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

综艺大陆2018

主演:赵立新,黄维德,何雨桐,赵晏博,陈晨,荆俊威,陈晓楠,蒋方舟,朱大可,王劲松,吴明轩,黄俊鹏,王芊雯,止庵,王瑞,王洛勇,潘虹

导演:关正文

 剧照

一本好书 剧照 NO.1一本好书 剧照 NO.2一本好书 剧照 NO.3一本好书 剧照 NO.4一本好书 剧照 NO.5一本好书 剧照 NO.6一本好书 剧照 NO.13一本好书 剧照 NO.14一本好书 剧照 NO.15一本好书 剧照 NO.16一本好书 剧照 NO.17一本好书 剧照 NO.18一本好书 剧照 NO.19一本好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41

详细剧情

  《一本好书》是由实力文化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关正文担任节目总导演,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潘虹等实力派演员和梁文道、朱大可、止庵、吴伯凡、史航、蒋方舟等作家学者倾情加盟。  节目以360度沉浸式舞台化场景,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12本书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优美语言。

 长篇影评

 1 ) 读书节目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吸引观众赶快去看书

如果不是因为《三体》,我差点就错过了这个节目。

幸好大刘创造的三体宇宙具有强大的引力场,让我终于发现了影视这种表现形态对于阅读的意义。

《三体》对我来说,是一本阅读冲击力非常强,同时极具沉浸感的作品,浩瀚宇宙中的黑暗丛林法则,面壁者与三体文明之间惊心动魄的博弈,水滴和二向箔所引发的华丽壮阔的毁灭场景,叶文洁、罗辑、章北海、云天明、程心,每个角色都有自己复杂而独特的魅力。

所以在此之前,我很少向别人推荐《三体》,因为阅读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和对思想的触动,是很难用语言转述的。而这,恰恰是阅读中最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的部分

以往的读书类节目中,或者概括书的内容,或者朗读书的片段,但这都只能让观众获取书里的“信息”,很难引发对阅读本身的兴趣。就像《5分钟读完一本书》一类的文章,把一条好鱼里面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有鱼骨架打包给你,跟酣畅淋漓地自己享受一餐酸菜鱼,完完全全是两回事。(关于阅读的观点,之前写过一篇:我们究竟为什么要阅读?

而《一本好书》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演绎方式,将书中的精华片段用环形舞台剧场的形式来展现,把文字构筑的世界,直接用最具感染力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反复告诉你,书里的世界更有趣,赶快去读书吧!

本期C位赵立新老师,出演面壁者罗辑的角色,也起到旁白串场的作用。演绎了《三体》第一部和第二部当中的几个经典场景。

从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以及费米悖论,自然地引入了三体人远征太阳系的故事背景。

虽然三体首脑的会议部分略让人出戏,但镜头一转到赵立新在阐述“宇宙社会学”观点,立刻就又把观众情绪带回了戏中。

这一段也是三体书中最触动读者的观点,甚至前两年也在互联网公司也掀起了全员读《三体》的热潮。

弱小的对手随时可能因为技术爆炸进行弯道超车,所以老大动手的时候,跟对手是谁没有关系,这不是因为恨,而是因为,生存。

面对三体的威胁,人类组建了打破国家边界限制的太空军。也准备了“面壁计划”。一个个宏大的防御措施或进攻计划显得那么无懈可击,但在三体人和质子面前,都毫无威胁可言。

借助了《三体》发烧友制作的概念视频,在表演者精湛的演技和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之间,宇宙战争的恢弘画面也得以展现。

在最后关头,“偶尔在思考,一直在行乐”的罗辑,通过对宇宙社会学的思考,终于达成了对三体文明的威慑,两边的对峙局面得到了短暂的平衡。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三体II黑暗森林》”

