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

剧情片大陆2015

主演:周奕娈

导演:张好

 剧照

归来 剧照 NO.1归来 剧照 NO.2归来 剧照 NO.3归来 剧照 NO.4归来 剧照 NO.5归来 剧照 NO.6归来 剧照 NO.13归来 剧照 NO.14归来 剧照 NO.15归来 剧照 NO.16归来 剧照 NO.17归来 剧照 NO.18归来 剧照 NO.19归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3 08:11

详细剧情

农村孩子玉龙由于种种原因,逃学出走,李老师能否将他救赎挽回。

 长篇影评

 1 ) 悲喜皆为爱

我本来已经躺下了,但好像胸口被谁拍了一记重掌,一口鲜血,不吐不快。又担心一觉之后会遗忘了哪点微小的感动,也就顾不上困了,起来打字。

生于86年,我大概错过了张艺谋最艺术家的那几年,第一次在电影院看他,已经是《英雄》。从这个时候开始看他电影的人,大体对这位“国师”没什么好感,无非是个开染坊的老流氓,银幕上挥毫泼墨,银幕下乱搞超生。
如果不是靠发达的DL产业,我约摸也会错过外婆桥红灯笼活着打官司等种种。上述NB闪闪的作品,一直激励我持续不断地、拿真金白银捧张先生的场,从黄金甲到十三钗,每次走出电影院都忍不住大骂脏话,而且一年比一年骂得难听。
大叔们那些年靠看张艺谋装B,骚年们这些年靠骂张艺谋装B。如此分析,那么在看《归来》之前,我还是骚年。

当然,我还错过了那混沌但“有序”的10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是课本上的一句带过,是禁片的必备桥段,是长辈们话到嘴边又戛然而止的往事不如烟。
如果说“WG”是那一代人心中的伏地魔,那这一次,《归来》的张艺谋大概就是敢直呼其名的哈利·波特,哪怕额头的疤还会隐隐作痛,他也不甘心只把回忆打包封存。
我印象里,《归来》应该是中国大银幕历史上,第一次直面那10年的作品。光凭这一点,就值得几代人起立鼓掌。


《归来》的前30分钟,以一家三口的戏剧冲突为小切口,带观众回到那个神秘的年代。

————————第一道分割线,含剧透————————————

打成右派发配远方的父亲,留守持家独立思考的母亲,洗脑长大一心向太阳的女儿。
这是一场在《1984》里就被预言过的人伦悲剧,女儿为了“GM事业”举报父母的密会,一举瓦解了一家三口仅存的一点点,精神层面的亲情纽带。

———————————第一轮剧透结束————————————

短短30分钟,电影大师的功力就可见一斑。张艺谋并没有像冯小刚在《1942》里那样,使劲浑身解数来描绘各种"惨不忍睹",而是集中火力在家庭矛盾上,用父女、母女、父母三组细腻的冲突,揭示了特殊年代造成的悲哀。
在一个信奉儒家的民族,竟然有一种力量可以凌驾于亲情之上,这应该是100年前100年后的人,都不太能想象的事情。
三组矛盾集中爆发,引来了全片第一轮泪点。这时我看了看手机,距离开映整好30分钟。
这30分钟里,有两个人不得不提。
一个是巩俐,这30分钟几乎是她的独角戏,她用精确到背影、手指、下巴、腮帮子的演技,只几场戏便酝酿出排山倒海的情绪,绝对是世界级的表演。
一个是张艺谋,仅仅用30分钟和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便把那10年的哀与怒倾诉完毕。细腻、隐忍、考究、精确,举重若轻。
如果在更远的未来,WG之于中国,可以像二战之于欧洲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型,那么《归来》的前30分钟无疑就是这个类型的鼻祖。

有看过原著《陆犯焉识》的朋友说,电影版删减了太多对WG时代的描绘。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有点小家子气了。抛开我们国家尚存的电影审查制度不说,这终究不是一部满足好奇心的纪录片,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在探讨爱情的电影。


前30分钟澎湃收场,本以为电影会进入泪点一浪接一浪的节奏——即使这样也值回票价了。可我万万没想到在《归来》的后80分钟里,张艺谋再也没有用力去浓烈。

——————————第二道分割线,含剧透——————————

WG结束,父亲平反归来,母亲因病失忆,女儿成人有了人性。
这80分钟里,女儿不再是家庭矛盾的核心,转为父母关系的催化剂,不予讨论。
父爱母,母爱父却不记得父。这个爱情故事简而化之,就是严肃版的《初恋50次》+中年版的《爱》+活人版的《人鬼情未了》。
他爱她,她爱他。她不记得他,他不能拥有她。
她等他,每个月的5号都去车站街他,一接就是几十年,也没想过离开他。
他等她,每天守候在最近的地方,想方设法唤起她的记忆,等她认出来他的那一天。

