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力量

综艺大陆2010

主演:内详

导演:任学安,刘军卫,李晋雄,程乐平,李宁,张旭,王晓峰,裔欣

 剧照

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2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3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4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5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6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3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4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5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6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7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8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19公司的力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16:11

详细剧情

该片由曾取得重大社会反响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总导演任学安率原班人马,历时两年、跨越八国、实地拍摄数十家公司、采访百余位中外学者,精心创作完成。   《公司的力量》是中国第一部深刻探讨公司制度的电视纪录片。它不是一部介绍各大公司发展历史的纪录片,不是一部介绍公司内部结构、体制、管理方法的纪录片。它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讨论公司组织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旨在以公司为载体观察市场经济的演进,探寻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的中国公司的发展道路。   《公司的力量》一片共10集,每集50分钟。分别为:   第一集   公司!公司!   第二集   市场无限   第三集   猎富时代   第四集   进步之痛   第五集   危机时刻   第六集   谁执权杖   第七集   各领风骚   第八集   创新先锋   第九集   本...

 长篇影评

 1 ) 风云诡谲

1.如果独裁者知道所有问题的所有答案,那么独裁制度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但没有独裁者能做到这一点.将来也没有人能做到.

2.因为在没有经过彻底争论之前,我们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决策意味着什么.

3.无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

4.分配,制衡,传承.

5.只有时刻活在生死线上,站在悬崖边上的公司,才会拥有自我更新的主动意识.才会以非赢利组织所不具备的内在冲动,开辟出崭新的管理模式.

6.别让现任者指定继承人,否则你得到的将只是二等复制品.

7.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8.只有公民每个人都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立国和使个人独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9.公利即私利,私利能生公益.

10.日本公司的管理是如此微妙,含蓄和内在,以至局外人往往认为它是不存在的.日本公司首先关注人,他们认为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不以数量、利润为本.他们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创新力,倾听顾客的声音,不断考量自我价值是否有利于股东、社会、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11.这个世界不再需要通过模仿碰巧成为全球企业的公司,世界需要的是创新.需要那些可以为其他地区带来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公司.无论这样的公司来自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因此,不要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公司走向国际化要带着他人不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东西.

12.无母国公司.趋势科技张伟钦:我用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来创造出最好的智慧.

13.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但是我们还没有一个全球化的调控制度.

14.公司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因为除了他们,别人谁还能解决呢.

 2 ) 《公司的力量》——启人心智的经济科普片

CCTV 2010年8月23日首播的10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以公司的发展史为线索,跨越世界各国,探讨公司的根源、性质、职能,从公司的兴衰反映国家的经济状况。

我们不能看清未来,但我们可以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可以明智。

关心历史,展望未来。更广阔的视角,可以让我们站得更高来观察世界,并且,作为判断我国现状的重要依据,结合当下国情做出一些较为客观的判断。

下面摘录一些纪录片中出现的例子,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企业家精神

    1776年,美国独立前夜,一本不到20页的小册子开始流传。小册子名为《常识》。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常识》一书对美国民众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

    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选用《常识》中的一段话作为发刊词,此后百余年中,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杂志扉页上的这段话却从来没有改变,它被称为企业家誓言。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了。

市场——看不见的手

就在博尔顿-瓦特公司推出蒸汽机4天之后,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斯密批判了用国家力量追逐货币财富的重商主义,倡导通过平等契约来发展经济的自由贸易。他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由贸易,将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提高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收入水平。

斯密认为:

每一个人为改善他的状况,而自然地做出的努力,当其具有施展的自有和安全时,就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原则,他进而指出,不需要借助其它,这种个人的努力就能给社会带来财富和繁荣。

    正是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成千上万的英国小公司,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并无政府强制力作为主导,在纺织、机械、冶金等行业中,几乎看不到必须经由政府特许才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应该尽早结束非人道敛财方式

    1902年5月,美国宾夕法尼亚西部,15万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和承认工会的合法,这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危机。

    替工人辩护的克劳伦斯·丹诺做了一次情绪激昂的演说,这次演说让仲裁委员们开始对煤矿劳工有所支持。1903年2月,美国人听到了这样的辩护词。

如果这个国家的文明,是靠矿工和劳工忍饥挨饿,靠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尘土飞扬的无烟煤矿捡煤维持的话,我们越早结束这种文明,越早重新开始新的文明,对人类就越有好处。