单期节目的总时长有接近90分钟,除了剧场表演之外,有少量主持人和作家场外讨论的时段,避免了长时间看表演造成的单调感,也能将不连贯的情节片段更好的衔接起来。

总导演关正文也是《见字如面》的总导演,用他的话来说,《见字如面》是《一本好书》的副产品。将一本书或一封信的片段读给大家听,可能只具有语文教学意义,但将一本好书最精彩的段落演给大家看,才是真正发挥视频的长处,激发观众阅读的兴趣

我想,这也许才是真正的读书推荐节目,带动观众去阅读经典作品的最佳方式。

《三体》其实是这个节目的第三期,前两期节目演绎的书目是《月亮和六便士》以及《万历十五年》,据说之后还会有《人类简史》。演员阵容除了赵立新老师,还有王洛勇、王劲松、黄维德、潘虹等实力派老戏骨,可以说是非常期待了。

《一本好书》环形剧场和多层舞台,很接近赖声川导演著名话剧《如梦之梦》的风格,舞台设计的原创性最近有点争议。我不反对借鉴,但国产综艺抄袭的风气真的是不能忍,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好节目,希望能有个理想的结果。

最后,如果你对世界仍有好奇心,却没看过《三体》,请务必看一下这期《一本好书》,宇宙的大门在等你打开

不说了,我先去补看前两期。

风格

为什么我们都爱Vintage中古包?

平民价卖卡地亚级设计,不该被遗忘的时尚传奇

1000元以内极简服装品牌

2018胶囊衣橱:秋冬 夏季 春季

2016胶囊衣橱:冬季 秋季 夏季

书影音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之一 之二 之三》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之四 之五 之六》

《气质最好的样子:之一 之二》

《生活的100个基本》

《林中小屋》 《如花在野》

《你好,之华》 《夏目友人帐》

《都挺好》 《地久天长》

旅行

英国乡村之一 英国乡村之二

香港渔村 上海老建筑 苏州园林 阳朔

我的故事

吖咪Yummy 纯白书房 古董珠宝

关于我:

Hi~很高兴在这里遇到你!我是Echo,一个不定期往返中英两地的自由职业者。如果你也喜欢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喜欢治愈系的书籍/影片和旅行,喜欢漫长时光里那些凝聚了美好的事物,那么,这里可能很适合你。

约稿及商务合作联系微信:yunxingyi

 2 ) 想通过《一本好书》打开一本书,有点难

因为《锵锵行天下》,不由在腾讯视频逗留的便多了些,这才看到了《一本好书》。好奇点开去瞧瞧。看下来,总体感觉就是用表演的形式将书中的经典场景视觉化,再配合以专家型嘉宾的点评,夹叙夹议,介绍好书。其立意大约就是用目前比较受欢迎的影视化方式召唤大家重新发现书籍的力量,进入阅读。

从已经放出的这一集看来,这节目又是打着“新”的旗号来做的一件陈旧无比的事情。现在无论是做节目,还是一个企业单位内部搞策划,无不提倡“创新”“新意”,然而,太阳底下无新事,纵观历史还总是惊人的相似,一个节目创意,一个策划提案怎么可能来那么的新意?所谓的新,不过是把现有的方式方法重新排列组合,搭个台子,捏吧到一起,图个一时新鲜而已。

对此,现在又给起了个新名儿:“跨界”。瞧,内容新不了,总有名字可以新一新。

读书类的节目不算少了,花样也算是百出,有找人念书的,有找几人坐一起各个角度聊闲天捧臭脚的,也有就书说书的,但因为国人的阅读习惯实在是不怎么样,哪怕是放在电视网络上的读书节目,也一样火不起来。那么《一本好书》就能力挽狂澜,改变这个类型的颓势吗?

悬。

首先,从《一本好书》津津乐道的“创新”形式上来看,根本不新。节目的介绍是“集合影视剧、话剧、说书人、评论者为一体的综合体”,看起来什么都有了,但是相应的,也就什么也不突出。更不要说,用影视手法推出某一主题的套路,这两年早就玩滥了好不好?比如《国家宝藏》,用影视演绎出的国宝,对于两眼只有钱的国人来说,是不是比书更招人待见?再比如《幻乐之城》,用影视聊音乐,对于热衷八卦的观众,期期流量演员是不是更招眼球?再说话剧形式,以及说书人、评论者的设定,这个设置是有了,完成度也算完整,但他们都起到他们该起到的作用了吗?

