守护的身躯,他面对着修罗地狱,把坚实可靠的后背面向孩子、女人。
大概戴涛自己也习惯这种军人铁血,他本身与军人无关的特质在命运把他推到伤员、女性、孩子时才有所流露。玉墨要替他脱衣换药,他瞬间脸红,局促的让人不相信这是刚刚那个果敢的战士,猛然发现他自己也还是个连男女之情都不曾接触过的大男孩。书娟拍他包扎伤口,他笑着说:“帮我个忙呗,转过头,别看。”坚韧和一点点调皮都包涵进了一个大哥哥对小女孩的细腻的温柔中。这时他不再是个模板似的热血狙击手,不在是“穿着军装扛着枪的胡歌”,他是硬气又温柔的兄长、稳重中还留存着羞涩的初尝情爱的少年、军人家庭长成军校毕业的骄傲又自尊的军官。他是戴涛,独一无二。当我们都清楚这种“人”的美好注定烟消云散,“金陵城中最炽烈的光”注定要被黑暗湮没,一个守护者注定要挡在弱者前直到粉身碎骨,又怎么能不为这以秒计时、随时都可能到来的虐杀揪心、痛苦?
是的,守护者,哪怕是最后,戴涛始终是这样的形象。在这个被它的统治者抛弃的城市,一个人、一杆枪,守护着屠刀之下还在苦苦求生的幸存者,守护着一个丢下了人民的军队的军人的职责。他把自己的痛苦、软弱藏的太好,以至于我看到他发烧时的迷乱,听闻兄长都殉国时凝滞在眉间的痛苦,被折磨时从轻蔑到连反应都无力,自尽前直勾勾的盯着灯泡的眼神,绝决、坚毅……而谁又会来守护他呢?我无法克制的喜欢和心疼这样的戴涛,若能给他的一个拥抱,都是他短暂又坎坷的生命里温柔的慰藉吧?
镜头与情感
《四十九日祭》中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镜头,在日复一日的血腥屠戮中,这些镜头与角色的感情走向交织,更衬托了乱世中人情之美,光影的交错,也给玉墨增了一份唯美朦胧。城未破,人已殇,乱在藏玉楼就已经开始,伴随着西洋乐,玫瑰花瓣被银叉绞下,花犹如此,人何以全?冬雨浇不散遍地焚烧的火焰、浓烟,烟雨浓雾再不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浪漫。戴涛与玉墨最后的时光,阁楼上有天光,下有烛火,白色的光自上而下沐浴着他们全身,似已不在这凄惶的人间。摇摆的灯泡、明黄的光线,记忆里那一场短暂的放纵舞蹈,戴涛眼里最后的画面,竟似成了永恒。

桂花小元宵、酒酿、栀子花,剧中提到的这些让我很想念南京。这个繁华过,又几次被攻陷、被放弃甚至经受了屠戮的城市没有生活在历史的遗留里,褪去六朝金粉,还有红尘的热热闹闹,这大概就是剧中人、倒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下的真实的前人向往着的美好生活。拥有的难被放在心上珍惜,一部有情怀、有意义的电视剧确实给我们以警醒。尘埃渺小,也当落地有声,四十九日一轮回,让我们记住过去的再普通不过的同胞的再微小不过的求存、奉献、牺牲、苦难。
                                                                  

 6 ) 铁血军魂~戴涛

近期重看四十九日.祭,上次看的时候,实在太沉重,看到第四集就看不下去了。现在重看真的感受很深,这部剧拍的很好,比现在很多抗日剧真实,完全忠于历史,整个画面都使用黑白灰的色调,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使人看着揪心的痛,另人深思,另人难忘。 而该剧的成功,离不开导演和演员的共同的努力,印象最深的是胡歌所扮演的教官戴涛。 戴涛一出场,身穿德军装备,腰杆挺直,声音有力,头戴钢盔,眼神坚毅,步伐坚定,体现了军人那种钢铁般的意志,表现出抗日战士的铮铮铁骨,不畏牺牲,即使兵临城下,仍视死如归,人在城在,立志保家卫国的铁血军魂。 影片最动人的是知道时日不多,仍不忘给女主来一段浪漫的水中之舞,即使脸上布满战火的销烟,仍不忘对美的追求,表现了革命军人铁汉柔情。 在狱中,法比问戴涛,为什么不离远点,戴涛说我不想离开你们,我想靠你们近点,因为你们是亲人。看到这不禁热泪盈眶。 在狱中看到戴涛被变态的日本兵折磨时,心里在滴血,为他心痛,即使受尽酷刑,而戴涛只还给敌人一个轻蔑的眼神。 在拍戴涛自杀那场戏,胡歌躺在又脏又潮的牢房里,用脚慢慢挪到电灯下,用木箱撑起自己的身体,用尽最后的力量打碎灯泡,用灯泡的玻璃自杀。这场拍得太好,他没有顾及自己的形象,为了角色的要求,尽力做到最好,另人振撼。 胡歌表演这个角色真的非常成功,他把自己融入到角色当中,虽然在该剧里他不是主角,但演出了革命军人真正的军魂,中华儿女的浩然之气。