我在来这的路上就下定决心,要尽全力使劳资双方不再像以前那样互相仇视。

    这是二十世纪伊始,人们对建立社会经济新秩序的思考,因为财富阶层的贪婪,和贫困阶层的暴力是从不同方向威胁国家的两把利刃。

市场也需要政府的干涉

    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市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资本崛起的过程中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从此以后,监管一词出现在各国经济运行的轨迹中。政府对于经济运行的态度不再是放任自由,取而代之的是混合经济模式,这是人们对市场经济制度的一次重要修正。

    剑桥大学教授约翰·凯恩斯已然颠覆了传统思想。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

凯恩斯创建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为目标的学说体系。他说:政府应该在经济萧条时进行投资,通货膨胀也是发展所必需的。

    美国政府在加大投资、提供就业的同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正的法律,经过几年的调整,美国的经济又有了好转。

    就像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提出的那样:

政府有责任消除贫困,保护公民免于匮乏的自由,市场可以有效地筛选出强者,但它们无法保护弱者。因此,维护社会安全,保障基本公正的使命,政府责无旁贷。

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是。也许,从来就没有无所不能的拯救者,公司的明天不能等待救星来开启。
公司的文化

    就像明治维新时期一样,日本这位优秀的学习者总是善用自己所长,创造新地运用所学。

    丰田汽车的生产线上,有一根特别的拉绳被成为安东绳。任何一名员工只要发现异常就可以拉动绳索,停止生产,以防止次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美国公司的质量管理师末端控制,它的日本学生则把问题消灭在源头。拉动安东绳的责任和权力,让工人不再是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不再是可以任意替换的一个标准化零件。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情感、被重视的人。

日本企业的成功,是在组织结构中,重新发现了人。归根到底,公司并不是豪华建筑、财政利润、战略分析和五年规划,而要想调动人的因素,文化的力量,无形胜有形。但文化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善于学习和开放的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然而,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长达10年的经济停滞,它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同时,信息革命席卷全球,一场新的竞赛开始了。谁拥有更具创新力的文化,谁救能拥有更强大的公司。

    两个年轻人,创造了新的公司神话,白手起家建立两个帝国,微软与苹果,成为新时代的领袖,美国凭借新一代的公司之力,重新走上顶峰。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兹,他们和他们的公司,都带着美国文化的深深烙印,自由、独立、鲜明的个性,还有无止尽的创新追求。

无论身处何种文化环境,唯有更好地调动起自身文化中激发个人潜能的优势,更好地解读人与组织的关系,才有可能赢得竞争。

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它的人民,决定了它在人类进步历程中的位置和高度。而这一点,将深深地镌刻进本国公司的文化中。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历史表明,唯有更具原创力的文化基因,才能长久地支撑起经济奇迹。
创新的重要性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到:

知识就是力量。而让知识真正成为力量的,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并不是知识或者科技本身,而是面向市场进行创新的公司组织。因为,在创新活动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大于技术。

    创新的力量推动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从美国硅谷诞生,并且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的强势企业。

    当微软从一家小公司,逐渐变成全球技术霸主,美国司法部面临了一个新的反垄断难题。问题不在于微软在市场上实施垄断价格,而是技术垄断正在阻止更多的创新公司出现,为了保护更多中小公司的创新能量。政府不得不遏制本国乃至全球有史以来最有成就的公司。因为无论是行业垄断,还是技术垄断,都将破坏创新的生态环境。

    诺斯说过经典的一句话:

什么样一种制度,是最能够刺激鼓励人们的创新,就是他创新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取得的回报,这之间越一致,差距越小,越能够鼓励人们创新。

