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 第二季

综艺2015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1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2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3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4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5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6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13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14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15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16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17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18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19奇葩说 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8 00:16

详细剧情

《奇葩说第二季》于2015年6月26日开播,每周五、周六晚在爱奇艺独家播出,由马东主持,金星和蔡康永担任常驻导师,大S、高晓松等将担任嘉宾“女神”。

 长篇影评

 1 ) 我为什么这么讨厌奇葩说

怎么说呢。对这节目挺失望的。 它第一季最火的时候我没看。第二季话题更热的时候我没看。倒是第三季开始才看的。总共也只看过两期。一期是第一季半决赛还是决赛,话题是工作是否应该接受潜规则。一期是第三季,话题和蠢人做朋友,你是不是傻。 仅看一集便味同嚼蜡。忍住所有不快看了又一集。以后再不会看了。不喜欢的原因如下。 首先是嘉宾素质的问题。这个看潜规则的时候体现特别明显。主持人强调了好多遍潜规则是广义上的潜规则,是上升到人性的问题。但是嘉宾几乎全都是在论述上床的问题。潜规则有哪些?我首先想到的,各种送礼,后门,走关系,暗箱操作,谄媚讨好,他人成果据为己有。可能嘉宾大多演艺圈吧。不管是不是事论事,我都挺嫌弃那些把论点放在床上再也下不来的。人的思想和你站的高度有关。个人的文化圈和那些嘉宾也是不是一个高度。且不论主持已经解过题了(这点上,马东很赞,喜欢了他近十年了。他的应变他的文化素养都让我敬佩)所以有时候看他们,就跟看跳梁小丑一样。 第二就是论据论证,渣的一比。嘉宾都是演员,可以很好地富有激情地表演出他们的台词。华而不实。有的是拽一些文绉绉的小文艺文学。有的是举几个(孤证不立)例子。有的是就是亲自上阵亲身经历再现。因为他们的激情和表现(表演),很容易煽动观众的情绪,所以计票随时都在波动。观众或许就是因为某一句话,某一个例子的深有感触就投了票。巨大的波动变化。这也侧面说明了观众的素质。也折射出很多中国人的素质。那就是容易被煽动。这是个需要警惕的现象。跑题了。总之论据论证都不充分(的情况下还能获取胜利我真是醉了)。 当然以上皆印象。绝对化了。 最后就是,这本身就是个娱乐节目。娱乐嘉宾。娱乐观众。甚至娱乐辩论话题本身。娱乐至死。它的话题非常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它的投票机制非常新型,动态变化一下便拉近了所有人之间的距离。它卖腐卖萌。它成就了一批网红。也正是因为它的定位是娱乐,所以它的格调也就仅限于此——吐槽吐槽,耍耍嘴皮子,然后便罢了。这就是它和央视做的“主旋律”辩论的不同之处。主旋律的致命弱点也在,暂不说,但主旋律是严肃的,是真正能让人反思,而不是笑笑就忘了。主旋律或许是可以得到解决途径,至少让人警醒,而不是将热点炒作成卖点。 它的定位注定了它的话题性的两面性以及评价的双面性。喜欢它的观众是大多数,因为社会的构成就是这些人是大多数。老师说,你在网络看剧,剧前的广告为什么那么low?因为看剧的人就是那么一批人。广告商不必为他们费什么心思,那些low的广告也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现在回头想想,也是嗷。这就我在众口“说”金时候有些反胃的缘故。不喜欢,不看不就得了。

 2 ) 奇葩说第三季为什么要改赛制!