其次,从《一本好书》最根本的出发点来说,这节目为的是推广阅读,让更多的人能体味阅读之美,多读书,读好书。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能实现吗?节目想用影视话剧的方式来展现书中最有趣的场景,从而勾起人们自己去阅读、发现这个场景的前因后果的欲望,但是仅从第一集来看,这个最基本的都没有实现。且不说现场观众几乎全程面无表情,就说这种完全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演绎,怎么可能激起阅读的欲望?而且这一集在我看来就是完全的剧透,甚至把书里留白让人自己思索的地方,全让演员自作聪明的讲了出来。你什么都说了,我还有什么必要再去翻书呢?

再说了,你说的只能代表你对这书的见解,如果观众们真的因为这节目去看书了,那会不会因为演员的先入为主的观点输出,影响到观众自己对书的判断和独立思考?

窃以为,阅读是为了启发思想,如果因为节目看了书,却将自己的思想禁锢在一个“标准答案”中,那这种阅读,还不如不读。

再说评论者的设置。评论嘉宾是干什么用的?应该是在直白的表演之外,点拨观众,提醒观众,帮助找出表演背后的深层含义,更进一步引起阅读的兴趣和冲动。所以,坐在那儿的评论嘉宾不是和主持人客套,也不是说些腰封上常见的套话就完事儿的,你总得有自己的观点啊!就算没有自己的观点,你也可以从这本书延伸出去,说说写作的背景,主人公原型的八卦,也是一种趣味啊!而且这一期的作家毛姆,他本人就是个能写成一本书的精彩之人,比如他自己写的读书随笔,就有大量的当时作家的八卦逸闻,作为一档娱乐综艺节目,说说这些八卦就不叫八卦了,那叫文人雅事,说给观众了,恐怕观众们的脸上总会出现些属于活人的表情吧?

不要以为你是读书节目了,就不自觉的把“范儿”端起来了。你别忘了,你的本质仍是档综艺而已。

真正想看书、会看书的人,谁会坐在手机电视电脑屏幕前看一档综艺?