———————————第二轮剧透结束————————————

相对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电影,这应该是冗长而难熬的80分钟,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小情小调。
琐碎绵延的叙事,一轮接一轮,几度准备好情绪眼泪几乎打转了,就戛然而止重头来过。
一层一层剥开洋葱,却发现手里拿的是颗无公害且不催泪的包菜。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观影感觉。
但回想起来,这实在是太温柔的80分钟。我从不记得在任何一部华人电影里,像《归来》这样,用如此尊重、崇拜甚至信仰的方式,描述过爱情。
之所以强调“华人电影”,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给爱情留下太多余地。
在这个尊孝悌、敬权贵、逐福禄、求康寿的国度,爱情通常是被妥协的对象。我们有太久没有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地,去歌颂爱情。
关于这一观点,我不想花太大篇幅去论证,就在电影里举一个我最感动的例子:

———————————第三道分割线,含剧透—————————

片面失忆后的母亲,决定再不原谅女儿,把她赶出家门,视若路人。
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绝对无法理喻的结局,所谓“虎毒不食子”,母性应该是女人与生俱来的美德,无论再爱谁,女儿终归应该是女儿。况且母亲并未改嫁,尚在等父亲归来。
分两个层面来分析母亲的这个决定。
1,片面失忆后,母亲已经不具备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社会属性相当弱。因此处理问题时极端感性,在她的心里,对人妻身份的自我认知远远超过了对人母身份的认知,因此在两个身份发生冲突时,她仅凭潜意识就决定遵从作为“人妻”的自己。
2,母亲内心深处并没有遗忘“人母”的责任,因此只凭丈夫的简单几句建议,便兴高采烈地邀请女儿回家住。可见她对女儿的责备,源于自己并不确定丈夫是否能够原谅女儿的所作所为——其实她自己早就原谅了——甚至可以理解成是“身为人妻的自己“对“身为人母的自己”的责备。
在这个小片段里,爱情成为了高于自己、甚至高于子女第一价值观。至少在我的认知里,这已经是华人曾给予过爱情的最高地位。

——————————第三轮剧透结束—————————————

在这80分钟里,巩俐受到角色的局限,展现演技的机会不多。这时陈道明挺身而出,越来越有戏,在渐进的剧情中,将表演的层次感拿捏得无比精确,尤其是弹钢琴那场戏之后,就好像一座随时准备爆发的活火山,并一直提着那股劲儿撑到了最后一分钟。
哦,顺便提一句新一任的谋女郎张慧雯吧。长得挺漂亮,舞跳得也好,没演砸。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轮番出场的知名龙套中,最喜欢的是丁嘉丽的表演,容嬷嬷之后,好像再也没见过谁把北方泼妇演绎得如此传神,点个小小的赞。
从单纯观影体验的角度来看,《归来》也是相当考究的年代戏。时代感强烈的背景音乐贯穿始终,甚至连每首歌的音质、音量都有精心雕琢。服装、道具等细节之处也能感受到张艺谋对那个年代深沉的怀念。
这种怀念,并不是像有些电影那样给英雄墨水或者大白兔奶糖几个大大的特写,而是让瓷杯、脸盆、闹钟、自行车、收音机、大字报、革命标语这些元素,安安静静地躺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绝不刻意打扰镜头。
无数微小的、不动声色的怀旧,相反更让人融入剧情中,而不会一惊一乍地联想到“哎呀我家原来也有个跟这一模一样的床单”。说白了,也是老谋子大师气度的一种体现。

——————————第四道分割线,含剧透——————————

《归来》的结局,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其实看到接近尾声的时候,很忐忑的,不知道自己更想看到哪一种结局。
要么,男女主角中有谁没熬过时间流逝,先走一步,让这场伟大的爱情最终以无声的遗憾落幕。
要么,在男主角经年的努力之下,女主角的记忆突然被唤醒,皆大欢喜。
但好像,不管以什么方式收尾,都少了那么一点味道。
终于,经过一幕突兀的“许多年后”,男女主角化成了有点让我无力吐槽的老年妆,迎来了最后一个镜头。
那是在5号的清晨,还是那个车站。
她还在等,他也还在等。
开放式的结尾,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
在爱面前,谈悲喜,太肤浅。
无论悲喜,皆为爱情。

——————————第四轮剧透结束—————————————

多年后提起《归来》,我应该送给片中那个特殊年代一句“呵呵”,然后告诉年轻的朋友,这是我28岁那年看到首映的,一部伟大的爱情电影。



————————二刷归来+对话老谋子—————————————

5月8日老谋子来武汉宣传,与媒体、学生做了长达2小时的对话,几乎所有的聊天内容,都直接和电影本身相关。
5月11日母亲节,“二刷”《归来》,作为母亲节的礼物。老母、小姨和老母的闺蜜都有泪洒现场,感慨良多。强烈建议每一个70后、80后、90后,都带着自己的父母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同样一张影票,用在他们身上的性价比绝对更高,无论是感动、回忆还是日后吹牛逼,都是很好的选择。

以下文字是和老谋子聊天之后得到的一些花絮+内幕,希望能达到辅助观影的作用。
(前提是你必须已经看过这片儿,因为从下一段开始,满满都是剧透了。)