熟悉奇葩说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前两季选手的持方都是不固定的,每一期正反双方的人员都在换,两位导师手下的队员当然每一期也都是不一样的。

不过第三季却做了比较大的改动,选手们分成了固定的正反两方,两位导师各带一队进行比赛。 对于这个改动,马东的评价是,导演实在太聪明了,我从没有见过他们两位这么认真地在讨论一个问题! 导演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蔡康永的肉松队和高晓松的大紧队针锋相对地进行辩论,以增加节目的趣味性。 不得不说,导演组的目的确实达到了。不过这样一来,奇葩说却失去了一个更加珍贵的特性,那便是他的中立性,包容性,或者说的过分些,失去了一些文化性。 在以往的奇葩说中,选手们负责偏激,爆笑的言论,两位导师则负责高屋建瓴,与其说是为本队做最后发言,倒不如说是把辩题升华一个层次,把正反两方都从更高的角度来进行总结阐述。而这正是奇葩说区别于其他娱乐性综艺节目的地方,他所具有的教化性。 从两位导师口中,我们很少听到过什么偏激言论。特别是蔡康永的发言,每次都让人如沐春风,虽然每次发言都有其立场,但也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从不强词夺理,从不逾矩。而高晓松也经常悠哉悠哉地说一些和辩题关系不大的典故知识,在下文科生,当然很喜欢。 而对于最后的胜负,议长马东常常一笔带过,因为在奇葩说的舞台上,最不重要的就是双方的胜负了。 但是在第三季的规则之下胜负的概念则陡然加重了,这毫无疑问会引导观众更加关注胜负,而忽略奇葩说真正珍贵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个赛制很可能把两位导师拉到和选手一样的高度,发言的唯一目的变成了争胜负。 就像在刚更新的这一期“和蠢人交朋友你四不思洒”里,高晓松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问蔡康永,你朋友圈里有没有比你更聪明的人,你能说他们和你交朋友是傻吗?高晓松把题目中绝对的“蠢人”概念,换成了相对了“蠢人”。 蔡康永朋友圈里可能确实有比他更聪明的,可这难道就证明蔡康永是个“蠢人”吗?恐怕即使比蔡康永聪明再多也不能这么说吧! 而蔡康永可能因为不想表达“再聪明的人也不敢说我蠢”这个意思,所以换了一个自觉很巧妙的回答,说那是因为我们各有所长,他在某些地方比我聪明,我也有比他聪明的地方。而这句话恰恰中计了,因为这句话表达的也是相对的“蠢人”概念,于是高晓松立马说那你必须设计一套非常复杂的朋友圈系统。 这两个回合的对话如果发生在选手身上,其实也称得上精彩,只不过从两位导师口中说出则显得有失水平了。 我是不相信高晓松只是这个水平的,只能理解成胜负心太强明知没什么道理的话也要说了。 马东说过,奇葩说想要传达的并不是一种非黑即白的绝对正确答案,而是一种混沌的概念,让双方的发言能引起你的思考,这便是奇葩说的意义所在。对于这句话我实在不能更同意了,马东所说的混沌的概念其实质正是包容性,正是其给人的教化作用。 在第三季奇葩说开播前有个海选选手的节目叫奇葩来了,有一位选手头衔为“优雅老姐姐”,从生理上说她确实是个男人,可她却有着一个女人心理,衣着打扮全是女相。或许是因为周围的压力,让她无法做出金星老师一样的举动,可自以为已收敛很多的行为却仍受周围人的白眼。她来到奇葩说就是为她这个群体的人向大家证明她们也是正常人而已。 当时我突然就很感动,这说明她是多么信任奇葩说啊!果然,马东最后多次对她表示了感谢,感谢她如此地信任奇葩说这个节目。 这真的是多么大的信任啊!一个在生活中饱受白眼的人竟愿意在一个综艺节目上抛头露面,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所想,因为她知道在奇葩说这个包容的舞台上是没有歧视这回事的。 这不正是奇葩说的魔力吗!这是多么大的价值啊! 在第一季中还有一个如果炸死贾玲一人可以救百人你炸不炸的问题,最后蔡康永看支持炸死的人竟然那么多立即坐不住了,他公然放弃了自己支持炸死的立场,开始阐述真的不能打着多数人利益的名号去残害少数人,哪怕只有一个! 在第二季该不该向父母出柜这个辩题中,蔡康永更是动了真情,流了眼泪。 如果他的心中只有胜负的话,他是很难做到这个地步的。 而第三季的赛制却诱导着两位导师和观众把胜负看重些,虽然两位导师会尽力让自己的言论不那么偏激,马东也可以更加轻描淡写地带过最后的结局,但只要奇葩说仍在这个规则下运行,那导师以及观众肯定会不可避免地慢慢将胜负看成最重要的事。 当整个奇葩说充斥着偏激,充斥着胜负时,那马东所说的那种混沌感,奇葩说最珍贵的包容性,对人的教化意义还将留存多少,便有待商榷了。 PS:虽然高晓松因为胜负心太强发挥失常,不过我觉得还是比金星强,金星的话又没文化又无聊。 再PS:好心疼大王,海选的时候被蔡康永气得像吃了屎,这次又被肖骁气得像吃了屎…… 再再PS:如晶宝贝!你真的变了!!!

