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戚继光

大陆剧大陆2015

主演:朱晓渔,李立群,于荣光,颜丹晨,吕一,何冰,邵峰,倪大红

导演:李惠民

播放地址

 剧照

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2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3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4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5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6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3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4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5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6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7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8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19抗倭英雄戚继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9

详细剧情

  弘扬正气 歌颂保家卫国的情怀  历史正剧 壮怀激烈的战争史诗  自十三世纪开始,倭寇为患中国,明朝嘉靖年间贻害最烈。权奸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军队无能。日本九州藩招揽武士浪人,勾结海盗大举入侵,略地屠城;中华帝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海权挑战!山东世袭将军戚继光逆天而生。他反叛不羁,屡屡闯祸,幸得严父和恩师循循善诱而成为文武全才。他娶得悍妻,反而养成他非凡的耐性;早年赴京考武举,结交了未来的贤相张居正,在政治纷争中共筹国家海洋战略;他知遇浙闽总督胡宗宪,助其完成中国第一部海防图集《筹海图编》;他携名将俞大猷、智囊徐文长,在腥风血雨间谱写传世兵法;他创新武器,打破传统抗倭战术,锻造出戚家军,打赢了第一场荡平倭寇的民族战争,在刀光剑影中重铸中华脊梁

 长篇影评

 1 ) 还算不错的主旋律片

总体脉络没错,编剧想突出戚继光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热血青年成长为运筹帷幄的大将的过程还有他克服万难整军灭倭的决心,战争戏还不错,虽然鸳鸯阵就只有22集有摆出来(请专业人士来演的),但能有就不错了,服装道具虽然还是不够符合史实但也是考究过了的,官场戏中老戏骨们的表演很出彩,尤其胡宗宪演的出神,就是把汪直之死强加于戚继光头上太颠倒黑白,不过一部主旋律片也不能要求太多,在今天烂片扎堆的情况下可以给个80分了。还有这片一定是删减过了的,才30集,之前明明报的是40多集的,剧情明显有些急了。

 2 ) 毁了我心目中的戚继光

这部剧期待了很久,没想到拍出来是这么个鸟样,实在失望!此剧最大的败笔就是把戚继光塑造得太完美,他是贪了,他是纳了妾,他是搞过关系,怎么了嘛?可他为国为民,人家贪是为了荣华富贵,可戚贪是为了抗击倭寇,保家卫国,何须遮遮掩掩?要知道戚晚年可是一贫如洗,可以想象平生以荡平倭寇为志向却不得不去做违心的事的时候是多么的悲哀,这才有有血有肉的戚继光,这才是真英雄!

 3 ) 本剧的一些问题

更到现在,发觉出了本剧的一些问题。1戚继光没有那么廉洁和不懂为官之道,要不然后期胡宗宪都下台了他戚继光还能好好的,靠的就是与张居正的交情,而这交情是用钱堆起来的。2上书杀汪直的是王本固不是戚继光,不要什么事都要往他身上靠。 3徐海比汪直早死四年,而剧中则相反, 而且徐也不是汪的手下,他们是竞争关系,当年徐海被胡宗宪玩死也有汪直的一份功劳在里面4 现实中的严世藩应该是个独眼龙,而且这个人很有能力,他的青词水平还在他老爹之上,你看剧中的严世藩浓眉大眼,好色无能,完全背离了历史,5倭寇的衣服确实是惊着我了,因为我不知道真实的日本战国时代他们那些武士浪人都是什么打扮,所以不做评论。好了15集之前暂时就发现这么多,可能有些的地方说的不对,敬请网友指出。