1、巩俐和陈道明,是张艺谋看完原著后便确定的不二人选男女主角,因为两位演技大神都是北方人,导演干脆放弃了原著的上海背景,直接把故事搬到了北方某小城。

2,铁路戏取景唐山火车站,没有动用一辆道具火车,影片里出现的每一辆火车,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奔跑的存在,它们或许还不知道自己上了大银幕。

3,30分钟那场撕心裂肺的告别戏(“焉识,快跑!”那段),确实和全片娓娓道来的气质有所出入,澎湃了一些,也浓烈了一些。按张艺谋的计划,应该也是淡淡的一眼相见,最后呈现的戏码,是来自巩俐和陈道明两位演员的坚持,没有台词,只有两个人相互喊对方名字。也是张艺谋影片中难得一见的,“演员主导”戏。

4,张慧雯(片中女儿)在雨里停车摔倒,引发停车棚自行车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的那场戏,是真摔。NG了很多遍之后,女演员体力不支,才有了这神来之笔。

5,陈道明曾经要求,自己要和方师傅面对面有一场戏,最后因为无法确定两人见面后故事该怎么办,而作罢。丁嘉丽骂街那场戏老谋子本人也很喜欢,发布会现场绘声绘色地演绎,他认为那显然是骂给左邻右舍听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事情无法界定谁对谁错。(BTW,原著中是冯琬瑜主动被方师傅潜了,才让陆焉识免遭枪毙。)

6,结尾的画面,是整部电影从最初就确定的部分。

7,在之前的超前点映场,最后一个part里,有张慧雯独自骑车跟在父母背后去火车站的镜头,但有眼尖的影迷在这组画面里发现了有穿越年代的道具bug,老谋子也承认了。到我“二刷”时这组镜头已经完全被剪掉。

8,对于新一任谋女郎张慧雯,老谋子最欣赏她在WG期间那30分钟戏里的表现,有那个年代的精气神。

9,有个BUG是我老妈发现的,她说1970年以后,已经不流行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了。

10,既然有朋友问起,就解释下为什么给《归来》打92分。
有3分扣在张慧雯的演技,WG之后的戏用力过猛,很多地方的表现又丝毫不像一个经历过起伏的国企女工;
有3分扣在画面上,有些地方确实太暗了一些,哪怕质朴留白,看张艺谋的片子还是希望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当屏保用的;
还有2分扣在第三part时候两位主演的妆容上,虽然请来了好莱坞的团队,但显然在老化陈道明和巩俐时,还是有手下留情。整个妆容一上来就让人大出戏,尤其是特写时,有一种“老奶奶肉毒是不是打太多”的即视感。

————————第三次更新,替自己说两句——————————

替自己说两句吧。
  
  1,关于“大银幕上的直面10年”,就别拿活着和霸王出来说事儿了吧,我虽不是影痴,这两部没上过中国大银幕,还是可以肯定的。我认为在这个政审严格的国度,能把东西拍出来不是最NB的,拍出来还能上映才是。(参见《让子弹飞》)
  
  2,涉及那10年的电影很多,包括这些年公映的,诸如《我们天上见》《我11》等,但真正对“伤痕”的描述,都不如《归来》的前30分钟精准明确。这是我理解的所谓“直面”。
  
  3,至于《芙蓉镇》、《小街》,都是离文革时期太近的年代片,它们能过审我认为是当时的政治需要。那年代电影依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电影才能真正用“产业”来形容,个人认为,在90年代之后公映的电影里(1990年前一年发生过什么想必豆瓣网友知识面这么广就不用我赘述了),《归来》是最直白的反思文革。当然你会提到《太阳照常升起》,对我而言,这部充斥着隐喻和暗示的电影是称不上“直白”的。虽然我很喜欢姜文。
  
  4,我不是枪手,也没有拿片方一毛钱(当然如果片方愿意因为这篇影评打点我一点稿费,那也是多多益善的事情。身为一个平面媒体人,软文我也写过,只是报价略高,且不会以“马人人”的名义自己发到网上)。超前点映是找院线的朋友带我进的场,母亲节那场是自己买的票。至于那些上来就揪着一两句话,扣上“枪文”帽子然后批判我创作动机的朋友,我只能说你们生错了时代,如果放在40年前,应该是很称职的红卫兵。
  
  5,我给《归来》92分,确实有一些主观因素,这种主观是因为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国产电影,是来自一个普通影迷的主观。我诚然不是一个崇尚中庸的人,不会刻意为了不把话“说满”,给一个四星。 这个世界已经客观到连看电影都不能主观评价了么?
  
  6,昨天开始看《陆犯焉识》原著。确实是本好书。但依然不觉得“原著党”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电影和文学,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艺术形式,保持原著的精神和感动,按自己擅长的方式用镜头讲一个故事,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然你可以不喜欢,但如果只是因为“和原著这里那里不一样”,会不会太狭隘了些呢?