 3 ) 奇葩说话之道-------不只因康永哥而精彩

当奇葩说做了两季之后,无数人被蔡康永老师的魅力折服,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大概是:用温和的态度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有种铜币的外圆内方一般的说话智慧。我心目当中君子的定义应该描述的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向往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希望能用语言的力量让别人乐于去接受我们的观点,往复杂了讲,我们也许会不自觉的把它当成推销自己的观点的手段,而往简单了讲,不过是希望自己讲话让人感觉舒服让人喜欢,就像大家喜欢康永哥那样。或者我们希望身边有这样的人。我们希望能够在自己迷茫困惑无助失措的时候,有这样一位大哥来给我们一些指引,无论是否与自己内心相认同,都希望至少有一个人的声音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理智下来,然后做出抉择。

所以当我看到“奇葩说因蔡康永而精彩”这样观点的时候并不意外,因为我的内心无比的认同。蔡康永是不可少的,但同时,也是不能多的。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想象,如果两边都是蔡康永,他们用同样娓娓道来的语气心平气和地讲述自己的立场,每一次发言都会把你引向一个全新的阵地,那个时候可能你会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更加的迷茫了。所以我才说蔡康永不能够多,因为在一场盛大的狂欢过后我们需要有一个人捧着一杯清茶来让我们静一静,一个人来就足够了,有两个人来捧着同样口味的茶,你无法同时选择却也真的没办法拒绝任何一个。与此同时为这场狂欢燃烧自己的辩手们在交锋中同样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深处也会有希望大家停下来深思的部分,而这些心愿,在康永哥的发言中得到了完成。他是让我们去思考,而不只是让我们去相信他。

我们不妨从“担当”的角度来看这个节目,每个人在这个节目中有着自己的担当,或者负责炒热气氛,或者负责推进深度等等,而康永哥是那个负责引导大家静下来的“担当”。有这样强化印象——加深思考的模式在,我们很容易过分关注收尾处的余韵。这样看来,康永哥的发言越漂亮,或许可以部分说明在他之前发言的人越精彩,这才是一个好的节目。因此,奇葩说的价值所在的确在康永哥的身上得到了印证,却又不只是在他的身上得到印证。我们爱湉湉每一次的真情荡漾,爱薇薇场上场下的睿智与坚强,爱如晶的童稚慌张,爱咏开的少年模样。奇葩说因为每一位参与者而精彩,我想这是这个节目所要传达出来的意义之一:

我们应该对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包容和爱,同时这个世界也在包容并爱着各种各样的“我们”。

我们都一样,人人皆奇葩。

题外话:

我们很欣赏他,那是建立在我们和他有一定的距离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走近他,我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又或者说我们其实走不近他,他始终保持这样的一个状态:与任何人保持互相尊重的距离。这样的人与其他人保持距离,与事情保持距离,这距离让他能相对客观的看见事情的全貌,但其实大多数时候他是冷漠的,至少他并没有那么热切的分享他生命中的一切,他只是把这件事情剖开,让你看到他的内里之后就拍拍身上的尘土走掉了。因为他熟练的刀法而滋生了对他的盲目崇拜,却又在那一刻已然望不见他的背影和其中隐藏着的内心,那时我们也许会对这样的人有更深层次的看法也说不定。

 4 ) 当看着挚友变成陌路,只能微笑祝福,谢谢曾经的陪伴

奇葩说的第一季是我来美国的第二年,很孤独,很想念国内的一切,昨天播出的第三季,是我在美国的第三年,我依旧孤独。奇葩说的第一季,让我喜欢上了蔡康永,喜欢他的娓娓道来,节目话题大胆,辩手给出的角度新颖,言语犀利,奇葩的芬芳可人,真不愧在一众卖惨卖脸卖情怀的节目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现象级的节目。我也曾跃跃欲试,想轧一脚,但终究没有行动。但奇葩说给我的快乐和思考,让我非常感谢整个节目,并一心期待着第二季的到来。然后第二季的第一集就让我果断的弃了,反复纠缠在婚恋嫁娶这样的话题,真的心累。然后盼来了高晓松回归的第三季。然而一个《奇葩来了》,用一记闷棍打得我找不着北,一度怀疑是不是换了团队,low到爆的宣传卖点,两位导师的敷衍,老奇葩们抱团,都让我深深地感到无力。第三季我是听过来,基本没有一集是守在电脑旁专心的看完,因为画面实在是太美,我不知道有范到底还想不想活下去,每次把选手都打扮得如此不堪入目,真的好吗?赛制的吐槽就不说了,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奇葩说让我们再也看不到真正奇葩的观点和想法了,而这一点才是奇葩说真正吸引我的地方。虽然有着两军对垒,但是却没了百花齐放,自由平等。选手们只注重技术上的吸引人,特立独行,但是内容和思想上的新奇却消失了。不过细想想,正如知乎上的一个提问,辩手能算一个职业吗?再看看奇葩说的选手们,基本上除了老师,都没有什么“正经”(专业)的职业,或许也是奇葩说不能走下去的一个关键吧。而倒数第二期,当马东拿出他们米未做的瓜子后,我知道,我再也看不到一个专注于内容的奇葩说了,它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一个广告,一个假装是内容的广告。所以我没有打开最后一期,因为我对奇葩说的爱和期待已经耗尽。但依旧谢谢奇葩说,陪伴了我这么久,让我思考了很多。谢谢,再会。

 5 ) 20160513彩蛋:爱情是什么

20160513彩蛋,爱情是什么?
所有人听到这个问题的反应都惊人地一致,先是惊讶,没想到会被问到这种问题,然后又都稍微有些腼腆地,低眉垂首地笑了。

范湉湉:就是看着车窗外面,有很多商店,商店上面有很多字,当中有个字是我爱人的名字,我就噗嗤,笑了,打内心深处笑了,然后那个时候就是,爱情来临了。
我坚信爱情的存在,坚信那个人会踩着七彩祥云来到我的身边,我到现在还相信。

艾力:就是当你遇到一个人,总有谈不完的话题,能把世界上最无聊的事,跟她说的时候你觉得那么有聊,那这不是爱情什么是爱情啊。
这就是爱情最美的地方,没有办法定义,谁都可以定义爱情。

花希:他坐在你隔壁桌帮你多夹一筷子菜,而他没有夹给别人,我都会觉得那是一个值得让我纪念的东西。
他像是我过去时间的一个缩影,我现在也许可以变得越来越成熟,但是他身上永远承载着我最幼稚的样子。