 4 ) 民族主义是一碗可怕的毒药

一直想写点关于倭寇的东西,可又总拖拉着没有动笔,最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转发著名编剧王海林写的《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微博,转发评论中纷纷陷入了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高潮当中,一种在前两年打砸日货高潮当中的深深忧虑再次产生,决定借着写这部电视剧剧评的说一说倭寇和民族主义。
倭寇始于唐末,历经宋元都没有形成规模,反而在明朝强盛起来,直到嘉靖时期达到顶峰,形成滔天之势。这就让人很奇怪,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极其强盛繁荣,沿海之利多不胜数,按理说日本人要抢掠也得这个时候来抢,可宋元时期的倭寇恰恰是小打小闹,始终不能成气候,而实行海禁,沿海片帆不能入海的时候倭寇反而强盛起来,有钱的时候不大规模来抢,沿海什么也没有的时候就靠抢贫困的老百姓又能抢到多少东西呢?显然这不合逻辑,更何况当时的倭寇经常进入到宁波、徽州南京等内陆城市去打,这更不符合日本浪人的打法。而且倭寇人数多时十五六万,先不说在冷兵器时代,隔着长长的日本海峡哪来的这么多人,而倭寇所过之处基本不抢东西,不骚扰老百姓,明朝大军一到,倭寇迅速做鸟兽散,大军一过,十几二十万的倭寇又迅速聚集到一起,这怎么看怎么像是美国打伊拉克时美军一到,萨达姆的几十万大军突然蒸发了,等美军走了,萨达姆的军队摇身一变又重新出现。嘉靖一朝,前线捷报屡有“斩获真倭首级若干颗,从贼若干颗”的文字,那从贼是什么呢?
《明史》称:“大抵真倭十之三,从者十之七。”当时被倭寇掳走内陆人也向官府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船上大概两百个倭寇,有福建、温州、台湾、宁波人,也有几个安徽人。其中福建人最多,占十之六七。梳着髻的日本酋只有十几个。”两百个倭寇中,只有十几个真倭,明史说的“十之三”看来还夸大了。万历年间编写的《虔台倭纂》的官员谢杰甚至发出绝望的惊呼:“海滨人人皆贼,诛之不可胜诛!是则闽浙及广之所同也。”海滨人人皆贼,就已明确的说明倭寇基本上就是海滨的百姓,就是大明朝的子民百姓。
洪武三十年所颁的《大明律》禁止一切海外贸易,正德年间因少数葡萄牙走私贩和中国海商勾结日本倭寇在浙江沿海进行的走私贸易,让明政府感觉贸易会带来“南方之祸”,实行更为严厉的海禁,到嘉靖时连捕鱼都不允许,“片板不许下海”。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海地区的土地都是碱的,根本种不了,当地居民一直将出海贸易视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运加上种种服务,可以说大海养活了起码百万计的沿海居民。沿海有句话叫做:“海者,田也。”一纸海禁令无情地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饭碗跟着也砸了,东海沿海数百万渔民从此绝了生路,就在此时,倭寇来了。
倭寇打跑了官军的卫所,使部分区域处于无政府状态,海禁瞬间不顶用了。于是一些中国商人、海盗和更多的渔民就与倭寇勾结,但他们为的就是捕鱼和进行海上贸易,而不是为了抢劫杀人,毕竟没有人想抢自己家乡,杀自己的父老乡亲。倭寇来了海禁就开了,我们能捕鱼填饱肚子,还能做海上贸易赚大钱,可谁也不愿自己家乡父老遭殃;可如果官军政府来了就又要海禁,我们就赚不了大钱,吃不饱肚子。在这种选泽很快就有答案了,周边地区都有样学样,暗中沟通支持,到最后渔民自己假扮倭寇,捣毁当地的府衙,导致整个东南警报频传。
也因为是为了填饱肚子,这些渔民。海商没有自己的纲领和口号,即便规模最大的时候也没有像陈胜、黄巢、方腊等农民起义一样树起一面大旗,因为他们加入倭寇大军的诉求不是推翻政府,仅仅是要吃饱肚子这么简单。
也许有人会拿抗日战争中数量不亚于日军的伪军来反驳,认为渔民跟从甚至假扮倭寇不能改变这场战争的本质,但抗日战争的本质是日本政府主导的对中国的烧杀抢掠,中国人民对日军更是深恶痛绝的,可是倭寇并不是这样的。参加过抗倭战争的明人万表记录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贼,但贪图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铜钱用以铸火铣,用铅制子弹,用硝造火药,用铁制刀枪……大船护送,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 “近地人民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卫之官,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则拜伏叩头,甘心为其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矜上挟下,顺逆不分,良恶莫辨。”看看沿海渔民对待倭寇,就如同亲人子弟兵一般,这也充分说明倭寇的主体并不是日本浪人,而是沿海渔民,后来的大海盗头子汪直更成了倭寇的总头子,即便日本浪人也听从汪直的指挥和安排,日本大名的武器物资进口都要从汪直手里要,日本浪人充其量是一个雇佣兵的角色。大走私集团雇佣了一些失去领地的浪人而已。