 2 ) 永不归来

  永不归来
  
  抛开过高的期待与要求,《归来》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的,至少可以平静的讲述一个故事,不再靠浓烈色彩或是花哨特效,巩利的眼神中也重新泛出《秋菊打官司》的倔强来。
  
  不过相比原著,这几乎已经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了。
  
  原著的时间跨度从三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讲述了一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其家庭半个世纪的变迁。
  
  没看过的原著的人以为像电影中的女儿出卖父亲,爱人相见不相识已经够惨了,看过原著才会明白电影真是太光明温暖了。
  
  原著中陆焉识和冯婉喻是包办婚姻,年轻的陆焉识觉得自己和冯之间完全没有爱情,所以结完婚就跑去美国风流,让冯守活寡,回来之后,对冯的感情也只有“可怜”而已,但冯却完全认命,觉得陆对她的一点点好都是恩赏,为了讨陆的一点欢心,变卖了祖传的珠宝给冯卖了块金表,但陆却一点也不喜欢。
  
  后来抗战爆发,冯一个人迁去重庆教书,在重庆又有了“爱情”,冯留在上海给他照看继母和子女,苦苦支撑一个家,饿的形销骨瘦,这简直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看到这,你能把风流的陆公子和电影的深情好男人陈道明联系起来吗?
  
  陆焉识真正觉得自己“爱”冯婉喻,是在解放后被打成右派判处无期后,在残酷的流放青海的生涯里,越来越觉得思念冯婉喻,他开始认为自己是爱冯婉喻的。
  
  可是读到这我却疑惑了,这是“发现真爱”,还是因为他已经一无所有,冯几乎是生命中唯一还对他好的人,如果这是爱情,那么为何当初在一起时却毫无感觉呢。与其说是爱,倒更像是生命中只有剩下了这唯一的寄托,可以给他勇气活下去,甚至逃亡的力量。
  
  在陆漫长的流放时光中,一遍遍对过去的回忆中,那些当初对包办婚姻的厌恶,无爱婚姻带来的精神苦闷,与随时可能被饿死冻死的艰苦环境相比,真是无比甜蜜的回忆了。所以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情调被连狼都饿疯了的大草原真正的改造了,他认识到了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病呻吟”“不知感恩”,当着教授,住着三层洋楼,拿着一月三十斤米的“高薪”和海外亲人汇款,却还认为自己没有精神上的自由,他要追求“独立的自我”,结果把“民主人士”和左派全得罪了,抗战时不按“教材”上课坐了国民党两年牢不知教训,抗战后又写文章讽刺“接收大员”们,左派人员来争取他了,他偏又自命清高的说“我和你们不是一路人”,到最后打成右派给判了三十年,还和法官辩论要求在判决书上写“永不加刑”,结果给改了死刑,被推上万人公审法场的时候,还要嘴硬说“我自己走。”
  
  这种“顽固不化”“死要面子”等到他在大草原大饥荒中熬了十几年后已经荡然无存,那时他为了去看有自己女儿一个影头的记录片拿冯婉喻当初给他买的金表去行贿,在雪地里和狼打滚,被冻的全身的皮都扯掉了,为了活下去他什么都能忍,“越是活下不去越想活”,在脑子中默写了几十万字的书稿和信件,一边是肉身的极度卑贱,一边是灵魂上痛苦刺激出的狂野才华,直到这时那个动不动觉得“没有自由”“精神苦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才真正成为洞悉了人性和世界的真相的天才,饥荒,狼群和子弹都消灭不了他,装疯卖傻二十年,上演史上最不可能的大逃亡,穿越无人区从青海跑回上海,顺便还在路上“拐骗”了一小女孩作掩护,就为回上海吃碗阳春面,躲在远处妻儿一眼然后就回去自首了。如果拍这一段简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 V》,《越狱》弱爆了!在经过广阔天地冰刀霜剑改造过的知识分子面前,007又算个鸟啊!
  
  原著中陆焉识是自首的而不是被女儿检举的,这也是原著中少有比电影更“相信人性”的地方。但电影中删去了儿女们如何把归来的父亲当老佣人使唤,想占他的房子,最后谁也不愿赡养他那些“一地鸡毛”的琐事,只留下了陆焉识和冯婉喻相守却不相认的感人情节。
  
  但我仍然怀疑,原著小说中,陆焉识和冯婉喻真爱过吗?又或者他们所思念的对方,不过是他们幻想出来的那个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念象”。
  
  一深想更觉可怕,这或许就是最后冯婉瑜认不出陆焉识的真正原因,因为前半生她并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陆焉识也从来没有给过她,他对她的只有前半生对一个“可怜女人”的怜悯,和后半生对一位“唯一亲人”的依赖。
  
  冯婉喻就这样作为一个悲剧女性这一生都为“陆焉识”这个名字而活着,等待他归来是她生命的意义,当他真的回来了,她却失去了这个“幻梦”,真正的陆焉识和那个停留在二十年前记忆,并通过二十年来的幻想不断美化的年轻才俊的他相距太远,她的潜意识中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在我想来,如果两人真的相爱,不论脑子坏成什么样,相见的那一刻记忆立刻就会回来,谁会忘却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世上最远的距离,并不是我爱你,却已经认不出你。而是我以为我爱你,其实我已经把你忘记。
  