省省吧,有做节目的钱,还不如做点慈善捐几本书呢。

 3 ) 真是一本“好书”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下,对于很多人来说,重新捧起一本书,仔细的阅读,那是怎样的奢侈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之前,本想了解《见字如面》第三季何时到来。无意间看见了《一本好书》的媒体宣传,也知了两个节目均出自一位导演,我便觉得值得一看了。 《一本好书》像一杯茶,需要细细的品味,香味悠长细腻,捧起茶杯就不愿意放下,追根溯源想知道茶叶的出处。 纯粹的娱乐节目像一盒快餐,来得快去得快,只为满足一时肠胃的饥饿。 当人们不再为生活生计奔波的时候,便需要精神层面的食粮,满足人们心理上对知识的渴望、渴求。 我们看一本书的时候只是有所感触,或记得里面的一些观点及偶尔几句经典的语言。 而看到赵立新他们把《月亮与六便士》原作里的台词一字不差一整段一整段的表演出来,真的是表演,表达加演出,我很是震惊。 看十遍以上我也未必背得出来吧,还要现场演。还要把人物的性格吃透才能呈现出如此优秀的作品。 全程赵立新以讲故事的形式,时而故事里对白,时而故事外旁白。毫无违和。 王维德演绎天才画家斯特里,那种不屑,那种渣,那种正常人无法理解的自私无情。那种执着的艺术家境界。 让人厌也让人敬。 就像赵立新所说,随心而行,不介意大众看法的人是极少的。 你得有强大的信念和内心才能支撑你与大众背离而行。 讲故事的人只是把故事讲给你,他们未下结论好与不好。 只是完美的呈现了,人物性格的不完美。 而这就是现实。 有理想的人从来不在乎现实的窘境,如此纯粹的人才是天才,普通人的欲念太杂了。 幸福永远大同小异,不幸永远千变万化。其实不幸很多时候也有相同的实质,就是普通人犯傻了,去追求什么理想,却又不能像天才一样坚持下去。不过没有傻子的理智社会也太无趣了,起码间接性产生不了这样的作品。 第一期《月亮与六便士》本身很好,舞台的演绎也甚好,编排和选取的段落展现了那些引人深思的东西。只是弹幕的言论里绝大数都在一味地寻找“标准答案”,中国的教育观念习惯这么做,现在出现这样的探讨,大多数人总是还在找一个标准答案,美其名曰“三观正”,三观向来只有合不合,没有正不正。第一期表演中也说,他是作家,只展示人,不评判人,看的人却很多还不明白这个道理。非常好的作品,关于平权,关于人性,关于天才,关于爱情,很多冲破禁锢的思想。不过还是有太多受众对这种“冲破”的过程视作不良引导,其实只是带你“冲破”,没人求你认同,那些人终究又锁住了自己。 飘渺的灵魂与现实的得失,高贵与低贱,活着与死去,这真是个问题啊! 对于我来说,《一本好书》是《见字如面》之后唯一一部,全程不用快进的综艺节目啦。 值得一看。 沐阳 2018.10.9

 4 ) 一本好书

两年前看过《月亮与六便士》,后来就一直没有看了。最近挑了两本看过的书——阿加莎的《无人生还》和大刘的《三体》。

从观感来看,我觉得《无人生还》舞台剧的演绎比书好看🤣,因为我总是觉得阿加莎的书很难读,一个是人名难记,第二是总感觉翻译的有些生硬阅读不是很流畅,而舞台剧就能让人很快记住每一个角色的名字,特点和职业(我记得当时看书的时候还老是要倒回来对人物🥲),并且舞台剧的选角和每位演员的演技也都很在线,在法官死掉的时候舞台剧戛然而止,确实让人忍不住想买书回来看看结局啊哈哈哈(虽然弹幕早就剧透了)。

然后就挑了《三体》,客观来说,舞台剧所展现出来的魅力连原著一半都没有,但《三体》这样体量庞大(我听了半年多才听完)的小说,要在一个多小时内演绎出来,已经非常不错了,最后罗辑和史强解释黑暗森林法则和与三体人建立威慑那段还是非常带感的!《三体》电影和电视剧也都在拍了,说实话并不是很期待,总感觉会毁原著😥,而且也不太喜欢剧版三体的选角(汪淼史强都不是心目中的样子),不好看的话就不追了哈哈哈。

对了还有王自健的《人类简史》,也是蛮不错的,不是舞台剧而是以演讲的方式,内容的话我记得没有覆盖到全书,但前半部分就已经很精彩了!当时读这本书也是读了一半就没接着看完了。。。(啊我一定要重新读一遍),但仅仅是一半尤瓦尔赫拉利的脑洞和他对人类进程的一些客观描述以及观点就足以震惊我浅薄的知识量,而王自健的讲述我觉得还是讲到了精华的。《人类简史》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营销出来的那类。。。(dddd)