我们再来看当年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他真的是毫无争议的抗倭民族英雄,还是按照建国后对镇压农民起义领头人的评价: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呢?。
这个问题真的太大,我不敢下结论,戚继光抗倭胜利了,在戚继光之前也有过很多次胜利,但是每次胜利之后官军撤走不了多久,倭寇又会闹起来,就和抗倭名将谭纶用 “老鼠洞”比喻的, “禁海越严,则获利越厚,而趋之者愈众。比如发现家里有老鼠,一定要留一个洞,若是都堵上,连好的地方都能被老鼠穿破。”
可是这一次老鼠洞是真的堵上了,但是堵上老鼠洞的并不是电视剧所演的那样戚家军军纪严明,戚继光的破釜沉舟,而是嘉靖皇帝驾崩了,朝廷里的很多有识之士和新皇帝认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史称“隆庆开关”。 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沿海人民富裕了,不但不闹了,反而还会保卫自己的乡土不被真正的日本倭寇侵犯,在没有近代舰船,中国人口又占绝对优势的冷兵器时代,仅靠大刀长矛,又没有本地人的支持,日本人根本闹不起来。但隆庆开关毕竟不是宋元时的全面开放,紧紧是给禁海政策开了一个口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清朝延续明朝的禁海政策却没有闹什么倭寇,因为即便清朝禁海最严的乾隆末期,也开着广州十三行等若干牙行的口子。
倭寇的事情说明当时海洋贸易依然控制在中国人的手里,却脱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成为寄生在国家肌体上的官僚集团已经对中国地区国际贸易关系造成了极大危害,引起了广大民间力量的坚决反抗,所以,以中国人为主力的倭寇横行,是中国民间力量对这种畸形贸易关系的反抗。隆庆虽然有限的开关了,但和后来的广州十三行一样属于官办贸易,渔民虽然有了一条生路,但是能获得的利益有限,而明政府却通过有限开通的月港获得了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渔民和商人依旧离心离德,大规模的倭寇没有了,但是小规模的摩擦不断,明王朝最终灭亡在这样无休无止的内耗当中,原本担心产生祸乱而对民间进行围堵的政策最后反而成了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得不值得深思。
到了今天,戚继光是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谁敢反对迅速会给爱国主义扣上一顶大帽子,或者弄出一个“反爱国主义”名字,一番嘲弄揶揄一番,好像有了“民族主义”这个大旗一切都顺理成章了,那么多奏章,那么多名臣都很清楚倭寇的主体是什么,但是没人会公开承认,朝廷面对如雪片的奏章,更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却从来不说这是官逼民反,即便有了那么多明确的证据,朝廷依旧咬定了渔民是被日本浪人挟裹的,有了日本浪人这个明确的目标,一切都在大义上变得正确了,于是横店影视城成了中国杀鬼子最多的地方,电视里天天手撕鬼子,炮轰鬼子,哪怕一个弱女子被鬼子被侮辱后都能纵身一跃,杀死十几个鬼子,于是心满意足,可是这样的爱国主义我怎么看怎么是中国人在虐日本鬼子,受害者分明是日本鬼子啊!就像隆庆开关一样,虽然暂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制止住了大的祸乱,却依旧是对以往的小修小补,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什么,充其量是一碗慢慢毒杀自己的毒药而已。
戚继光虽然抗倭“胜利”,在历史上留下巨大的一笔,但是纵观他的一生,却十分悲情。而严嵩无论在普遍认知还是这部电视剧中,依旧是阻碍时代进步的大贪官大奸贼,抗倭的艰难自然顺理成章的归咎到了严嵩身上,所以严嵩倒台了,抗倭事业顺利开展了,这很符合中国普遍的历史观:每一段王朝的兴衰,总有一些悲剧的英雄,和造成这种悲剧的奸臣,最后亡国的责任十分明确的由奸臣承担,却从来不去考虑奸臣是不是真的是奸臣,即便他真的是奸臣,亡国的原因又和奸臣有几分关系?后来不是不知道前朝灭亡和奸臣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恰恰是自己的王朝滋养了大量的奸臣,但是后来的王朝从来不去思考这些,而是把亡国的责任继续丢给奸臣,就和大明满朝上下都知道倭寇并不主要是倭寇,但却又众口一词的说他们就是倭寇。
我在汪海林编剧的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归纳为这部剧的主题:国事无党。我觉得归纳的很好,剧本创作中,就紧紧抓住这个主题,当时朝内,各方势力暗潮涌动,政治斗争瞬息万变,各阵营、各派系的斗争,如果去一一展现,就是我本人最厌恶的宫廷阴谋剧,展现阴暗和无价值的官场斗争,如果有了“国事无党”这个主题,抛开政治分歧,抛开利益之争,在外敌入侵的背景下,写超越派系超越利益的政治人格,不写风向写风骨,不写如何做人而写如何成为人,去弘扬一种更有价值的历史形态,写昂扬和牺牲,完成戚继光——这个我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自满自足。