  对冯婉瑜来说,她爱不爱陆焉识,这问题毫无意义。因为她都一样会去车站接他,一次又一次,那是她活着的意义。爱与不爱,不过是年轻人才会为之纠结烦恼的无聊问题。
  
  在那个离乱承合的大时代里,人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活下去的理由,而爱与自由,实在是太奢侈的东西了,以至只能欺骗自己说:其实我是爱过的,有一个人在远方等我,虽然,我已经忘记了他(她)的模样。
  
  在原著中,冯婉喻死去后,陆焉识再次回到了草原,那个他曾经不顾一切想逃离的地方,成了他最后的心灵归宿,回到那里,他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得到真正的自由。
  
  其实我也宁愿相信,他们是有真爱的,这样这个故事就不会那么冷入骨髓的悲凉。因为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其实都不会太去思考爱与自由的命题。想的太多,就难免变成陆焉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痛苦着,挣扎着,一直到把自己折腾到脱皮断骨,毫无尊严。还有他的女儿丹珏,带着遗传的高傲与才情,最后却也不得不屈从于毫无浪漫的现实,仿佛就是一代代人无法摆脱的宿命。
  
  归来的是陆焉识,永不归来的也是陆焉识。二十年前的那个狂傲清高自以为可以笑谈世事的陆焉识,三十年前祖屋中咬着耳朵和她轻轻说话的陆焉识,五十年前初见时让少女冯婉瑜嗅到气息便脸红心跳的陆焉识,早已被大浪淘去,被风沙改造,被时光掩埋。冯婉瑜是对的,“你不是陆焉识。”她能作的,只有在车站举着写着他名字的牌子,一天天的等,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3 ) 既见君子

陆焉识,是君子。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岂止不喜,竟然不识。
冯婉喻,是烈女。
“是烈女,不该出绣房。因何来在大道旁?”
 
公元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一日,与史烨同看《归来》。夕死可矣。
去看这片子,是冲着严歌苓。史君问,是很沉重的题材吧?
我只知陆焉识是个右派,我和史君讲,大致是讲陈坤变陈道明的故事,或者金燕西变……。我想不出一个形象是和右派陆焉识相似的。或者,金燕西也不完全对,金燕西毕竟只会作旧诗,可陆焉识早年是懂法文的,不是一个档次的。
或者我该想到的是王安忆和陈丹燕笔下花园洋房里面的青年才俊。可是,电影里只有一句法文,一张粗糙的照片来交代当年的陆焉识。电影也没有告诉我陆焉识是怎么跑出来的。我粗粗翻了小说的开头,大抵是经过了一番肖申克救赎一般的计划。而被抓回去受到怎样的待遇,我们也只能想象。

我在看到那样时代感强烈的画面时,我是很激动的,虽然比《末代皇帝》、《霸王别姬》那样的画面镜头,这片子还是寡淡了(我疑心是审查的问题,所以淡化了很多东西。)
史君问这是几十年代的?我说《红色娘子军》都出来了,差不多七十年代吧。
其实那是个怎样的年代我是不知道的。八九年的时候我都还没上幼儿园。我只在影像和书本上见过那个年代的片段,文革电影完全不能看,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又太外行,《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霸王别姬》是好电影,《血色浪漫》也是好书。只是我已经在电影院里很久没有看到七十年代残酷的画面了。
所以我轻轻和史君说,我们的祖国也失忆很久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在阴雨的周日,在电影院里安静地看一个故事。涕泗横流到跟史君讨餐巾纸。
右派敢逃回家,从西宁逃回北京或者上海,家,是他的信仰。
芙蓉镇上拿着扫把跳华尔兹的人有几个?但是,回乐烽前沙似雪,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千古的传说。
我听到《渔光曲》,情不自禁地轻唱出来,那样的曲子是人性的记忆,是民国的记忆,是那一代人的密码。蔡楚生的电影我没有看过,但是当年满街传唱《渔光曲》我还是有耳闻。我猜那是陆焉识求爱的曲子。衣服还是洋气笔挺,头发却怎么梳不黑了,阳光中,我都觉得那个背影就是民国的陆焉识,脊梁挺得好直。
冯婉喻的手慢慢地放到陆焉识的肩膀上。钢琴曲戛然而止,泪下。

似曾相识燕归来。
人这一辈子能记住多少人呢?
我记得的,你早已忘记,笑问:有过这样的事呀?我把手比了一下一米多的高度:幼稚园的同期生哦~我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勾起我们的记忆,甚至是用铅笔写在你课桌上的那一阙《蝶恋花》,字迹漫灭。
就像陆焉识那一大箱子没有寄出去的信。我说知识分子就是这样矫情的。
我似乎没有给你写过信。但是十年来确实也写过一些信给好些人,横着写,竖着写,简体繁体都写。只是我还记得多少呢?前几天有人把一封很久以前我写的电子信发还给我,我说居然还留着哪?我这边早删了,你也删掉吧。
人的记忆是最任性的。信可以不寄,但不能不写,人,可以不见,但不能不想念。
我一直在想,冯婉喻的心里,陆焉识究竟该是怎样的形象?
思君思君君不见,君会不会在多年后变得只剩一个名字,而不再是具体的一个人?