我居然把《未来简史》给漏了!《未来简史》正好是疫情期间无法开学在家听的,当时听第一章觉得特别应景。一年多过去了,因新冠疫情死亡的人数已超过500万,虽然疫苗以从未有过的速度迅速被研发出来,疫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疫情依然像一颗炸弹随时爆炸,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不小改变:口罩、健康码、封校、核酸检测、测温,我已经快忘记了疫情前的生活了,如果没有医学的迅速发展,新冠疫情应该也会像当初的霍乱西班牙流感一样导致更多的死亡吧,现在人类与瘟疫之间更像是一场拉锯战,我感觉还不算完全战胜,希望不久的将来,人类真的可以做到消灭所有病痛。《未来简史》是一本让人越看越沉默的书,科技将继续以指数的速度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当真的有一天人类可以战胜死亡获得永生了,随之带来的尖锐矛盾就是生存权的不平等——就算当今社会已经有诸多不平等了,但每个人面对死亡都是平等的,当富人可以用财富换取生命,而穷人只能等死时,这就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而是涉及到人权、人性了。这让我想到了《三体》里的情节,地球人面对即将到来的三体舰队入侵,究竟谁配坐上飞船躲避战争?有钱人?高知学者?那普通人就不配活下去吗?生存权的问题是无解的。思想自由也无疑是一个天真的想法,我们早已被大数据、人工智能控制,未来算法将比我们更了解自己,说不定找对象也不用人群里苦苦寻觅了,大数据直接帮你匹配出一个“唯一契合灵魂”🤭。最后再留一段当时听完记下来的话吧:科学正逐渐聚合于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所有生物都是算法,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智能正与意识脱钩;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要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个更有价值?等到无意识但具有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留着慢慢思考🤔。

下一本是听了一点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王劲松老师以老年万历的视角回忆了万历皇帝的一生——少年皇帝承受的严苛要求,最信任的老师的欺骗,在选择长子还是自己最爱的儿子立储问题上与百官的抗争……提起万历人们大都会知道他多年不上朝,但背后的多重因素以及万历的人生还是值得好好了解的,看完这个之后我会好好把《万历十五年》听完的!

再下一本,也是听了一部分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真的很喜欢史航老师,这期的嘉宾解读很精彩!还有另一位老师把“霍乱”与“爱情”相类比的说法,是我之前听书时没有想到的。

《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把我看哭了……之前完全不了解的一本书,但是最后一幕查令街八十四号的全体职员和海莲对望的那一刻突然就热泪盈眶了,对海莲对书的爱和她与十字街的人们之间的默契感到十分感动。有时间想把这本书翻出来看看。还有“最有价值的是重读一本书而不是读一本书”这个观点也很有意思,已经想把之前读过看过的很喜欢的纪录片和书翻出来重新看了😂。

 5 ) 书单

就列个书单也超短评字数:

Ep 1.《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

Ep 2.《万历十五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Ep 3. 《三体》,《The Three-Body Problem》;

Ep 4. 《人类简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Ep 5. 《霍乱时期的爱情》,《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olera》;

Ep 6.《查令十字街 84 号》,《84, Charing Cross Road》;

Ep 7.《未来简史》,《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Ep 8.《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Ep 9.《暗算》;

Ep 10, 11.《尘埃落定》;

Ep 12.《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6 ) 敷衍的赵立新

实在看不下去这帮赵立新的脑残粉,看了几期不吐不快。

最初认识赵立新是在《声临其境》,觉得这个人简直是神一样的声优。

这次有朋友在《一本好书》的组里,告诉我有赵立新,于是我决定追一下。

看《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觉得赵立新演得确实不错,浓浓的戏剧味。唯一觉得有问题的是他的眼神,总是时不时往下看。

然而后面几期,赵立新演的所有角色却都一样,只是换了身衣服,演谁都是赵立新他自己。

一个专业演员在表演前读原著并揣摩角色不应该是必须的吗?赵立新怎么好像压根儿就没去看过原著呢?

组里的朋友解答了我的疑惑----赵立新不背词,靠提词器,难怪《三体》那期那么像诗朗诵,尤其是《水滴》播放结束后。他的咪咪眼真是极好的掩护。

与之相对的,是徐帆、黄维德等演员,认真背词,待人友好。

粉转路了。

再吐槽一下《三体》这一期,三体人的扮相是什么鬼玩意儿!!!!