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但我们却总要把他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明朝党争那么严重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因为这是个阴暗面就变成国事无党,让历史在每个人的笔下都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表达,如果这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娱乐剧尚无话说,可要上升到一部弘扬爱国主义影片的时候,这是完全在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毒害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要一丝不苟的全景式的展现:对的错的,好的坏的,阴暗的光明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伟光正,这样塑造出来的英雄只会随着历史背景的深挖而遭到人们的质疑,乃至反感,最后变成完全失去公信力,再也没有人相信这种宣传,即便宣传的有很大比例是对的,也没有人再去相信,我们已经有过太多这样的例子,譬如雷锋。
说了不少,很多东西想深入下去,但是篇幅有限,不能深入,因此很杂,乱七八糟。虽然由很多批评之声,但我却对这部电视剧并没有什么意见,因为电视剧我并没怎看,我写这部剧评本身就是借助电视剧来评说电视剧之外的东西,和这部电视剧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纯粹为了评而评!

 5 ) 不是抗日神剧,与历史出入不大,但是细节没有拍好,拍的不够大气!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戚继光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明嘉靖年间的倭患相当厉害,当初一股40多人的倭寇竟能从浙东深入腹地,直窜安徽、江苏,千里一路掠杀,还围着南京城兜了一大圈。南京驻军12万人,却不敢应战,遭这股倭寇伤亡的军民竟达3000多人!而其时的蒙古铁骑虽没有成吉思汗时代的气势,毕竟延续着祖传的骁勇,大明边防也经常吃紧。但是,戚继光登场了,格局顷刻逆转。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形成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共斩级十五万余,这在天下总体承平的年代,真是太给力了。更可叹的是,戚继光居然从未打过败仗,连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一点切身感受都没有。为何他能如此之牛?因为戚继光走了一条创新之路。
——理念创新。戚继光是一个大军事家,会写诗,也特别爱动脑筋,所以就写了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这些兵书绝对是原创的,基本上没有论文抄袭的嫌疑,而且特别管用。正如他在《纪效新书》序言中讲的:“夫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这部书系统阐述了选兵、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等内容,有许多的新思想。比如,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敌人防御重点,迅速瓦解歼灭之。这类管用的兵法,就被几百年后的(河蟹)所借鉴。不仅如此,戚继光还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他以“保国卫民”训导官兵,可谓从世界观的层面提升了戚家军的战斗力。