陈铭学长:我确认我看到她是爱情,应该是我看到她的第一瞬间。
然后到民政局的距离又比较远,五点下班,然后到楼下的时候四点五十,她死活不上去,她说反正都快下班了,我说就是啊,都快下班了,照相也来不及了,问一问,看要什么程序试试嘛,她就上去了。人家照相的大灯都关了,然后我说最后一对儿,您就开一会儿呗,就稀里糊涂的拉上去。

罗振宇:我跟我太太其实是闪婚,见了面之后一个月就结婚了,领证。
其实,有的时候感觉就是这么奇妙,就是,你找啊找啊找,突然看到,诶?这不是失散多年的媳妇吗?就领回家了,就那个感觉。

大王:我觉得我人生大部分的爱情经历都是我在追求别人,然后....(笑什么呀老师)
我自己灌了自己几瓶酒,然后跑到街上狂奔,然后一边跑一边还要回头,看这个男生有没有就是出来追我呀什么的哈哈哈哈....

史航老师:爱就是让你觉得你以前受的苦,都值了。

肖骁:那个选择离开你的那个人,会让你一直心心念念地想着她。这才是她最可恶的地方。

执中学长:(为什么执中学长没有讲话,他可是在节目中号称打电玩地时间比陪女朋友的时间要多的人==、很想听他怎么讲诶)

没有人知道到底什么是爱情,没有人可以列出一个“爱情法则”,指着它一条一条地说,喏,符合这几条的就是爱情,如果这条那条还有那条不符合,那就不是爱情。没有人能这么简单粗暴的定义爱情。
而我们知道的是,在某一个瞬间,心底泛起涟漪,那一刻知道,呐,我遇到爱情了呢。
原本我以为这个选题在讲人工智能,可是没想到最后变成了讲述爱情。这段时间我一直下意识地避免接触和爱情、婚姻有关的东西,所以看到这个彩蛋的时候还惊了一下,犹豫要不要看,但是没想到,可以讲得这么温馨真诚不会触碰伤疤,它让你相信爱,相信温暖的爱,相信自己。