看原文可以到:
http://dongjinghe.wordpress.com/2010/10/03/

 3 ) 公司的力量评

公司是现代文明的动力源,能够通过此片如此系统的了解公司的发展史,同样也是对近代历史的一个回顾,价值不一般啊,这不光是为了溯古,更为了是鉴今。
公司起源于欧洲,在美国得以辉煌,源自于人们大胆的创新,更需要整个社会勇于变革的精神,包括变革公司本身。勇于变革不是光留在口头,需要经历阵痛,但有时候真的很难。
美国为什么会强大,有着他特定的历史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民主、自由和勇于变革。如今的我们,正在经历过去他们经历过的一些东西,依然在走他们走过的一些老路,我们可以避免,我们却无可奈何,我们没有《丛林》、没有丹诺、没有变革的动力。
公司的危险不能掩盖其功绩,08年的金融危机表明,即使是在当今,公司的未知危险依然存在,在泡沫横飞的今天,我们可能深处险境却浑然不知,这很可怕,不能被虚假的繁荣蒙蔽了眼睛,因为我们经不起失败。
斯隆的思想不光适用给现代公司,同样是适合社会发展的。为什么像迈瑞这样的公司无法在国内上市,或者说不能在国内上市,而选择在美国上市,让美国人去享受中国企业发展成果,深的想想是不是很悲哀。在中国,公司的力量远远没有片子说的那样强大,公司只属于一个时代,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社会,未来能有多大发展,我们不得而知。

 4 ) 中国版的经济学普及纪录片

从第三集:猎富时代,开始看的。

觉得这部纪录片总体来说水平很高,画面精美,解说很深刻。

其中,采访到很多经济学和经济时方面的专家,包括哈佛商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系的教授,以及为美国著名企业家写传记的作家们。比如说第三集讲财富积累和托拉斯,就特地采访了洛克菲勒和卡内基传的作者。

以历史的角度来看私营经济,向前借鉴一百年,向后预见下一百年。在经济自由化和经济危机的今天,这部纪录片很有现实意义。听说还有一部《华尔街》,我也一并期待一下。

 5 ) 意外启发

看记录片《公司的力量》,值得推荐,记得中国以前有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号召,今天看,这个实业,实际还兼具改变社会价值观与行为的作用。我们国人,思维上总太多一相情愿。目光狭隘,全然没有脱离小农社会的视野与格局,以为出现道德圣王就可以天下大治,将太多的愿望寄托于一个或者全部个体的高尚境界,不研究规律,只期待概率,好比不愿意做正经职业,而迷信赌博发家。其实一个良好的现代社会,应该具备让各方博弈与制蘅的体制。相互激励和控制,才使得效益在可控范围里最大最优化。现代社会已经企业化。有时候想,许多社会问题,何尝不是企业内部司空见惯的问题,反过来,我们的企业文化大多名不副实,另外唯上主义,忠诚度低,没有归属感,部门壁垒,相互倾轧,效率低下,缺乏合作。这些企业里的坏作风,如病毒一样侵袭且扩散了社会的身体,才使得我们这个社会呈现出今日的溃败与绝望。
口号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只有技术和专业才能改善现状。《公司的力量》并没有给我太多经济上的启迪,但对于于民主与民主体制的却有了意外启发。

 6 ) 笔记

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2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7 ) 公司的力量还是资本的力量?