我们都是陆焉识,努力让爱的人记起自己。
我们也都是冯婉喻,识得的永远是自己记忆中的那个人,哪怕那个人已经不存在。

我们自我放逐得太久,是不是也该归来了?

 4 ) 不是所有旧时光都氤氲着朦胧的美好

        有些回忆,就算再模糊了,那片地方泛着的,也只有丑恶的光。
        辛苦筹划两年,历经苦难终于逃跑成功,跋涉数千公里回到上海,却为了不再继续连累婉喻和儿女,只在远处静静的隐忍、注视、跟随,最后自首回西宁的陆焉识变成了只为了见妻子一面没去想她们安危躲在桥下潦草邋遢的陆焉识。
        在电话中用英文劝父亲“顾念”家人,又在哥哥对母亲发脾气逼她同意离婚时对他发狠不许如此的冯丹珏,变成了对父亲没有一丝感情为了自己能成为主角转身检举揭发的丹丹,虽然是丹珏和子烨的拼接,但像极了那个年代脸谱化的年轻人,只是在多年之后慢慢恢复一丝人情。
        记忆逐渐模糊,亲爱的人就在身边却无所知,所有的一切却浓缩成了老套的钢琴曲,布置的极好的背景光,随之而来的冲突,和之后的相处,直到最后站台的等待,焉识似乎完全变成了一个负责起她身边所有事的佣人,失去了婉喻在他身上能看到的一切曾经吸引她的男性气息,和对过去的回忆;焉识脑子里盲写的所有情话所有故事,变成了香烟壳上时而清新时而辽远壮阔的西北风光,仿佛在那里的时光随着时间流逝也变得美好,让人忘掉了夹边沟;市委常委的戴同志,变成了革委会的方师傅,用无比隐喻的方式勾勒出几丝棱角;早年就参加匪党解放后风光无限文革中死得其所一生中与焉识龃龉甚多的大卫韦,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符号:不堪其辱自绝于人民的知识分子。
        电影的时间尺度虽不适合去描绘焉识整个被自由困惑最终了悟的一生,却最终将这一切描绘成一个温润感人的黄昏恋,甚至不算是恋,因为她压根对身边的这个人没有了任何感情,甚至没有将对焉识的思念和回忆投射到身边的这个男人身上,除了钢琴前的那一霎那,他已经变成了多年之后依然陪伴她等待焉识回来的好心老大爷,没有感情般忍受着一切。电影努力用一切将那个时代符号化,将那个时代的故事符号化,将那个时代过来过不来的人符号化,对这一切的描述雷池不敢越一步,艰难的抽丝剥茧出一段爱情故事,再用观众的偶像,用你一切能想到的桥段去赚取眼泪,三十年了,还只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这一点上国师的功力是够了。
        不是所有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艰难的影射都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给苦难披上温情的外套,堵上那些批判者的嘴,捞取最后一点政治资本。中国人最爱做的事情,就是从最坏的事情中也要努力找到一点点美好,就像从粪坑中吮吸蛆的蛋白,来麻痹自己只要是过去的岁月,总是镀了一层金的。

 5 ) 《逝去兮,归来兮》——写在上映前

       今年的清明,过得如此漫长。在京进修、忙碌,我错过了给外公外婆扫墓。

        妈妈总说,自己家庭出身不好,我三十来年的成长时光里,总是映射着来自故去的光影与记忆。

       外婆来自皖西大别山脚下一个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抗战时期在六安的师范学校与外公相识相恋。40年代,在上海复旦新闻的前身进修毕业后,外公留沪选择加入国民党。解放前夜,外公热情响应共产党号召,帮助中共说服大批国民党左翼人士、积极策反其留在大陆、迎接解放。解放后,他加入安徽日报,之后于合肥四中、九中成为高中语文教师。这样的背景、这样的经历,在那个年代是复杂的也是危险的。随后的一次次运动,外公外婆历经艰辛,他们的家庭也遭受风吹雨打。

       从60年代开始,家人逐渐分离:外婆成为地主分子,远赴定远农村接受改造,外公成为历史反革命在农垦学校接受教育;大姨以优异成绩在合肥师范毕业却被迫在巢湖农场下放,比大姨小11岁的我年幼的妈妈跟随大姨也开始了农场生活;舅舅年幼时帮助外公搬砖谋生,之后在肥东开始了下放时光。一个家庭,四分五裂了近20年,在80年代到来的前夕才陆续团聚。为此,这个韩氏家庭一家五口特地在照相馆里照了一张全家福,外公郑重地给相片取名叫做——“帰来”。