 6 ) 从辩题看奇葩说形式与内容的分离

前两季我一集不落地看下去,然而到了第三季,只看了六集,却不得不快进。因为它已经不是之前那个熟悉的味道。 第一季为什么会一炮打响,我想了想,大概是它顶着“奇葩”二字,可以高逼格地嬉笑怒骂。但如果仅仅如此,还不至于爆红。最根本的,是中国人的思维太刻板,而奇葩说提供了多个不同的角度。 第二季由于新奇葩采用了“晋升”的方法,使得紧张感有所降低;而且由于高晓松的缺席,使得金星的一方很被动。高晓松回归的第三季,果然不同反响,先是站队,然后海选,然后淘汰新奇葩,再然 后混合淘汰,表面看应该一步步紧张,但从前六集的表现来看,却是一步步失望。 海选不提。先看看这六集的辩题:1.单身是贵族还是狗(肖骁/颜如晶)?2.和蠢人交朋友我是不是傻(邱晨/艾力)?3.前任婚礼要不要去(范湉湉/胡渐彪)?4.交朋友要门当户对吗(姜思达/陈咏开)?5.老婆收入是我三倍,我还该不该跟它在一起(花希/陈铭)?6.臭不要脸是不是件好事(黄执中/马薇薇)?——按理既然1、2、3期大紧队是反方,那4、5、6期大紧队应该是正方吧?可是5、6大紧队仍然是反方!而5、6的辩题,反方相当难辨。若没有站队的话,陈铭和马薇薇肯定选正方。即使如此,他们仍显示出了一个专业辩手该有的素质。也就是所,5、6集是向肉松队倾斜的,若不倾斜,恐怕会被秒。 下面说说辩题本身。 问题一,是生活中出现的概率较少。首先要遇到问题,才有想法吧?第3题,现实中有多少人的前任会请你去参加TA们婚礼的?第5题,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老婆收入是老公三倍的?这些问题我遇不到,也不想遇到。就好像有人问我金枪鱼味的披萨好吃,还是黑胡椒味的披萨好吃,可我没吃过披萨呀,叫我隔空做选择题,莫名其妙。考虑这些问题,真是吃饱了没事干。与其有时间,还不如在这儿码字。 问题二,选项狭隘。第1题,单身是贵族还是狗?要么贵族要么狗,这两个选项也真是没sei了。就不能中性点吗?我觉得我单身时候既不是贵族也不是狗,只是忙于在单位和家两点一线奔波而已,不是那么高大上的贵族,也不是可怜兮兮的小狗,总行了吧?同样的,第二季中有一题:小孩被欺负要教育他打回去OR告老师?我靠,只有这两个选项了吗?我相信学校中的大部分纠纷小朋友都能自己解决,打回去和告老师只是众多选项中的两种好不?可奇葩说上却是一本正经你来我往,我只能用冷漠的脸对着电脑,不时翻白眼。 第三,界限不明。这个问题第三季目前不是很明显,第二季却很明显。典型的是“交朋友恋爱经验多的还是恋爱经验少的?”、“同事能力弱要力挽狂澜吗?”因为经验多少、同事能力强弱都是相对的,用绝对的量化去衡量,会使辩论的某一方很被动。说穿了,就是不公平。 第四,辩题重复。2和4很类似是不是?同样的,“你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与后面的“人到30岁是做稳定的工作还是追求梦想 ”重复。该讨论的话题多着呢亲,怎么就这么几个呢?第二季最后不是说米未传媒有一组人用来专门选题的吗?这叫偷懒好不好? 第五,倾向性太明显。如本季的第3集前任的婚礼我要不要去。再如第二季“婚后遇见此生挚爱,要不要离婚。”亲你认为呢?你觉得这些事有讨论的余地吗? 第六,问的方式有问题。陈述句+要不要/该不该+A或B?(如,前任的婚礼我要不要去)的问法局限了人的思维(见第二点)。开放性的问题都应该避免出现“要不要”、“该不该”等字眼。举个正面的例子:罗淼海选时的议题:“愚忠和愚孝到底哪个更愚蠢?”——“A选项和B选项哪个更+形容词”。瞬间高大上了有没有?这个辩题可以从愚忠和愚孝的分析、历史的典故、当今的教训、愚蠢的定义等等方面来讲。这就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现在这几期从一辩到四辩人多了却说来说去没有新鲜的爆点。很大程度上和提问的方式有关。 再来看看1993年星辩复旦队的辩题。 第一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第二场:艾滋病不是医学问题,是社会问题 第三次:人性本恶 看到了没,以上都不是以问问题的形式出现。如第一个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不仅可以从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去说,也可以从温饱是谈道德的非必要条件去说。这就是开放性的辩题,中性,并且正反方最终都能达到理性的统一认知。 