 短评

除了嘉宾,目前一切都好。

8分钟前
  • Raen
  • 推荐

毛姆是我最爱的作家,读过《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人性的枷锁》,“月亮”给我青年时代对理想与现实这对永恒的话题以启迪。说说节目,总体不错,但还是有一些问题,赵立新演的毛姆过于放大了自己的性格,尤其是开头毛姆是个刚刚有些名气的青年作家,和五年后的毛姆应该有所变化;黄维德演的斯特里克兰德又过于收敛,看不出他在潦倒的生活中所获取到的自由和丧失良知后的可憎嘴脸,与原著人物形象有些出入。

11分钟前
  • 李先生
  • 力荐

这几年文化类综艺节目明显多了起来,综艺节目越来越重视老戏骨的演技,不再是清一色的小鲜肉的娱乐节目,希望这种风潮能够更好的发展

12分钟前
  • 啦啦啦啦
  • 力荐

说实话…这个节目做的有点儿雷到我…本以为是读书节目,看了宣传满心期待…但在当我打开节目正片的时候,却发现是改编版话剧…其实找一群戏剧大咖来演戏是没错的,演技也是没错的…但配上名著就无比的尬,比如第一期赵立新版的《六便士》一口一个毛姆,天啊…整个拉低了演员本身的身价…那些投机的观众啊,还是自己抽出来时间去读读书吧!

16分钟前
  • yinier
  • 还行

书单: Ep 1.《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Ep 2.《万历十五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Ep 3. 《三体》,《The Three-Body Problem》;Ep 4. 《人类简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Ep 5. 《霍乱时期的爱情》,《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olera》;Ep 6.《查令十字街 84 号》,《84, Charing Cross Road》;Ep 7.《未来简史》,《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Ep 8.《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Ep 9.《暗算》;Ep 10, 11.《尘埃落定》;Ep 12.《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18分钟前
  • Sloane
  • 力荐

一个非常棒的尝试,通过舞台戏剧演绎,以及嘉宾片段解读等诠释一本名著,知识的载体从书本到音频到视频舞台剧,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像品书人陈晓楠说的,《一本好书》其实就是提一个头,希望引发你的兴趣你的思考,希望你捧读这本书,从一个非常完整的角度,可能你会有自己的思考。

22分钟前
  • 书剑恩仇
  • 力荐

赵立新请不要停止散发你的魅力!

25分钟前
  • 上了发条
  • 力荐

形式很好,其实只是一个引子,用话剧的方式为观众推荐了一本好书,同时还有解读和点评,同时看各位演员飙戏,也是一种享受,节目整体上做到了雅俗共赏。但因为形式所限,也只能做到点题的作用,无法深入太多,毕竟,真正的一本好书,需要读者真正的去品读,才会有更多的收获。PS:月亮六便士,疯子和天才就在一瞬间。PPS:黄维德真的是太像陈赫了。3.6

29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这个节目的形式很棒,以一种“欲说还休”的方式推荐一本名著,激发读者的兴趣,让一次阅读之旅的开头不再那么迷茫……期待后面的节目,赵立新老师的台词超赞,表演张力十足,毕竟是演话剧的,真的是为了这种舞台而生的感觉。黄维德的演技有get到,拉近景看得出细腻的表情变化,很不错,如果是现场观众可能不容易get到他的很多细腻的表现点。买书!看综艺!

32分钟前
  • RT_Arata
  • 力荐

希望多一些文化类节目,少一些撕逼炒作玩闹的综艺

34分钟前
  • 膠片時代
  • 推荐

因为是《见字如面》的团队制作,所以形式上颇有点将文学解读和舞台剧表演结合起来的感觉,也是当下文化类综艺大火的跟风作品。演员的表演当然是好的,但把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舞台剧的形式有待于商榷,至少它预先限制了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节目要综合一下表演和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内容解读根本可有可无。