 短评

这部电视剧,看片头片尾都会心头一紧。无法想象当年的真实情况是何等悲惨、何等绝望。法比、玉墨、戴涛,不是虚构的人物,而是战乱中不屈的灵魂。勿忘历史,国人当自强。

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开始三集我觉得展开有些慢,但是有种违和的真实感,书娟拍的伤兵,第三集日本人把没烧死的小姑娘扒出来一边笑着说都烤熟了一边施暴,46集啊,难道观众也要经历那一次一次梦魇?!

8分钟前
  • 摩诃曼珠沙华
  • 力荐

有张嘉译,就无脑捧

10分钟前
  • 豆瓣酱
  • 力荐

没法比金陵十三钗,但高出神剧们一个宇宙的水平

11分钟前
  • 大头
  • 还行

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其实并不知道这部剧,是成了胡歌粉之后找他的剧来看,才看见这个,以为是很早期的,却是2014年的,这个时候胡歌歌的演技已经不是问题了,不管是古装小生,还是持枪硬汉,皆可手到擒来。不过好像是姜广涛配音的,不知什么原因,他一直是自己配音呀。。我跑题了吗o(‧"‧)

13分钟前
  • 烟雨弥漫虚弥境
  • 推荐

很不错的一部电影,张嘉译演技一直很好,胡歌换了以前的风格,算是突破,演的也很棒,小宋佳很适合演这种历史剧。很震撼的一部电视剧,南京大屠杀,作为中国人,永远不要忘记

14分钟前
  • 梦梦梦梦
  • 推荐

得回去给金陵十三钗加一颗星。。。看了一晚,果断弃

16分钟前
  • 三井肉大王
  • 较差

胡歌 此剧最大的亮点

17分钟前
  • 哈喽哈wr
  • 力荐

胡歌饰演的军人,很有质感,很有味道,而且不是那种又红又专脸谱化的军人,第一次被战争剧感动到,被里面的军人感动到

19分钟前
  • 树在说
  • 力荐

看这部电视,是因为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不过和电影相比,电视剧少了风花雪月,少了暧昧,多了一股正义,惨烈。

24分钟前
  • 孔雀鱼
  • 推荐

那些圣女玛丽苏女学生真心很讨厌。相比之下, 秦淮河边的女人可爱善良多了。希望剧情的发展不是牺牲妓女保全女学生这样的伪三观。战争只会带出人性的最恶, 永远不会是最善。

27分钟前
  • 左小卿儿
  • 还行

胡歌所有角色里面最喜欢这个,一直难忘

28分钟前
  • 不见瓶中树
  • 力荐

非常压抑的一部片子。。。看得难受。。。尤其是最后部分,女主唱起小圆子,我简直哭成泪人了!!!不过前期剧情有些拖沓了!

30分钟前
  • yocofcjx28
  • 力荐

画面不错,但剧情拼凑拖沓甚至刻意,主演尤其是女主不适合这个角色!

33分钟前
  • 博一把
  • 较差

张黎导演值得期待是不用多说,严歌苓的原著也不用说,宋佳和张嘉译不说了。电影版的书娟,张歆怡,又是书娟啊~

37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天朝就是这样,好剧没收视,烂剧大把人追。

42分钟前
  • 暴打鹅
  • 力荐

南京大屠杀题材果然不能乱碰 看得真是触目惊心 冲着把孟书娟那矫情劲儿演的如此到位我要给五星!! 而一星扣在了宋佳上 不是她不好 是她韵味不够。。。倪妮版的墨玉太深入人心了?

44分钟前
  • 晚卿
  • 推荐

如果不是剧情有点拖沓,如果不是编剧塑造了孟书娟这么作的人物形象,这剧完全可以打五星。

47分钟前
  • 先森
  • 推荐

我觉得豆瓣应该开设想看但不敢看这个标签~为了胡歌我想看看,可南京大屠杀啊~这类题材从来都是绕道走…

48分钟前
  • 碎碎念
  • 推荐

特别喜欢张黎 又特讨厌黄纸中 咋办?每部戏都有这孙子。and玉墨和淑娟都偏老 书和女学生在一起的效果象小妈

53分钟前
  • munianh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