       聚散别离,于我的家族而言,是以时间的名义来面对和遭遇的,远非停留在那些后来的件件作品里。我虽80生人,但是在这个家庭里,从小听着外公外婆回忆往事,听着妈妈细述家庭的变迁,所以很早就明白了“团圆”和“历史背景”这些抽象又特别具有政治含义的词汇。我很早就看懂了《牧马人》、《芙蓉镇》、《小街》这样的影片,知道了朱时茂、丛珊的爱情是那样的艰苦而又隽永,刘晓庆、姜文的情缘是那样的患难与共,郭凯敏、张瑜的依恋与分离是那么的让人心酸,知道了《人到中年》影片里,潘虹是怎样的苦闷与无奈。是时代,是时代给予了人们历经磨难后学会了隐忍,懂得了珍惜。在我看来,经历过那些时代考验并且依旧认真、乐观、坚强、耿直活着的人,都是伟大而值得尊敬的。外公外婆“们”如是,大姨妈妈舅舅“们”亦然。

       外婆去世已经24年了,外公也离开我们三年多了。那个时代早就远离我们很久很久。逝去的不会再来,也决不能让它重来;“帰来”的,我们更不该放手,需要好好珍惜。

       过不了几日,张艺谋新片《归来》即将上映。前两日张艺谋与李安在美国对话,张艺谋说,《归来》题材在变成电影剧本的过程里非常艰辛和痛苦,因为现实的原因,很多问题还不能触碰,只能采取倒叙的方式绕道进行。即便这样,依旧让观看过试片的李安与斯皮尔伯格感动不已,甚至潸然泪下。

       不清楚影片上映时,会有多少人去观看去思考,会有多少人去回忆去反思。时下,我们最匮乏的就是反思。面对过去,面对那些荒唐却又撕扯着每个家庭的年代,在某种引领下,不少人选择了遗忘和禁语。从这一点上来说,张艺谋是勇敢的,一部《活着》,让他在20年前就被贴上了“禁片”导演的标签,在现在又选择了相同题材的故事并把它投放在银幕上。

       时代的确改变了不少,但是,归来的思考却还远远不够。我不清楚我这一代人,身上流淌着的故去岁月的血液还有多少,成长岁月里妈妈的回忆与讲述究竟能换回多少人的思考与敬畏。

       至少,我有。

       逝去兮,不复还;归来兮,不放手。

       归来的,也许会越来越多,也可能会越来越少。至少还有曾经的谢晋、巴金。

       《芙蓉镇》里,曾经打人的人在浩劫之后依旧高坐庙堂,曾经卑劣的人发疯后依旧以“运动了”的呓语恫吓百姓;幸好,坚守与向往明天的刘晓庆还是盼来了姜文的归来。

       面对历史,如果我们选择性遗忘,就会失去敬畏,就可能再度迎来悲剧的循环;

       面对历史,如果我们放下惩戒,真诚面对, 就可以走向充满自豪的明天。

 6 ) 谁的问题?

对《归来》的指责悉数倒向了张艺谋,唯独几位主角的表演获得了异口同声的赞誉。这是让人感觉矛盾的。既然电影的所有问题都得由导演一人来背黑锅,那么演员的精湛表演不该首先是在导演的指导下完成?既然已经认定了一部电影的好坏只关乎导演,那么将演员从电影的组成中单独拎出,又是为何?

张艺谋,作为一个转换故事(把文字转成影像)的导演,并没在创造故事。在《归来》的编剧名单中我们没有看到张艺谋,剧本出自邹静之一人之手。既然如此,对《归来》叙事问题的指责也就不攻自破。对于导演张艺谋,我们所能评析的是对于剧本,张艺谋作了怎样的转化?效果如何?这些可供评析的点包括叙事节奏、时代背景的还原、道具细节把握、演员表演的度等等,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归来》的完成,张艺谋并没有如同指责之声所反映的那般让人失望。

问题出在剧本。邹静之的剧本无论是平白直接的叙事动机(“归来”的完成),还是将环境空间提出、着眼于表演与台词,都与一部电影剧本相去甚远。它更像是舞台剧本,那两处时间字幕就好像是舞台上的幕起幕落,非常明显。甚至,如果直接将此剧本导成一出话剧,我想问题也不会太大,反而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应该过分指责张艺谋,却忽略掉邹静之。

 短评

1,老年爱情小清新,廉价,催泪。2,跪着把钱挣了的同时就不要再想把名捞回来了。3,说需要生活积累的,更多是因为本身拍得太表面。4,别说什么平静,片中唯一平静的只有陈道明的表演。5,如果说这是营销账号的煽情贴改编,我也信。6,这么多年,我们还在谈论张艺谋,本身就挺泄气的。

4分钟前
  • 文白
  • 较差

婉榆,婉榆……展博,展博……

7分钟前
  • 独唱团
  • 力荐

陪伴是最好的爱。

12分钟前
  • 一只毛阿毛
  • 力荐

刚看完。。演员的表演已经尽力了,可惜的是,活着的张艺谋没有归来。

15分钟前
  • libido
  • 还行

把我妈看哭了,暂时转移了她对我找不到对象的担忧。四星好评!