36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关老师很厉害,故事编得很完整。能让人看懂,故事讲述的很清楚。把一本书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有点有面的完整的呈现给大家。很棒。赵立新和黄维德演得还都不错。而且能明显看得出他俩出身不同。赵立新舞台剧出身,比较夸张。黄维德电视出身,比较细腻自然。在特写镜头面前,这种特质很明显。黄维德的斯特里,感觉更沉入角色,让人觉得是这个人,不出戏。赵立新感觉演得有点油,浮在面上,不深入,容易跳戏。也许是因为他演的毛姆要跳出来讲故事的缘故?反正两人对手戏的时候,毛姆感觉差口气,容易让人出戏。也许舞台看会好一些,但电视上,有这种感觉。

39分钟前
  • 行走
  • 力荐

这个节目的意义重大,意外地好看,朴素又扎实。这样的节目不仅仅是观众对好演员的重新认识也对好内容的重新认定和挽救,是内容产业的一个重新定位的信号,让大家了解不是没有好东西,也不是没有市场,更不是观众不需要,而是没人有信心觉得好东西有市场,此节目对文化和影视行业都是一种积极的引导。节目制作的也好,以舞台剧的形式去演绎一本书的精华,成本不如电影那么高,风险小,但又让书的内容被大家了解,降低阅读门槛。这样的节目越多,那么浅阅读就少了。再就是这个节目的商业化做的也很好,得益于这个团队之前的口碑,这样节目才能活下去,才不那么悲壮。很赞,很好,真好。瑕疵就是建议把专家点评环节取消掉,专家们坐在那里装,看上去很难受。

43分钟前
  • 不码字
  • 力荐

读书时的想象是无穷无边的,影视化还原本身就有很大难度,节目组排成这样只有颁奖,拒绝鸡蛋挑骨头。因为读过书,读书本身有深刻印象,先看了《月亮与六便士》《霍乱时期的爱情》和《查令十字街87号》三期,比起李少红的《新红楼梦》,这些作品的舞台化呈现已经相当良心了,个人觉得《查令街》一期最佳,之前没有听过尤靖茹,她演的海莲真的很形象了。一面刷综艺,一面可以回到书斋里,这个综艺的担当和责任感就已经满分了。

45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很喜欢喻恩泰说的,买完书把它放在你能看见的不同的角落,总有一天你会翻开它,像个朋友,多聊一会儿。被查令街感动被尤靖茹圈粉。一半是读过的一本是没读过的,这个比例很好(这个十六岁的霍顿也太像金城武了吧)

50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虽只看了一集,但从表演到舞美,从立意到品质,《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一种当下国内视频节目难得的诚意与态度。看的时候,并没有对照同为表演类型的《我就是演员》,说实话压根就没想到后者,因为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上。倒是深深感到这个节目有《见字如面》的气质与风格。《一本好书》里好演员的表演水准和《见字如面》中好演员(同基于好演员,而非流量网红)的朗诵功力,其实都在次,这两个节目最大也是最吸引我的特质,都是建立在文字,文本,文学之上。难能可贵。

55分钟前
  • 刘忆斯
  • 力荐

话剧即视感,被黄维德和赵立新惊艳到,买了《月亮与六便士》还没看呢,我得赶紧去瞧瞧了,千万可别烂尾。

60分钟前
  • 小马
  • 力荐

《查林十字街84号》这一期太棒了,一直在起鸡皮疙瘩。这一集是,一个说书的舞台剧演绎一场爱书人书写的有关于书的真实故事。节目继续追,书也接着看!

1小时前
  • 阿麦
  • 力荐

十分惊艳的综艺。想知道读什么书,就去看《一本好书》吧。真的重新认识了赵立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仙男人啊。对,毛姆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他一定看过毛姆的书,不止一本。这里只有他在演话剧,其他人都是小品。他站在聚光灯下,没有过多的肢体语言,靠着台词,断句,语气,以及脸上神情的转换,就让毛姆从字里行间真真地站了起来!

1小时前
  • 沧海一小生
  • 力荐

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有这几位真好。对于喜欢话剧和读书的人,真的是个非常好的节目。

1小时前
  • 风推疏影離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