我一向迟钝,央视热播的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已经快热过,我前几天才看了一集,昨天晚上又看了一集。第一次看的是关于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调控,开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昨天晚上的一集是讲跨国公司的问题。
    我的专业是公司法,所以当初对这个纪录片没有太多关注。昨天看了一下之后,我才肃然起敬。片子拍得非常好,生动而有说服力。但我不免要问,究竟是公司的力量还是资本的力量?
    下面一段话摘自同名书《公司的力量》第10章“地球无疆”,也就是昨天晚上看的第10集:
    公司向往每一个市场,奔赴每一个市场,连接每一个市场。
    近几十年来,它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一如既往的力量,穿越民族国家的疆域边界,扫除建立世界市场的障碍。今天,当我们从公司的角度来观察世界时,全球版图可以用另外的线条来勾勒,国与国的竞争、人与人的关系都可以重新定义。
    试试看,如果将这里面的“公司”,用“资本”来代替,是不是也很贴切呢?
    资本向往每一个市场,奔赴每一个市场,连接每一个市场。
    近几十年来,它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一如既往的力量,穿越民族国家的疆域边界,扫除建立世界市场的障碍。今天,当我们从资本的角度来观察世界时,全球版图可以用另外的线条来勾勒,国与国的竞争、人与人的关系都可以重新定义。
    于是,根本就不是什么公司的力量,公司只是资本的组织形式而已。真正的力量是资本。公司和资本就是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最早的商人,是以商个人的形式出现的,人本身就是从事商业的主体。而到了后来,几个商人开始合伙兴办企业,共同拥有、共同经营,这就是商合伙。单个商人的力量被加强了。但是,此时的商人仍然要自食其力,也就是亲自经营商业。商人之间以合伙的形式的联合,也只是人之间的联合。再到后来,著名的“有限责任”的出现,人的因素就可以引退了。人之间的联合就变成了资本之间的联合。这也是人合企业向资合企业的转变。资本开始聚积,商人从个体的自然人,变成了公司。公司聚积了资本,资本开始可以独自发挥其强大的力量。公司的基本特征就是它是由股份构成的,也就是它是由资本构成的。法律上的认可,使得资本能够越聚越多。于是,股东成为资本(股份)的拥有者,管理层成为了实际上经营商业的人。于是,钱可以生钱就成了资本主义不灭的真理和唯一推动的力量。
    其实,回顾一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话,我们也许更加清醒:“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资本不是物质的生产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资本是已经转化为资本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资料本身不是资本,就像金和银本身不是货币一样。它是社会某一部分人所垄断的生产资料,是同活劳动力相对立而独立化的这种劳动力的产品和活动条件,通过这种对立在资本上被人格化了。”(《资本论》第三卷)
    当资本聚积到相当大的程度,这种不再仅仅是物、货币的代表一定生产关系,当然是在法权的认可下的生产关系,就开始具有了无人可以束缚的力量。资本——仍然不仅仅是货币,还包括它本身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开始超出国界去发展,去任意地获取利润。
    当一切都要向资本低头,当资本这条巨龙没有任何人可以束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是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不必在乎它是姓“国”还是姓“民”,只要它是资本,本身就有强大的力量。“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论》第一卷)
   

 8 ) 竞争,竞争,还是竞争

    是什么让公司脱离了最初的“官办”,走入民间?是什么让公司告别了个人,成为了劳动分工的重要组织?是什么让公司逐步从小壮大,成为国家强盛的标志?是什么让一些公司成长为业界霸主,而另一些成为过往云烟?是什么让公司开始关注福利和员工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把他们视为公司的零件?是什么让日本公司在崛起之后再度落后?是什么成就了硅谷现在的辉煌?

    竞争,竞争,还是竞争。在《公司的力量》这十集的纪录片当中,我读到的,是竞争,永无止尽的竞争。唯有竞争,才让公司拥有了持续发展的力量和不竭的动力;唯有竞争,才让公司不断的考虑研发、改进服务、持续发展,而不是沉浸在现实的幻觉中。一切源于竞争。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个人认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竞争。经济学告诉我们,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时,是垄断;两家企业,可以串谋;即便上升到n家企业,托拉斯之类的垄断组织也依然存在。在垄断市场完全存在的情形下,市场效率并不会有太大的下降,但是生产者会完全占据整个剩余(surplus)。此时下降的,是社会福利。但是在这一段分析中,没有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时间。短期内,固然社会效率不会有很大的下降,生产者由于占据全部利润,生产的动力依然存在;只是长期的情形下,这样的局面很难维系。无论中外,一律逃脱不了这一规律。无论是东印度公司、南海公司还是中国的招商局,在政府特许的垄断下,这些特许经营的公司无一例外的经历了内部腐败、官商勾结、欺诈,这些政府公司手中的特权,超越了经营创造的利润,成为了公司领导们获取财富的源泉。

   上面的分析,主要是想说明,即便是2家以上的公司,不竞争的垄断情形照样存在,公司依然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那么,什么带来了竞争?我认为,是制度安排。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通过立法废除特许经营权,是解放公司竞争性的第一步。然后,就是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出台。这一切的目的,是确保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外部环境。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在公司可以自由申办之后,发挥自身的才智,找到合适的人才,拓展市场空间,寻求合作和竞争,是企业必须要做到的。纵观公司的发展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科技的推动。这也可以用来理解日本公司的“怪现象”。日本公司通过“快速复制”获得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当前技术的水平上的。日本公司的生产效率要高于美国、欧洲的公司,并且在成本和质量控制上,日本公司的执行效率更高。但是在R&D方面,在创新方面,日本公司的执行力却没有用武之地。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前方道路明确之后,日本人动身更快,步伐也更快,他们更加接近目标;但是一旦前方需要探索的时候,他们就无所适从了。美国公司在经历了80年代的昏暗之后再度崛起,所依仗的就是开拓了竞争的新领域——创新。