马东说辩题来自生活,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是唯物的,对于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都有一套自己的刻板成见。虽然我支持的一方输了,但我还是会按照原本的方式去做。就像现在,即使证明了皮蛋有毒不能多吃,也改变不了中国人对皮蛋的爱好。 只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大家才会有兴趣去听。像第二季中“如果一个月后就是世界末日,当局应该公布消息还是秘而不宣?”“长生不老是不是一件好事?”“高学历女生做全职太太是浪费吗?”这些问题我们想过,又远离我们生活,这些才是值得讨论的。 好的辩题第一季中比较多,部分辩题甚至有了哲学的高度:“贾玲该不该死”?“你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这才是该辩的、值得回味和鼓掌的辩题。如果选题小组的眼光太狭窄,哪奇葩说也只能“泯然众人矣”了。 再来说一下形式与内容。海选最后一期出来了一个个辩手的名字,我当时小感动了一把。因此在第三季开播前,特意把《狮城舌战》翻了一下。顿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看了六集,却发现早已跌落云端。辩论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壳子,娱乐化才是内容。正常辩论的四个选手,一辩立论,分析题目,阐明本队立意;二辩深入,就细节深入阐述,同时批驳对方;三辩旁征博引,查漏补缺,打动在场的观众和评委;四辩总结陈述,升华主题。前后分工,织成一张逻辑严密的网。看完前六集,我要大喊一声:“逻辑呢?合作呢?”大紧队还做做表面的样子,肉松队连这个架子都没有。两队完全是老奇葩在撑场面,第5题前三辩过后,票数几乎没有变化。花希打到96,陈铭又打到58,只有老奇葩出场的时候才是精彩的。 新奇葩中的那个警察,大喝一声,说些高大全的话,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大王更是前后不搭,闹腾。这两位居然都晋级了。张哲耀居然被淘汰了,淘汰了!我的天。肉松队果然继承了《康熙来了》的遗风,长于搞笑和调动气氛,干货是什么?照这个样子,肉松队恐怕很难敌得过大紧队。反正比分若悬殊的话,政策会向你们倾斜的是吧?反观大紧队,除了OUT的两人外,其余人并没有明显的短板。我原以为出家人会被淘汰,因为爱情和家庭等红尘话题对出家人来说实在太难了。梁荃还是很有逻辑的,用来做立论不错。但运气实在不好,大概还是她太平凡了,导致没有多少人记住。可惜了可惜了。 另外,我承认对高晓松有好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识。因为辩论总有正反方,他表面上说的东西很多时候并不是他真正的想法。很奇怪为什么这就成了很多人炮轰的对象呢?就像陈铭尊敬妻子却为了应该离婚而进行辩论。马薇薇信奉黑暗却满嘴鸡汤一个道理。并不是高晓松真的想高高在上,而是身在此处不得为之,这才是专业的素养。1993年星辩的最后一题,人性本恶,就是复旦队的辩题,尽管抽签之前希望抽到人性本善的一方,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也不得不以恶来论,并最终夺冠。看看,人家才是在认认真真地做事。 综上,无论从辩题形式上看,还是从选手的表现来看。奇葩说虽明面上保持辩论的形,而内容上已经在向娱乐化靠拢。我不希望它打着辩论的旗号仅仅是为了娱乐、仅仅是为了做一档比其它项目尺度更大的娱乐节目。我希望它是一档有脸面、有耐心、有头脑、有思想的节目。 ——————————————————分割线————————————————————— 利用周末突击了四集(前六集让我快弃了),发现辩题的不给力是因为赛制的原因!倾向性太明显了。比如,欧弟那两期,大紧队明显是被动的。高晓松嘴里说一些高大上形而上的话时,说明他是没办法只好选这一边。大概是表现得太明显了,海清第一期就给了大紧队甜头。准婆婆有太后病我要不要悔婚,正方(难辩的一方)就交给了肉松队。 我想了一想,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题目?大概是为了保持表面上的均衡。要么大紧队和肉松队永远持一方,要么轮流坐庄,或者干脆抽签决定。搞得正反方的选择像暗箱操作一样。 一对一的交锋和奇袭表面上追求紧张刺激,但也只是表面上的。有点用力过猛或涸泽而渔的味道。 第三季的辩题,就好像看电影,我可以欣赏服装、欣赏配乐等,但一旦剧透,就没有当初买票的兴致了。我很好奇,第三季赛制已经这样了,第四季该制造什么样的赛制才能比现在更紧张?