17分钟前
  • Dr希鲁鲁克
  • 推荐

她生活就只有4号和5号两天;他自己弹自己的钢琴,拆自己的信箱,读自己未寄出的信。111分钟又短又长。推镜头的代入感。陈道明的克制隐忍、巩俐的巅峰表演。历史的厚重,时代的悲歌。

20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推荐

这片子不是差,是俗!既然是要拍老年版【初恋50次】,何必改编这本小说呢。这回片子拍的倒是很严谨,问题出在平庸的主题、叙事切入点和价值观,结局的处理其实想法不错,可惜从第二幕开始剧本除了冗长毫无技巧性可言,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叙事的层次感、伏笔反转和角色塑造都做得很差。★★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点映归来:看后给人一种平静,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中放慢脚步一样。没有去深入剖析大时代变迁人处境变化的反思,而是以缓缓步入的方式给当下观众讲述一个动容亲情和爱情的故事。场景搭建年代回忆感强,钢琴伴奏虽然出现不多,每次响起都很好的为剧情服务

29分钟前
  • 阑珊寻影
  • 推荐

门一直留着,锁住的是记忆。与其说是选择性失忆,不如说是文革创伤后遗症,用小人物的隐忍去反思大时代。坚守等候、保有归心的爱是大爱,结尾铁栅栏隔断的定格意味深长。尽管是一套再平淡不过的电视剧拍法,流露的却是老谋子老来平和的心境。这种片该用胶片拍,追求高清反是背道而驰—因为更像电视剧了

3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巩俐奉献了从影至今最感人的一场表演,张艺谋在商业与艺术中间找到了最平衡的一点。拿这片跟活着比的可以洗洗睡了,这片对应的是我的父亲母亲,它们的背景都是历史的错误改变了爱情的轨迹。我的父亲母亲讲的是漫长的追逐,归来讲的是漫长的守候。很感人,润物无声的那种。

37分钟前
  • FrancoisG
  • 力荐

岁月静好,一去不返;归去来兮,唯有不复蹉跎,爱存留,唯咏叹。

38分钟前
  • Andy
  • 力荐

唉,张艺谋拼了命做减法,倒头来还是一股浓浓的做戏感。基本上在看片的过程中一直脑补尔豪帮可云找回忆的桥段。

3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最喜欢车站约见一场戏,乱世频仍,王佳芝一声“快走”犹未绝于耳,冯婉瑜“快跑”又频频响起,哀艳不及,而沉痛过之。除了最后一幕,时代还原度甚高。民族失忆题材能过审,实在意外。

42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似曾相识焉归来

45分钟前
  • 吴松张
  • 推荐

两颗星给演员,不包含新的谋女郎。一颗星给一个桥段,巩俐要求陈道明给她念信,按普通编剧写肯定就是很兴奋,接过信说好啊!这时陈道明说:方便吗?三个字一问,一个知识分子的分寸感就出来了。好与坏,高低立判。

47分钟前
  • 老袁
  • 还行

斯皮尔伯格“哭了一小时”没骗人,整个被勒着脖子看完,出来人跟脱水了一样。大概是审批尺度的极好呈现了。不疾不徐的中式爱情,被时代裹挟,呈现出两面。冯陆之情,是面对观众的一面,奋不顾身不离不弃都十分直观。方师傅家女人那句“孤儿寡母”,却只投下了些许阴影,让人看得见。好人恶人,没有多明

51分钟前
  • 蘑菇在移动
  • 推荐

我觉得挺好啊,比山楂树正常多了,起码这俩主演能撑起来,煽情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年代感不必说,光那些个变焦镜头就够伤痕了...小说大部分前情都已砍掉,只留下形式简洁的尾部,文革版初恋50次。两句渔光曲好过所有抻嗓子的“啊啊啊”。戛纳重看,采了十几个老外,无一差评,还有个法国佬当场泪崩!

5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她什么都记不住,就记住了我的不好” 中年文革版《初恋50次》+《忠犬八公的故事》+《朗读者》+《再见列宁》+《恋恋笔记本》…没有《活着》式大气,却有《我的父亲母亲》式细腻深情。那样纯粹而伟大的爱情只存在于那个年代,正因为我们缺失,才会如此动人。

6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如果能将陆焉识在戈壁上逃跑的惊心动魄拍出来,能将劳改营里的人间惨状拍出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足以超越《活着》了。而现在这个家-传达室-火车站三点一线的版本,则简直就是一出陈道明版《朗读者》加《初恋50次》。

1小时前
  • 扭腰客
  • 还行

原著粉表示:陈道明就是陆焉识,很赞。巩俐演技很好,但她不是原著中的婉喻。张慧雯也很好,她也不是原著里的丹钰,甚至名字和年龄设定都不一样了。所以把《陆犯焉识》改名为《归来》是很对的。电影更像是张艺谋巧妙的套着陆焉识讲了一个他的故事。看小说我曾泪流满面,但电影不能。

1小时前
  • kakakarl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