——组织创新。假如戚继光从事机构编制管理,一定很懂行。在东南沿海抗倭时,他将步兵编制依次设为队、旗、局、司、部、营,每队12人,每营2699人,想再加1人凑个整都不成。他以队为基本单位,尤其重视基层建设,发明了一个“鸳鸯阵”。鸳鸯阵由11名士兵组成,队长站在队前中央,其余10人分成两列纵队,分别持有4种不同的武器;队长身后是2名持标枪的盾牌兵,其后是2名狼筅兵(一种形状怪异的特制兵器,以长铁棍为主干,上面扎满铁枝和倒刺),再其后是4名长矛兵,最后是2名短刀手。我在台州专门看过阵法的演示,这可是长短兵器结合、推出五道攻击线的组织形态。戚继光到蓟镇后,又大刀阔斧,将全部防区划分为12路,上面设东、西协守,分管东西各路军队。同时,戚继光还组成车、骑、步三军,创造性地设立了7个军营,并在各营配置重车156辆,轻车256辆,步兵4000人,骑兵3000人。戚继光几乎可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三军总司令。
——技术创新。打仗可要凭真家伙,所以戚继光很重视抓第一生产力,更确切地说,是第一战斗力。由于戚继光注重研究葡萄牙等西洋新式火器,又搞了自主创新,所以戚家军拥有当时东亚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除了鸟铳外,还有火力威猛的佛郎机炮、神威将军炮、加农炮等。要知道30年之后日本最强悍的萨摩兵团,全军有2万杆火枪,却只有2门轻炮,直到了江户时代才出现大型火炮。尤其可贵的是,戚继光的技术创新充分体现在综合集成上。主镇蓟州时,为对付蒙古骑兵,他积极推动车、骑、步协动的技术进步。在戚家军的车营中,配置的战车特有创意,有2名士兵,2门“佛朗机”炮,并且摆了8片可折叠的屏风,平时放在车辕上,战时打开树立一边,供步兵出入。这个战车胜似现代的装甲车,作战时,战车先在骑兵之后排成队形;待敌军逼近,骑兵退入战车阵内,车上的士兵施放火器;经过一轮喷火吐烟,步兵随即从车后冲出,最后再是骑兵出击。有了冷热兵器混用、互动的技战术保障,即使成吉思汗再世,蒙古骑兵也只能呜呼哀哉了。
——制度创新。戚继光绝对可以到国家体改委工作,他多年来大力改革军制,不用卫所制的世兵,而招募流亡农民和矿工,组建新式部队。同时,建立了严明的军法,要求必须步调一致,因而推出“连坐法”。若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百总战死,手下所有旗总斩首;旗总战死,手下队长斩首;队长战死,而手下士兵没有斩获,10名士兵全部斩首。当然,斩级的赏赐也很丰厚,每一级赏银40两,按购买力折算,相当于现今的万元币值。戚继光还设立了固定的考选日期,武艺精通者予以奖赏,武艺生疏者予以处分。此外,像作战有功、被俘不屈、遵守军纪等,一律有赏;恃强霸道、讹言狂惑、偷摘瓜果、奸淫妇女等,一律论罪。这就形成了非常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如此拚命地创新,必然换来官兵的拚命和敌人的被拚命。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对手们就惨了!戚家军也终于成了一个知名品牌,连宋朝的岳家军比之仍显逊色,至于杨家将则是泡沫多多的演义传奇。虽然戚继光后来去职,但以戚家军为班底的队伍,一直是明朝的国防中坚。万历朝鲜之役,为克复平壤立头功是戚继光的老部下;镇守辽东的袁崇焕,所倚重的关宁铁骑与戚家军也有渊源。可叹的是,戚继光毕竟不在了,他的班底虽存,但创新的灵魂已逝,创新的锐气已退。当努尔哈赤在白山黑水间兴起之时,日落西山的明朝再也没有了依靠。即使像袁崇焕这样仅有的几张牌,也被握在手中的崇祯不经意地撕毁,于是不再创新的明朝军队,连同那个暮气沉沉的朝庭,自然走向了覆灭。

 6 ) 又是一部神剧,能不能不要侮辱先烈

本来抱有很大期望,但是不得不说这部电视剧真的很难看,拍的很烂。还是逃不脱那种狗血神剧的范畴。尤其是战争场面,我很不满,鸳鸯阵根本没有体现出哪怕一点点,戚家军与倭寇对打时还是那种乱砍一起,单打独斗,没有丝毫对阵法的体现,导演根本就没有这个本事,哎。。。很失望 ;不得不说,在拍古代战争场面上,中国实在比日本差远了,看看80年代北野武的《乱》、《影武者》,就觉得中国影视剧恨铁不成钢,这拍的什么玩意 ,这不就莽夫瞎砍吗,真是侮辱了戚继光的智慧,侮辱了先烈们的勇、智、信;为什么始终躲不开一股抗日神剧的味道呢???