    过往的竞争,我们通常会认为是基于现有技术能力的竞争。公司之间比拼的,是成本、效率和质量。现代的公司已经不同了,不同点在于除了这三样之外,还有我们忽略的外生变量——技术。前三样的竞争,太过于普遍,以至于大部分人只盯住了竞争的这些特质。对于技术创新而言,竞争一切才刚刚开始。

    正如在纪录片最后所谈到的,印度公司的突然崛起,班加罗尔的新硅谷,其实正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此前,我们不曾了解印度和他们的公司,此前我们熟知的名字,来自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当传统的第三世界国家通过技术竞争登上舞台,而不再仅仅是剪刀差中被剪掉的那一环,我们必须承认,全球的竞争真的来临了。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转变,适时的验证了这一点。

    竞争的魅力有多大?看看我们身边,无论是街头买菜的小贩,还是步履匆匆从写字楼出入的人流,他们被竞争所驱使,他们体现的是公司的力量,更是竞争的魅力。

 短评

很好的一部纪录片,重重的扇了中国政府一巴掌!这熊孩子,清政府时是那样就算了,现在还这样,有没有脑子,有没有记性!

6分钟前
  • 蓝天下
  • 力荐

有点儿牵强把这个世界的很多都牵扯上公司. 我们试图探索的时候,却已经被他们所包围.

9分钟前
  • ×○×~~~
  • 力荐

水准是高的一塌糊涂 少那一星主要是因为央视的总体意识形态

13分钟前
  • 暮牧
  • 推荐

感觉超过《大国崛起》

17分钟前
  • LEVEL EEE
  • 力荐

看公司,读历史

22分钟前
  • TTTTTTTTTTTP
  • 力荐

国家和公司的概念在模糊

25分钟前
  • SPARK
  • 力荐

1937年5月23日,98岁的洛克菲勒在睡梦中逝世。他的遗物中有张小学同学合影。但这张被视若珍宝的照片中,并无他本人的身影。照片背后有个辛酸往事:儿童时代洛克菲勒很少有照相的机会,那天他十分兴奋,甚至酝酿了好几种微笑的表情,但因衣着太寒酸,在拍照的最后一刻,他被排除在了合影之外。

30分钟前
  • 甲馬甲
  • 力荐

其实是正在看。每晚都在看!好片子!

32分钟前
  • 魔角之声
  • 力荐

当日本各大公司刚拼死追上美国的时候 美国就出现了新一轮的革命性创新。。。

36分钟前
  • 鱼进锅
  • 力荐

咱不好说“资本的力量”,就把资本换为“公司”。

41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推荐

不比NHK差多少。

42分钟前
  • 爱喝茶的老猫
  • 力荐

公司发展史,十二年后或许可以再更新再反思下了。

45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很有深度的纪录片,看完顿觉目光要全球化

48分钟前
  • Leo
  • 力荐

2010-09-03 正在看!非常棒!影像版的经济学科普。

51分钟前
  • NIC
  • 力荐

水准很高,引人深思

55分钟前
  • 晴耕雨读
  • 力荐

对我个人而言,震撼超过大国崛起

57分钟前
  • 小染
  • 力荐

2012.4.27~2012.5.9:旁白明显不如大国崛起浑厚有力;以公司为核心,兼顾外延的政治、经济、战争、历史,背景深,跨度远,视野宽,格局广,很长见识;公司的不可替代性,双刃性,趋利避害性,自发性,价值发现并平衡供求。

1小时前
  • coolio
  • 力荐

新浪視頻可以在線觀看。

1小时前
  • [已注销]
  • 力荐

CCAV great job 可惜没有做高清版啊~唉~第一次看到讲洛克菲勒小学拍照的片段是在DQH的课上,当时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泪。。。

1小时前
  • momo
  • 力荐

政府在市场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小时前
  • 莫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