 短评

屡屡被阉割之后,选题没那么犀利了,不过高晓松回来之后,比第二季金星要强很多,可惜了啊,姜思达!

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讨论的问题,越来越low。节目组能不能用心点

7分钟前
  • 独秀
  • 推荐

最后几期渐入佳境,可惜没了。黄执中真是强力鸡汤解毒剂,也是我最喜欢的辩手。姜思达真是好。老辩手有生活,一旦论述时有切实的生活体悟。颜如晶,还有另外几位年轻辩手,辩论术当然好,但只能就辩题说辩题,无法更深入,还是浅白了些。

9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第三季冲着史航去 被大美玲惊艳 最后执中偶吧把我收服

11分钟前
  • 海底火山
  • 力荐

将蔡康永从湾湾夹带过来的逻辑混乱、说话没point的私货淘汰掉,节目的素质还能上好几个档次。不需要康熙的余孽将奇葩说搞得乌烟瘴气,节目中频频出现对康熙这个哗众取宠的过气综艺的悼念显得多余和矫情。本来不反感马薇薇 现很怀疑她让广州傻痹男主持晋级是为了锁死加拿大河南性学家的名额 用心险恶。

13分钟前
  • 20thCenturyFox
  • 推荐

那个模特和校草是什么鬼,赶快走好么

14分钟前
  • Wasted.
  • 力荐

觉得姜思达花希和陈铭这一季都成长得好好的~大紧我爱你……

19分钟前
  • 杳圻
  • 力荐

大家普遍都觉得,第三季前几期特难看,我也觉得。但是到后来,淘汰了新奇葩中只有奇葩的特质选手后,还别说,真的越来越好看了,有甚至有强于前几季之嫌。为此我还真把第一季重新看了一遍,意外发现姜思达与第一季有着天壤之别,不仅仅是辩论技巧,更是他的气质。想看思达的辩论几乎成为每一期的执念。

24分钟前
  • 坍塌
  • 力荐

依旧不喜欢马薇薇。

29分钟前
  • 郁郁
  • 推荐

暗搓搓给我本命姜思达打五星

34分钟前
  • 颜小兽
  • 力荐

这季真的看到了好多人的成长!【执中欧巴实至名归,心疼大美玲

39分钟前
  • 力荐

有几期确实很赞

42分钟前
  • for Lawrence
  • 推荐

看了阮经天当嘉宾的两期,他好可爱啊,又诚恳,又认真,又会烧鸡汤,又言之有理。蔡康永的说话魅力简直抵不住。高晓松输在人胖丑。马东控场相当不错。

47分钟前
  • 咋个嘛
  • 力荐

第一季的振聋发聩反思我们每个向左向右的选择背后有多黑多厚多少学问。第二季涉及更多社会议题,问题不是善意能解决的,前进也不止为了进步。到了第三季,少了深度厚度,节目从“辩论”走向“说话”,离题万里只为了说一句让你让我都能流眼泪的话。人生不要大智慧,过把瘾就死。

4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无关是非,都是话术,有个性的来个性,没个性的磕逻辑。偷换概念、设置陷阱,有些精巧的地方是说了半天,被四两一拨,成了对手嫁衣。大美玲一战成名,董婧李林惊艳一时后续未知。有些辩题饶舌了点,导致不好展开,譬如临终病患那集,都沉溺悲情鸡汤里了。都说黄渤会说话,下一季该请他了吧

52分钟前
  • boks
  • 力荐

始终觉得这一季里我们看到了那个坐在那里静静鼓掌的少年在发光,姜思达,你永远就是你,不必被定义评判,我是一个热心的观众而已。

55分钟前
  • 月芽AM
  • 力荐

五星给姜思达和黄执中。

56分钟前
  • 长耳朵走来走去
  • 力荐

今年的奇葩比去年的好,回归第一季的水准了

1小时前
  • 如果云知道
  • 力荐

看过这么久其实具体的已经忘了。第一季很好看,后面两季有些审美疲劳了。有些话题还是不敢讨论。而有的时候辩手还真不如观众思路广阔(比如我,哈哈哈)。但我真心想推荐身边的朋友看,因为能开眼界!

1小时前
  • 三日又木
  • 力荐

除了决赛,要给五星!大美玲棒棒的!

1小时前
  • fish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