 短评

感觉还可以,至少没让看他出生爬树捣鸟窝以示主角聪明,节奏不拖拉,希望后面继续保持。

8分钟前
  • 静候缘来
  • 还行

徐渭这酱油打得_(:зゝ∠)_

12分钟前
  • Flipped244
  • 还行

还成吧。主要围绕军改写的,这个倒是挺应景的,有人说倭寇不堪一击,事实上戚继光就是没打过啥败仗啊。

16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看起来剧组实在穷得和戚家军刚成军时一样……动作设计是军营兵技和港风特技杂糅,武戏无法出彩。文戏以胡(宗宪)徐(文长)最精,台词略逊。微见1566和倭踪的影子。

19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抗倭英雄戚继光》一二集有感:第一次在大陆剧中看到壬寅宫变,倪大红的严嵩依然经典,战争规模太小,戚继光依然是高大全形象,李立群演的胡宗宪还是不错,万历皇帝的司礼太监冯保怎么到嘉靖朝了,其他的没什么大问题,希望一直保持下去。在x月传,xx榜横行的时代看到这种历史剧,已经是极好了。

20分钟前
  • 博格尚学王老师
  • 力荐

挺好的。中规中矩。。

22分钟前
  • 慕容天煦
  • 推荐

穿的像白毛猩猩是因为这一套的上杉谦信家的僧袍,就是这种套装,可见还是研究过的,就是还没到位,从越后也就是新泻到山东这么远来搞侵略也是要有点情怀的。道具组估计是玩过幕府全面战争的。

23分钟前
  • 二胡卵子
  • 推荐

老实说,这部剧在央视播过的主旋律古装片中已经算是可以的,虽然造型奇葩,一到战争场面就慢动作,但好歹能我让打起精神撑到看23集了,最遗憾的就是倭寇的造型,完全没有代入感,实在不行,导演你去隔壁鸣梁海战剧借两套行头也行啊

25分钟前
  • 忘川之石
  • 力荐

看着看着开始谈恋爱了,闷……戚继光用兵如神是真的,以一当千也是真的,这是历史不是夸大,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别说是抗日神剧。主角性格有点崩,算了,看完再评价改分(看不完想的起来也会改)。

27分钟前
  • 苏愿
  • 还行

抗日神剧终于延伸到明朝了

28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很差

不错啊,主角颜正,配角演技杠杠的。还要啥自行车!最后两集就是乱七八糟,完全不知所云,全靠主角的颜撑着才能捏着鼻子看完。不要这么拆烂污好不好。

33分钟前
  • 忘却营营
  • 推荐

不功不过

37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还行

CCTV1,我妈喜欢看。

38分钟前
  • 居北望南 9¾
  • 很差

要做力挽狂澜的大事,需要一个不顾一切的理想主义者,也同样需要许多为他挡雷的肉垫。把搞倭的大概理顺清楚了,也是值得一看的。

41分钟前
  • jelly_bessie
  • 推荐

无意中看到,起了隐射之心,也想看看主旋律如何洗脑,看了6集,弃。

46分钟前
  • Glen
  • 还行

老爸最近在看,瞄几眼,不喜不厌。

4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虽然电视剧本身不能说好,但也不差,看得就是一股子"气",看着杀鬼子,就激扬澎湃!5星给戚继光和杀敌将士们!评论里歪曲戚继光的那些逗逼们,我想说你不装会死吗?

51分钟前
  • kofsusser
  • 力荐

支持国产历史剧!

53分钟前
  • 啊鑫
  • 力荐

王直死啦好可惜,明朝历史上有很多事情让人遗憾,其中有一件就是没有招降王直,让他成为大明的皇家海盗(参考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英国海盗),或者让他成为大海商殖民东南亚,殖民日本,可惜可惜,这剧竟然是因为戚继光而导致王直身死的

56分钟前
  • 华夏遗民
  • 还行

本来只想打三星,看到评分如此有失偏颇加一星平衡一下。有些人真是吃相难看,看到日本就不假思索地捶胸大呼抗日神剧。美化本国矮化敌军人见人厌,但麻烦动用一下你不大的脑仁读读明史,戚继光就是这么神,不服憋着。服化和剧情基本符合史实。戚继光的演员长相蛮正派,可惜男神徐阶的演员没选好。

58分钟前
  • 莫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